摘要:7 月份,高校录取通知书刚发完,新一届考研大战才算落幕。但你知道吗?2025 年 388 万人报名考研,最后只录了 87 万—— 连零头都不够,简直是千军万马抢一座独木桥。
7 月份,高校录取通知书刚发完,新一届考研大战才算落幕。但你知道吗?2025 年 388 万人报名考研,最后只录了 87 万—— 连零头都不够,简直是千军万马抢一座独木桥。
可邪门的是,那些好不容易挤上岸的研究生,现在正扎堆跑路。这两年,高校清退研究生的消息就没断过:吉林大学刚公告,15 个超期失联的研究生直接退学;中国地质大学更狠,一下开除 28 个;早几年西安理工大学清退 55 人,当时就炸了锅。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主动退学潮。数据在这儿摆着:2023 年全国研究生退学人数,比 2020 年暴涨 170%,每年差不多 50 万人主动放弃学位,主动退学率快到 3% 了。
你想想,当初拼了半条命才考上,现在说走就走 —— 他们图啥?
01
科研成负担,导师只看结果
凌晨两点的实验室,化学系的林薇盯着培养皿里没反应的液体,眼泪啪嗒掉在实验记录本上。这已经是导师第三次推翻她的课题了,还劈头盖脸骂:“这种垃圾思路也配读研?”
为了做实验,她吃住都在实验室,泡面桶堆到墙角,头发油得能炒菜,换来的只有越来越重的黑眼圈和越来越差的数据。
压力堆成山,那天她攥着退学申请书站在导师办公室门口,手心全是汗,脑子却比任何时候都清醒。
不光林薇,二战才上岸的周望也退了。本科学电气工程的他,想靠读研深造,结果二战落榜被调剂到新能源汽车方向。跨专业基础差,他一边自学一边赶导师的任务,不敢喘口气。
学业压力还能扛,但导师那句 “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彻底让他熬不住了。家里人劝他 “考研不易,熬到毕业”,可周望哪怕差一步拿毕业证,也不想耗了。
现在的研究生,连 “熬” 的耐心都没了 —— 复旦的费宇就是这样。他是典型的 “小镇做题家”,从县城拼到川大,2022 年又以专业第一保送到复旦公共卫生系。
结果研一刚读半年,就因为心理压力太大退了学,后来摆摊卖土豆泥还上了热搜。
说白了,入学时的憧憬被现实砸稀碎,“及时止损” 成了更多人的选择。
02
导师握“生杀权”,学生成廉价劳动力
以前吧,研究生文凭就是块金字招牌,哪怕专业冷门,找工作也能多几分底气。可现在,上岸的人像进了围城:外面的人挤破头想进来,里面的人扒着墙头想出去。
现在的研究生圈里,有个怪现象:论文不是搞研究的目标,反倒成了毕业的 “门票”。林薇的导师带 12 个研究生,每个人手里攥着两三个课题,白天做实验,晚上查文献,周末还得帮导师改项目申报书。
有次她累到住院,醒来第一通电话还是导师催数据。仪器老化没人管,经费申请半年批不下来,可导师只会说 “是你能力不行”。这痛处,多少研究生都在忍?
王阳的退学,更跟 “导师权力” 脱不了干系。本科毕业后,他保送到重点高校硕博连读。从小喜欢游戏的他,做梦都想推动国产游戏发展。
可进了师门才发现,自己精挑细选的导师,根本不懂这个方向。
一入校,导师就把他当廉价劳动力,派去公司做项目。第三年才让他搞科研,还啥指导都没有,让他自己摸瞎。
任务没完成,说他故意偷懒;没做好,就拿 “毕不了业” 威胁,甚至骂他 “不如街上随便拉来的程序员”。
读研那几年,王阳觉得自己灵魂都被抽走了,活得像个空壳子,最后只能休学。你说,导师握着 “生杀大权”,为了毕业,连基本的尊重都换不来 —— 这学读得值吗?
03
选专业只看“热门”,进门才知不适合
还有些人,是被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砸懵的。Eva 为了以后发展,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金融专业。
真进了门才发现,课程难到离谱:同学聊的专业术语,她听着像天书;导师布置的任务,别人一天搞定,她花三天还摸不着门道。
实习后更崩溃,对行业的不适感越来越强。这时候她才明白,自己不过是被 “行业赚钱多” 的幌子骗上了船。
多少人考研时盯着 “热门专业”“高薪行业”,从没问过自己喜不喜欢 —— 等真摸到船板,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划桨。
04
天之骄子的枷锁:压力没人懂,只能硬扛
更要命的是心理压力没人懂。在旁人眼里,能考上研究生的都是天之骄子,可真到想退学的时候,这光环反倒成了枷锁。
你跟父母朋友说想退,他们多半劝 “再坚持坚持,熬到毕业”。
写不完的论文、躲不掉的压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 没人可说,没人能懂,只能自己硬扛。
扛不住了,就只能逃。这些年轻人当初挤破头想上岸,以为对岸是鲜花满地,结果踩进去才发现,全是碎玻璃。
05
退学前路不黑暗:换条路照样发光
其实人生从来不止考研一条路。休学一年后,王阳试过返校,可他提出想做游戏相关课题,导师直接拒了。
他不甘心,写信给研究所请求换导师,结果信又落到原导师手里。挣扎几次没用,只能退学。
退学后,他进了家互联网公司做游戏开发,不到半年当上项目组长,一年后研发的游戏还火出了圈。
Eva 则彻底改了行。退学后先去金融公司上班,曾经向往的光鲜生活,让她觉得 “度日如年”。
后来试着做主播,才慢慢找回成就感。
还有退学创业的费宇。读研时科研压力让他恶心、呕吐,差点抑郁。
退学在家迷茫了一年,靠着以前的销售经验,摆摊卖起了土豆泥。现在一天最多能赚 1000 多,比研究生毕业薪资还高。
当然,也有人退了学申请国外研究生,就想换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你说,如果真能坚持,谁会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退学,实在是没辙了。
每年考研季,网上都吵着 “不考研就是 loser”“考不上 985 就是失败”。好像人生就一条路,哪怕前面是悬崖也得跳。
可那些退学的研究生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上岸” 未必是成功,退学也不代表失败。
如果一条路走得太痛苦,也许最好的办法是停下来,换条路。与其在 “上岸即成功” 的执念里耗着,不如静下心想想: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就像费宇说的,他不鼓励退学或不退学,但一定要活出自我,坚定自己的选择。毕竟,名校光环再亮,学历证书再光鲜,也照不亮你不喜欢的人生。
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比啥都重要。
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你品,你细品 —— 人生的选择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低调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