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便携式音乐设备就是手机,加上耳机和一个音乐 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听音乐。有些人连耳机都省略,在电梯、高铁里直接开外放,这种人属于手机恐怖主义分子,个人建议判处有期徒刑10 年起,剥夺手机使用权终身。
今天的便携式音乐设备就是手机,加上耳机和一个音乐 App,就可以随时随地听音乐。有些人连耳机都省略,在电梯、高铁里直接开外放,这种人属于手机恐怖主义分子,个人建议判处有期徒刑10 年起,剥夺手机使用权终身。
而当我看到人们戴着耳机,拿着手机,坐在地铁走在路上的样子时,感觉是看到了一个个孤单单的原子。耳机在今天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都意味着「请勿打搅」,或者「生人勿近」,孤绝清冷,拒人千里。
在还有磁带机的时代里不是这样的。
回到 1980 年代,像我这样的小朋友会在放学之后相互流窜到对方家里去做客。一群人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围住一部双卡录音机,然后大家安安静静坐着听完一盘磁带。在沉默中,只有音乐声在房间里回响,我们轮流从上一个人手里接过磁带里附带的歌词,就这样慢慢学会一首首新歌。
如果对新专辑很满意的话,临走前我们会留下一盒空白磁带,请对方翻录一盘,那时候的双卡录音机就是用来干这个的,拥有一台这样的机器也就拥有了在家里开这种音乐会的权力。在很多时候,大家各自买到的新专辑都会汇总到这样的人家里,请他一一翻录,然后上学的时候偷偷分发出去,这样每个人只需要买一盘新专辑,但是所有人一周之后都可以在自己家听到。
后来有了便携式的随声听,体积更小,做工也更精良,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不是每户人家都舍得买一部随声听,也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相信孩子学英文的那套说辞,所以,每到下课的时候,每个带了随声听来学校的孩子身边总会坐着他的好朋友,朋友用他的随声听来听音乐,一人分一个耳机,一边听一边讨论,这美好的一幕到朋友和一个异性坐在一起分享耳机和音乐时就会戛然而止,再也回不去了。
再后来 CD 出现,再然后是 MP3 横扫,等到 MP3 播放器出现的时候,似乎事情就彻底改变,没有人知道具体是哪一天,但听音乐就变成了纯粹个人的事。不需要再去谁家的客厅,虽然商品房开始售卖,每家的客厅变得越来越宽敞明亮,人却少了,人们也渐渐不再自己家招待朋友。不需要谁负责翻录,想要获得音源,复制音乐,变得空前简单便捷,人们没有了交换的理由,有了上网这个新娱乐,自然也就没有了见面的理由。
很多年就那么过去了,现在磁带机又开始缓慢复兴。年轻人是因为好奇,想知道用这种古董设备听音乐是什么感觉,想知道父母那个时代听到的音乐是什么质量,也想感受一下不能随意选歌,必须按照顺序播放这种不自由是什么感受。在这种限制和不自由里,体会把音乐的实体拿在手里带来的神秘触觉。
中年人是因为怀旧。你去问他们,他们有的人是怀念老歌,有的人是怀念这个歌曲做背景的青春,有的人会干脆说怀念那种温暖而模糊的声音。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有,但也不全。人们喜欢音乐,重播老歌,原因是音乐声和特定的回忆牢固绑定,音乐声响起,回忆也就慢慢泛滥成灾。而在那些回忆上的暖色,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们之间曾经有过的亲密关系,那些再也没有重来的一起听音乐的无忧无虑日子,以及那种可以安安静静听一下午磁带,毫无焦虑毫无烦恼的心。
磁带机好听吗?如果你追求音质的话,当然不好听,根本比不上 CD。加上磁带机早已经被时代淘汰,能够买到的新机器要么很贵而质量一般,要么便宜却像是一堆抖动的塑料垃圾,而且都不大能推得动今天的好耳机。但是,还是会有人去买磁带机,还是会有人去买质量可疑的翻录磁带,还是有人会去听那种模糊抖动变调的声音。
因为在那声音之中,时光列车会带着自己穿过汹涌的迷雾回到昨天。回到绿皮车,回到小平房,回到大喇叭,回到的确良,回到那些人和人挤挤挨挨坐在一起,只是为了听一盘新磁带而聚集在一起的那间 10 平米的小房间。在很多年之后,再次感觉到那种会去真正珍重什么的心,哪怕只是为了一首自己根本听不懂的歌,哪怕只是为了磁带机金属外壳在手指尖上传来的那一点冰凉。可惜当时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一切都将转瞬即逝,再不重来,所有人散作遥远的尘埃。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