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化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07:10 1

摘要:“您好,有位同学晕倒了!目前无呼吸、胸廓无起伏。”“别担心,我们马上派最近的急救志愿者过去帮忙!”4月26日,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交流活动在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举行,在现场展示的急救教育宣传片中,学生正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紧急救护的互联互通。

“您好,有位同学晕倒了!目前无呼吸、胸廓无起伏。”“别担心,我们马上派最近的急救志愿者过去帮忙!”4月26日,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交流活动在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期间举行,在现场展示的急救教育宣传片中,学生正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紧急救护的互联互通。

海姆立克AI教学机器人通过仿真场景指导气道异物梗阻急救,AED训练机模拟真实除颤场景,MR心肺复苏技能实训系统将心肺复苏标准流程以透明全息影像实时投射在人体模型表面……当前,智能技术正为急救教育创新发展注入动能,不断拓展急救教育的边界,让急救知识和技能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普及、传播。

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急救教育。同年10月至今,教育部共开启了三批急救教育试点遴选工作。

作为试点学校之一,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许冬红介绍,学院建设了集科普教育、安全培训、急救教育、应急演练于一体的安全教育体验馆,集成VR、AR技术,还原地震逃生、火灾应急等36类突发事件场景,设置56种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通过身临其境的操作训练,提升学生安全知识掌握与应急处置能力。

“大家点击进入江苏省学校急救教育智慧平台,即可免费学习‘公众应急预防及救护’课程,包括卫生防护、现场救护、防灾避险等内容。”江苏省教育厅学校急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方明表示,各地各校广泛开发线上急救科普课程,录制便于传播的视频,涵盖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演示、实践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研究表明,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因素,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的因素。这意味着,意外伤害风险是可防可控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安全文化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卫国介绍,研究院牵头开展了心肺复苏自动化训考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首创“分布式互动教学”模式,模拟多种急救场景并设计智能仿真人,运用高精度动作及语言识别,促进急救培训考核的高效实施。

“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已经成为中央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时代性、社会性议题。”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与卫生教育处处长樊泽民说。

为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新挑战,促进学校急救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2024年,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团体标准修订工作,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修订参与者、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四中学高级教师张士峰表示,新修订的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智能技术手段辅助市场预测、数据分析等工作,有效提升了科学性和精准度。以常见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为例,学校配备的AED应归类为最高风险等级的III类医疗器械,采用双相波除颤技术,根据人体不同阻抗自动调整放电时间,最大除颤能量宜不小于360焦耳。每台AED服务辐射半径不宜大于200米,应满足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于3到4分钟内取到AED并进行首次电击除颤的需求。

从智能设备的迭代发展,到数字资源的广泛升级,再到团体标准的规范应用,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各试点学校已上报200余例救人事迹。急救教育为社会锻造了一支敢救、会救、善救的队伍,他们遍布祖国各处,已经成为守护生命的星星之火。”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事业发展部主任李梦莹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3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田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