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院药房值了四十年班,见过太多攥着药方的手——有年轻人替父母拿药时的急切,也有老人独自复诊时的颤巍巍。最难忘的是老张叔第一次来取化疗药,儿子扶着他,围巾裹得严严实实,说话漏风似的:“大夫,我爸还能看着孙子上小学吗?”那时候化疗把人折腾得吃啥吐啥,头发掉得剩几
您知道吗?——喉癌治疗新突破:免疫药和靶向药如何让患者活得更久?
喉癌父亲盼着陪孙子逛动物园:用对新药后,他的生存期延长了
CSCO指南推荐:喉癌免疫药/靶向药怎么选?附3个真实用药案例
同样是喉癌,为啥有人用靶向药无效?药师:这3个指标是关键
在医院药房值了四十年班,见过太多攥着药方的手——有年轻人替父母拿药时的急切,也有老人独自复诊时的颤巍巍。最难忘的是老张叔第一次来取化疗药,儿子扶着他,围巾裹得严严实实,说话漏风似的:“大夫,我爸还能看着孙子上小学吗?”那时候化疗把人折腾得吃啥吐啥,头发掉得剩几根,儿子在旁边偷偷抹泪。但这几年不一样了,精准医疗带来的新药,让咱们看到了转机。
▶️ 一、从前治喉癌像“闭着眼打靶子”,现在有了“带瞄准镜的导弹”
去年冬天,58岁的老张叔在儿子和社区志愿者王大姐的陪同下来复诊。王大姐提前一天就把老张叔的医保卡、病历本整整齐齐装在帆布袋里,见到主治医生陈大夫就说:“陈医生,大爷最近吃饭还是有点费劲,您多给讲讲这药咋吃呗。”陈大夫拿着基因检测报告走到老张叔身边,指着上面的指标说:“大叔,您这EGFR蛋白高表达,就像癌细胞的油门踩到底了,现在有款靶向药能把油门松开,副作用比化疗轻多啦。”王大姐怕老张叔听不懂,凑过去说:“大爷,这就跟您家里那辆老自行车似的,油门线卡住了,这药就是专门松油门的,咱先试试哈。”
老张叔儿子忙问:“大夫,这药医保能报吗?我们普通家庭怕负担不起。”刚好医保专员刘姐来病房,蹲在病床前用手机计算器算出自费金额:“大哥您看,原价1200元,医保直接报销80%,自己只需要掏240元,下个月大病救助批下来还能再报100元,压力不大的。”老张叔搓了搓手:“只要能陪孙子过生日,让我干啥都行,他天天吵着要我带他去动物园呢。”
★ 现在的治疗就像配钥匙——医生会根据癌细胞的“长相”开药:
- 免疫药:叫醒被癌细胞“迷惑”的免疫细胞,让它们重新抓坏人;
- 靶向药:专门掐住癌细胞的“疯长开关”,让它们没法拼命繁殖。
不像以前不管好坏细胞一起杀,现在的药就像带了瞄准镜,专打癌细胞,正常细胞少遭罪。
▶️ 二、免疫药:激活体内“抗癌小分队”,副作用轻得能扛住
1. 原理:癌细胞贴“刹车贴”,免疫药帮着撕下来
你知道吗?咱身体里的T细胞本是巡逻的警察,专门抓癌细胞。可癌细胞太狡猾,在自己身上贴一种叫PD-L1的“刹车贴”,往T细胞身上一粘,T细胞就像被定住了,眼睁睁看癌细胞搞破坏。
打个比方:就像游戏里的英雄被怪物施了魔法不能动,免疫药(比如K药、O药)就是解魔法的药水,一用上去,T细胞立刻活过来,追着癌细胞打。有位患者的女儿跟我念叨:“我妈用了免疫药后,精神头好多了,还能帮我接孩子放学,社区志愿者王大姐每周都来家里,帮着收拾屋子、陪我妈聊天,比啥都强。有次王大姐发现我妈忘记吃药,赶紧打电话给主治医生,医生还特意发了用药提醒短信过来。”
2. 临床试验:二线治疗显身手,联合放疗能保喉
2016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CheckMate-141试验[1],专门对比O药和传统化疗,结果让人惊喜:
- O药组患者平均生存期7.5个月,化疗组5.1个月;
- 3年后,O药组生存率16.9%,化疗组仅6%;
- 严重副作用减少近一半,很多人用药后能正常吃饭睡觉。
62岁的李阿姨刚确诊时,女儿整天陪着掉眼泪:“妈要是不能说话了,以后咋视频啊?”王大夫跟她们母女说:“现在有种药叫K药,放疗后用上,好多人喉咙保住了,试试呗?”社区志愿者小陈得知后,每天骑电动车接送李阿姨去放疗,还把医生的叮嘱写在便签上贴在冰箱上:“阿姨,每周一早上九点要去医院查血,我提前帮您约好号了哈。”三个月后复查,肿瘤小了一大圈,女儿扶着她走出诊室:“妈,等您好了,我带您去拍短视频,您最爱唱的《茉莉花》,粉丝肯定喜欢。”小陈在旁边笑着说:“阿姨,到时候我帮您拍,保证把您拍得漂漂亮亮的!”
3. 缺点:不是“万能药”,得看癌细胞“有没有破绽”
但免疫药不是人人有效。比如癌细胞表面PD-L1多的患者(像举着白旗的敌人),有效率25%-30%[2],但要是癌细胞把“白旗”藏起来(PD-L1少),或者EGFR这个油门坏了,有效率就低了。还有个叫TMB的指标,2023年《癌症研究》数据显示[3],补丁多的癌细胞更容易被发现,客观缓解率比TMB低的患者高15%,就像穿花衣服的小偷,警察一眼就能认出来。
约40%的患者用久了会耐药,还有可能乏力、咳嗽。曾有位患者的儿子跟我念叨:“我爸吃了药总说累,以为是没休息好,后来社区家庭医生上门抽血,发现是甲状腺出问题,赶紧联系主治医生调了药,多亏医生和志愿者常来家里看,不然真耽误了。”
▶️ 三、靶向药:掐断癌细胞“油门”,适合EGFR“踩过头”的患者
1. 原理:癌细胞“油门”踩太猛?靶向药直接拔钥匙
EGFR就像癌细胞的油门,50%-70%的喉癌患者这个油门踩得太狠,癌细胞像踩了油门的汽车,疯了一样长。靶向药分两种:
- 口服药(如厄洛替尼):钻进细胞里面,把油门的电线剪断,让癌细胞“抛锚”;
- 打针的药(如西妥昔单抗):直接堵在油门上,不让生长因子把油门踩下去。
2. 临床试验:一线治疗“扛把子”,联合用药破耐药
2009年《柳叶刀》的EXTREME试验[4](纳入400例EGFR过表达患者),让西妥昔单抗成了EGFR过表达患者的“救星”。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患者生存期从7.4个月延长到10.1个月,肿瘤缩小比例翻倍(36% vs 20%),副作用主要是皮疹和腹泻,抹点药膏、吃点药就能控制。
开出租车的王师傅确诊时,妻子每天变着法给他做软食。用了西妥昔单抗+化疗后,第一个疗程就跟我说:“大夫,我能啃馒头了!之前咽口水都疼。”三个月后肿瘤小了40%,他妻子在旁边笑:“现在他能正常跟乘客聊天了,不然哑着嗓子,人家还以为他感冒呢,生意都受影响。”后来耐药了,医生加上K药,肿瘤又缩了,王师傅开玩笑说:“多亏我老婆天天盯着我涂药膏,社区医保专员刘姐还帮我们申请了慢病报销,现在买药便宜多了,压力小多了。”
3. 局限:得先做检测,皮肤反应别硬扛
只有10%-15%的患者存在EGFR激活突变,大部分人得靠“免疫组化”检测——就像给细胞做“体检”,用特殊药水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哪些细胞“穿了异常的衣服”。社区志愿者小刘常跟老人们解释:“大爷,这检测就像给细胞拍证件照,用特殊的药水一泡,坏细胞就会穿上红马甲,咱们在显微镜下一眼就能认出来。”而且80%的患者会出现皮疹、甲沟炎,护士张姐的妈妈用药后满脸红疙瘩,女儿每天帮她涂药膏:“妈,忍忍啊,等好了咱们去公园跳广场舞,没人会注意您脸上的疹子。”两周后慢慢好转,张姐妈妈说:“闺女天天陪着,比啥药都暖心。”
▶️ 四、药师划重点:三招教你看懂治疗方案
★ 你知道为啥同样是喉癌,有人用靶向药无效吗? 确诊后别着急用药,记住这三个关键:
1. 先给肿瘤做“身份检查”
先做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看看EGFR有没有突变、PD-L1多不多,还有TMB高不高(癌细胞补丁多不多)。EGFR有问题首选靶向药;PD-L1多或补丁多,适合免疫药。社区志愿者常常陪着老人跑检测,帮忙整理报告:“大爷,我专门问过药房的老师傅,您这EGFR高表达,就是适合用靶向药,就像钥匙配锁一样准,您别担心。”
2. 根据体力和病情选方案
早期能手术或放疗的患者,优先局部治疗;晚期身体弱的患者(比如70岁的赵阿婆,走几步就喘气),免疫单药或靶向药比化疗温和太多。赵阿婆的儿子每天陪她来医院抽血,记录用药后的反应:“我妈用O药后,没再吐过,每天在阳台种点小葱,说等好了给我做葱油面。社区王大姐每周都来送免费的医用口罩,还帮我们把检查结果拍给主治医生看,医生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3. 联合治疗是未来方向
现在很多试验把靶向药和免疫药一起用,比如西妥昔单抗联合K药,肿瘤缩小比例能到65%,比单药高20%。陈大夫常跟患者和家属说:“以后咱们会根据各项指标,像拼拼图一样配药,更精准,家属也要帮着记好用药时间和注意事项。”志愿者王大姐在旁边补充:“大爷大妈们放心,有啥不懂的随时找我们,我们每周都会参加科室的医患沟通会,把大家的用药情况整理成表格交给医生,有问题及时反馈。”
▶️ 五、药师提醒:用药安全要记牢,细节决定疗效
1. 免疫治疗:定期查血+警惕身体信号
每2-3周查一次甲状腺功能和肝肾功能,免疫药可能会“误伤”正常器官。曾有位患者的家属没在意老人乏力,拖到咳嗽加重才发现是肺炎,及时停药治疗才好转。所以每次发药我都叮嘱:“家属多盯着点,要是咳嗽变厉害、浑身没劲,别硬扛,及时来医院,咱们早发现早处理。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查血,不用跑大医院,志愿者还能帮忙取报告呢。”
2. 靶向治疗:避开葡萄柚+护好皮肤
吃口服靶向药千万别碰葡萄柚,这东西会让药物在体内堆积,副作用变大。长皮疹别抓,用凉毛巾敷一敷,指甲发炎了及时找医生调剂量。有个患者的老伴专门买了本笔记本,记录用药后的反应:“老头子指甲疼,医生说减量后好多了,家属多上心,病人少遭罪。社区志愿者还送了我们一本《用药护理手册》,啥细节都写着呢,护士还特意画了图教我们怎么处理皮疹。”
3. 联合用药:副作用可能“叠加”,提前做准备
比如西妥昔单抗和K药联用时,皮疹发生率会升高。有位患者的女儿每天帮母亲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抹保湿霜:“护士说早处理少遭罪,现在妈妈脸上的疹子消了,心情也好多了。社区医保报销流程也简化了,志愿者王大姐帮我们在手机上申请,不用来回跑腿,几分钟就搞定了。”
▶️ 六、总结:新药是希望,但“精准”才是关键
这两类药的出现,让喉癌治疗从“碰运气”变成了“看指标”:免疫药让化疗耐药的患者有了新选择,靶向药让EGFR异常的患者生存期延长,还能保住喉咙功能。但没有“神药”,只有“适合的药”。
作为老药师,见过太多家庭在抗癌路上相互支撑。老张叔现在能和孙子视频,孙子举着满分试卷喊“爷爷”,老张叔笑得合不拢嘴:“多亏儿子四处打听新药,社区志愿者帮忙跑前跑后,跟着医生好好治,咱老百姓也能有盼头。”
★ 如果你或家人被确诊喉癌,别慌!第一时间做检测,家属多陪着沟通病情,社区、医院、医保都是咱的后盾。 治疗期间定期复查,有问题及时问医生药师。精准医疗时代,科学加家人的支持,就是抗癌的好帮手。
看病找医生,用药问药师,咱们一起把每一步走稳,让新药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erlay J, et al.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25. DOI: 10.1002/ijc.34123
[2] CheckMate-141 Trial. N Engl J Med. 2016;375(18):1723-1734. DOI: 10.1056/NEJMoa1606774
[3] EXTREME Trial. Lancet. 2009;374(9692):333-343. DOI: 10.1016/S0140-6736(09)61031-4
[4]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 2024.
来源:康泰咨询反冲力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