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暇接”后,他们按下了录音键

B站影视 2024-11-28 20:45 2

摘要:上周末,“海上名园”张园举行了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发布的相关白皮书显示:预计今年底,全球播客听众将达5亿人,行业产值突破300亿美元;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播客市场,2025年中文播客听众人数预计将突破1.5亿。

视觉感官刺激下,少有人会留意声音的魅力。

音频不过度依赖后期加工,能将创作者的思考直接送抵受众耳朵,更转化为一种经由大脑处理过滤出的气质和辨识度——这,是播客节目的先天优势。

上周末,“海上名园”张园举行了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发布的相关白皮书显示:预计今年底,全球播客听众将达5亿人,行业产值突破300亿美元;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播客市场,2025年中文播客听众人数预计将突破1.5亿。

播客业态的声势,由这场文化节可见一斑。为期一个多月的文化节展,播客主理人、听友以及从业者参与共创,在多个城市文化商业地标举行文化沙龙、展览、研讨会,恰如文化节的主题,播客正让“生活充满声机”。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注意力已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短视频大行其道之时,他们为什么按下了长音频的录制键?

是否要留些言之有物的片刻?

一期长达78分钟的长音频节目,不仅有人愿意听,且在播客类App“小宇宙”有6.6万播放量。

前不久,记者单小姐收到《上海书评》的邀约,在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回顾她曾经的相关采访报道内容。首度做客播客节目,单小姐没想到故纸堆里的趣事会有如此热烈反响,评论区里甚至还“炸”出了当年马王堆汉墓发掘负责人的后代。

短视频大行其道,缘何有人愿意听长音频?资深听友的答案不约而同:“播客节目容易有信息增量,言之有物,感觉自己没有浪费时间。”

播客制作人杨一,曾是播客行业头部公司JustPod首席运营官。七年前,因为喜欢听播客,他辞去了媒体工作,与同为媒体从业者的程衍樑共同创业,创立播客节目“忽左忽右”。杨一在市场调研中得到一些有意思的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致趣,也就有了更多选择”,短视频有短视频的受众,其他媒介也有自己的一番天地。

播客提供的长时间谈话节目,是比较受听众欢迎的。根据杨一提供的听众画像,城市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场景丰富,譬如在健身房锻炼,或是做简单家务时分,他们更愿意选择长音频提供的沉浸式陪伴,“现代都市人精力太有限了,目不暇接之后呢,是否要留些喃喃细语的片刻?”

“真的喜欢,再来”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劝我做短视频”。今年初,卫诗婕辞职创业,打造个人商业观察IP“商业漫谈Jane's talk”,在选择何种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方向时,一些MCN机构的朋友建议她借助良好个人形象的优势做视频。她也想起数年前与“小宇宙”App创始人舒玉龙的一次对话。当时,他说:“想要赚钱就不要做播客,如果你真的喜欢播客,便会收获一些东西。”

但卫诗婕认可播客文化,“在算法助力营造的互联网喧嚣里,播客这种形式显得很清新”。她说,相较于短视频需要不停追逐热点、提供即刻信息,她更喜欢“从容一点”的深度对话和思考,产出深度内容,言之有物。当她开始创业,为了“先跑起来”,她决定用声音的方式与读者相见,没想到冷启动即获成功,她的播客节目创立7个月,订阅数量就已过万,“熟悉的听众会直接在评论区亲切地叫我‘诗婕’”。

声音使听众对创作者的个人感知变强了,用户黏性也就随之增强。近年,嗅觉灵敏的名人和企业纷纷入场,播客圈从一开始“淡淡的”,变得逐渐有了热度。

相比在节目中植入广告,JustPod的商业模式更有启发性。“忽左忽右”诞生之初,市面上不乏其他文化漫谈类节目。“节目做了两三个月,就有朋友找到我们,诉求不是投广告,而是认可‘忽左忽右’的制作能力。”杨一说,为品牌提供播客制作服务,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利用这一媒介打开营销的蓝海。于是,JustPod更新了自身标签“国内首家专业的企业音频服务商”,也开始接洽专业业务。

前景,似乎比想象中的好。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