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时,全国又发生了多次天灾变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权位太盛、王凤兄弟处事不妥的缘故。而皇上正在精心研究《诗经》、《书经》,阅览古代的文献,还下诏要刘向负责校对其中的《五经》等秘书。
这时,元帝舅舅阳平侯王凤任大将军,主持国家大政。他倚仗太后,独揽国家大权,他的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时,全国又发生了多次天灾变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权位太盛、王凤兄弟处事不妥的缘故。而皇上正在精心研究《诗经》、《书经》,阅览古代的文献,还下诏要刘向负责校对其中的《五经》等秘书。
刘向看见《尚书·洪范篇》中,有记载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凶吉应验的的情况,便汇集自古以来、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所有关于祥瑞、天灾变异的记载,来推测天象变迁的轨迹,联系比附人间的福祸。
特别突出其中占卜应验的地方,分门别类,各立条目,共十一篇,书名为《洪范五行传记》,呈给成帝。
成帝心里明白刘向忠心耿耿,因为王凤兄弟权势太盛,才写出此书,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剥夺王氏的权柄。
以后,开始营建昌陵,历经几年都没建成,又还归延陵筑初陵,规模庞大奢侈。
刘向上疏成帝劝谏说:“臣听《易经》上讲: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存在时不要忘记被灭亡的威胁,这样,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
因此,圣贤的君王,无不全面地探究事物的始末,对事情穷究到底,这样才能是非分明。
君王应该认识统治是在变化的,知道天命可以授予的人很多,并非只一姓。
孔子议论《诗经》中关于殷朝的臣子,有美德,又敏捷,来助祭于周,喟然长叹说:‘天命为大啊!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因为富贵不固定;不这样的话,那些王公以什么来使他们戒备、谨慎,又以什么来劝导和勉励民众呢?’我对微子到周朝为官很伤感,而对殷朝的灭亡很痛心。
尧、舜虽然有圣德,但他不能感化丹朱的儿子;禹、汤虽有美德,但也不能训导他们的末代子孙桀、纣。
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王朝。
从前,高祖皇帝已经灭掉秦国,准备定都洛阳,被刘敬之言所感动而觉醒,认为自己德行不及周,但比秦要贤明,于是迁都关中,依仗周朝的恩德,依靠秦地的险阻,建立了政权。
道德是传国短长的检验标准,因此,我时常感到恐惧,不敢以灭亡为忌讳。孔子所说‘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吧。
孝文皇帝登上霸陵,望着北侧的霸水,心里很凄凉、悲哀,回头对君臣说:‘哎,用北上石为木郭,把斩断的苎麻和丝棉填塞其间,再用漆涂黏其上,便无法将它动摇了。
张释之进言说:如果陵墓中藏有使人动心的金银宝物,纵使将整座南山用金属熔液浇灌,还是有人能够进去;如果里面没有使人动心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死亡的事永远不会有终结,而国家却有兴废,因此张释之的言论,是为孝文帝作永久的打算。孝文帝醒悟了,便采用薄葬不起坟墓。
《易经》说:古时埋葬人,将尸体用积薪覆盖,藏在野外,既不堆积泥土为坟也不种树。
后世的圣人用棺木郭埋葬取代了这种埋葬方式。使用棺木郭埋葬人,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冢坟都很小,随葬品也很少。舜葬在苍悟,二个妃子没有随葬。禹葬在会稽,没有改变树木百物的行列。
殷汤王不知葬在何处。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城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他们都没有冢坟。
这是一些圣帝明皇、贤君智者高瞻远瞩的长久之计。
他们的贤臣孝子也接受遗命、顺从他们的意愿而薄葬他们,这是真正令君父下安、至为忠孝的侍奉方式。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埋葬哥哥的规模很小。孔子将他母亲葬在防山,称赞殷代只挖墓穴而不堆土为坟,说:‘我孔丘,要周游列国,居无常处,因此墓不得不作一个标记。
孔子为他母亲修了一个四尺高的坟,但不久遇雨崩塌了。
他的弟子替他将坟墓重新修好,将情况告诉孔子。孔子流着泪说:我听到过这件事,但古代的人是不修筑坟墓的。’因此,孔子亦不以弟子修墓为然。
延陵季子出使齐国返回时,他的儿子死了,被葬在嬴、博之间。埋葬时,挖地不深,未及泉水;死者是什么季节死的便穿什么季节的衣服,不再具备四时之服。封闭好的坟恰好遮掩田埂,坟不高,人站着可以隐肘,
季子号哭说:人的躯体重新回归于土,这是命运,但魂魄却是无处不往。嬴、博与吴国相距千里,季子没有把儿子运回家乡去埋葬。
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合于礼。
因此,孔子作为孝子,延陵作为慈父,舜、禹作为忠臣,周公作为敬爱兄长的弟弟,他们埋葬君、亲躯体时,都实行薄葬。这不是为了节俭,而是真正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
宋国司马桓..替自己制造石木郭,孔丘说:他不如迅速腐朽。
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知晓方略的人士修编《春秋》时,也主张举行薄葬的礼仪。
这些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等到吴王阖闾,开始违背礼仪进行厚葬。十多年后,灭亡吴国的越人进一步发展了厚葬礼仪。到秦惠王、孝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这五个王时,都大肆兴建坟墓,且墓中埋藏有很多随葬品。
但他们的坟墓都被盗宝的挖掘出来,尸体都暴露在野外,这不是很令人悲哀么?秦始皇葬在骊山旁,下面深挖墓穴堵塞了三重泉,上面增高坟墓,使其高达五十余丈,四周长达五里多;坟墓里面垒石为木郭,在墓穴修筑离宫别馆;
以人膏制成灯烛;将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铸成野鸭、飞雁。珍宝的收藏,机械的巧变,棺木郭的美丽,宫馆的宏伟,用语言描绘不出它们的精妙。此外,他还残暴地杀害了众多的宫女,活埋了修墓的工匠,总数达万人。
天下人不堪服修陵墓劳役之苦,纷纷起来造反,骊山的陵墓还没建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反秦大军便打到骊山脚下了。
项籍一把大火烧掉了秦的宫室,到始皇墓的人都去发掘其墓,以寻求里面的宝藏。这以后,一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始皇墓中藏起来,牧童持火把到墓中找羊,失火烧掉了隐藏在墓中的棺木郭。
自古到今,实行厚葬还没有谁超过秦始皇。
然而他的陵墓在几年之间,外遭项籍纵火之灾,内受牧童失火之祸,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因此,道德越深厚的人,葬礼越简单,智慧越高深的人,随葬品越少。
无德无智的人,他们的随葬品越多,坟墓越高,宗庙越壮丽,他们的陵墓被发掘得越快。
由此看来,明智与愚昧的结果、安葬的吉祥与凶险,不是昭然若揭吗?
周朝德政衰落了,因而挥霍浪费,讲究厚葬,但宣王圣贤要使周朝中兴,便一改前朝作法,节俭宫室支出,兴建的寝庙也很小。诗人们纷纷写诗赞美宣王,《诗干》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它的上章写有帝王宫殿的修筑,应当依照制度,下章则说宣王子孙众多。
到鲁严公时,刻意修饰宗庙,建筑了很多台囿,但他的儿子却一而再地被人杀掉,《春秋》认为这是他非礼的缘故。
像周宣王那样就使国家昌盛,如鲁、秦这样则使国家绝亡,这就是奢侈与节俭的失和得。
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最先营建初陵,规模很小,用费很节俭,天下没有不称陛下贤明的。到陛下改建昌陵,把低洼填高,堆土成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累计上万;设立县邑,营建居民住房,期限紧迫仓猝,事工化费一百多亿钱。
这使死者怀恨于地下,生者在地上忧愁,老百姓的怨气使大自然感动,从而水旱失调,因而发生灾荒、死亡,流浪他乡的人有数十万以上。
臣替他们忧思,感到很愤懑。
若认为死者是有知的,那么挖掘别人的坟墓,害处就多了;若死者是无知觉的,那又何必把陵墓修得那么大呢?
与有识之士筹划厚葬之事,他会不高兴;让老百姓去实行厚葬,他们会备受其苦;若勉强为了取悦那些愚夫和穷奢极欲之人,又何必去做呢?
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豁达盖世,应该弘扬汉家之德,崇尚刘氏的美名,光昭五帝、三王。
但反过来与暴秦乱君竞相奢侈,攀比坟墓,看谁的陵墓修得高大,为了取悦那些愚夫的眼目,而违背贤智之心,忘却国家的长治久安,臣私下替陛下感到羞辱。
希望陛下上览明君圣贤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葬礼制度,下观贤能有识之士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关于葬礼的主张。
孝文皇帝抛弃坟墓实行薄葬,以节俭安抚神灵,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秦昭、始皇大肆修筑坟墓,且陪葬品丰富,因奢侈而产生很多危险,就足以为戒。初陵墓地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使百姓得到安宁。
奏书呈给成帝,成帝对刘向的意见很有感触,但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来源:与你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