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之前所讲,CGT技术开启了人类生物医药的入胞时代,以前的药物甭管大分子还是小分子,都只是在细胞外面的蛋白质下功夫,所以作用有限,副作用还很大,而人类的终极奥秘自始至终是藏在DNA里面的,如果能直接对细胞里的DNA下功夫,那才是真的找对了路,才真的会把人类医
2025年02月24日 21:02:21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794篇原创文章”
在前一篇CGT的文章中所长讲了近两年CGT技术上的一些突破以及未来可能的一些机会,包括最广大的终端药物市场及其配套的CXO。
正如之前所讲,CGT技术开启了人类生物医药的入胞时代,以前的药物甭管大分子还是小分子,都只是在细胞外面的蛋白质下功夫,所以作用有限,副作用还很大,而人类的终极奥秘自始至终是藏在DNA里面的,如果能直接对细胞里的DNA下功夫,那才是真的找对了路,才真的会把人类医学带入一个新高度。
不过机会和风险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这篇文章所长就讲讲里面的风险以及对药明康德近期出售其CGT业务美国、英国运营主体的看法。
01
价值事务所前景很美好,过程要人命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CGT药物是2017年诞生的,至今也才7年多时间,可以说这项技术还非常新,正是因为新,整个市场还处于极早期,上市的药物有限,价格也非常高昂,海外已经上市的CGT药物动辄几十万美金一针,甚至还有百万美金的天价药。
截至目前,国内共批准了6款CAR-T细胞疗法上市,价格虽然不似美国那么夸张,但考虑到国内人均GDP也还是非常昂贵,这6款产品的价格都在100-129万/针。
价格过高,与医保无缘,全靠患者自费还是较为困难的。
2021年国内首个CAR-T药物上市时,社交媒体上就有人吐槽,“100多万一针,救了我的命,要了全家的命,那还是算了吧。”
首个国产CAR-T的上市企业药明巨诺,这几年的业绩情况有些一言难尽,2021-2023年其产品贝诺达输注人数分别为30、141、168人,对应业务收入分别为3079.7万、1.46亿、1.739亿元。
2024H1,营收相比2023同期甚至还略微有所下滑,仅实现营收8681.50万元,同比下滑1.1%。
虽然下滑幅度不算多,2024年确实也是医药小年,不少药企的业绩都在下滑,信立泰也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中讲2024是医院准入的小年(此前反腐的影响还在),但对于一家产品处于放量期的Biotech而言,这个情况还是非常“诡异”的,另外,药明巨诺2023年营收对比2022年的增长也十分有限。
隔壁的复星医药引进的CAR-T产品奕凯达2023年在中国的销售额为2.42亿元,大约服务了201例患者,同药明巨诺也差不太多(两者产品几乎同一个适应症,复星的2021年6月上市,药明巨诺的2021年9月上市)。
如此看来,其实也并非药明巨诺营销实力不足,毕竟复星算是国内营销实力很强的药企了,也就录得这样的成绩。
截至2024H1,药明巨诺账上还有现金8.69亿,按照现在的烧钱速度,大体还能支撑一年多。如果贝诺达放量快,说不定还能吸引点金主来注资,但按照现如今的情况,估计资本对他会比较吝啬,如今的市值还不如账上的现金多,明摆着资本市场认为公司会破产清算,换句话说就是,当下国内CGT“第一股”药明巨诺已经在面临生存危机了。
国内上市募资、有产品在卖的明星Biotech药明巨诺尚且如此,其余的CAR-T企业情形如何可想而知。
当下国内的CGT企业日子难过,很多人说是支付环境的问题,君不见传奇生物的Carvykti表现就亮眼得不行。2024前三季度便实现营收6.29亿美元,同比增长84.3%,要不是产能受限还能跑得更快,传奇的合作伙伴强生预计2024全年便能实现10亿美元业绩,最终销售峰值会在50亿美元以上。
但我们看看下图,事实真的如此么?截至2024H1,美国在售的6款CAR-T产品中,除了BMS的Breyanzi和传奇的Carvykti表现尚可外,其余都面临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的情况。目前全球最畅销的是吉利德的Yescarta,2024H1销售额7.9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7.44%,这是否意味着虽然美国人有钱,但其实也有一个度,到一定程度可能也会面临瓶颈?
如果看终端数据还不够直观的话,我们来看看上游CXO的数据(终端很多企业未上市,或者是大药企的一小部分业务,数据不太好收集)。
只服务国内CGT的和元生物这两年的业绩是这样的,已经连亏两年了,营收巅峰出现在2022年。
博腾股份2023年基因细胞治疗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01.57万元,同比下降约30%;2024H1实现营业收入1904万元,同比下降约18%。
面向全球的龙头药明康德,CGT业务2024前三季度营收8.5亿,同比下降17%,经调整毛利率为-29.7%,虽然公司有提到拟受法案影响,但其实更多还是大环境原因。
同样面向全球的龙头龙沙相关业务也出现了下滑,2024年H1,龙沙的细胞基因业务营收下降8.8%,息税前利润下降15.1%。
这充分说明并非国外的月亮更圆,全球CGT行业当下都面临一定的困难,别老觉得是国内支付环境不佳,其实老外同样也嫌贵,别只看到药明巨诺可能要挂了,其实海外要挂的企业同样多。这里也放几个海外做CGT的明星Biotech的消息,Bluebird Bio于9月宣布计划裁员约四分之一;BioMarin分别于今年8月和5月连续宣布两轮大规模裁员;Bluebird拆分而来的2seventy bio也在今年进行了多次重组……
02
价值事务所如何评价药明出售在美CGT业务?
每一项巅峰性的新技术其实基本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刚出来让人觉得星辰大海,然后大家一涌而上,过了一阵很多人开始没耐心了,怎么进度比想象的慢?怎么这么多困难?说好的改变世界,结果是一地鸡毛?嗯,这是骗局么?还记得被称为区块链元年的2017年么?当时除了数字货币爆火外各种项目积极上链,现如今呢?是不是有种销声匿迹的感觉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退出,行业迎来低谷,但总有一些人会坚守在里面,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向前,而后陆续出现不少成果,开始逐步向大众渗透,再然后真的进入新时代。
CGT也是如此,虽然它能改变世界,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还处于较早期,现在应当正处于美丽泡泡幻灭期,资本退潮、大量企业破产/清退,但亦有不少技术突破、不少新产品进入终端,而后肯定会迎来重生,但具体需要多少时间谁也不知道。
属于未来的业务要早下手早布局,不然等大家都看到机会就晚了。药明康德2011年就开始孵化药明生物,2015年正式独立出来,药明生物的业务真的开始爆发还是2016-2017年。CGT技术相对大分子于小分子而言,跨度更大,需要的孵化时间可能更长。
药明布局CGT业务早从2017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坚守了快8年,虽然站在业绩端看是个“拖油瓶”,但它相比同行其他企业的领先也要看到,和元生物、博腾股份、康龙化成的相应业务当下和药明比,完全不是一个体量的。同行们体内的管线基本集中在临床早期,而药明已经有商业化项目了,还不止一个。
前一篇文章中所长提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首款TIL疗法AMTAGVI的商业化生产订单就花落药明。
所以,实事求是地说,甭管现在卖多少钱,所长觉得都很亏,虽然这个业务当下还是拖油瓶,虽然当下市场大环境不好,业务有恶化趋势,但凭借药明的龙头老大哥位置,再给他点时间,比如10年、20年,靠这个业务再造几个药明应当都不是问题。
但考虑到现在的地缘问题,也理解药明的苦衷,可以理解为大盘不好被迫割肉
不过,虽然药明生基将英美业务卖掉了,但卖给的并非同行而是基金,换句话说,后面如果风声没这么紧了,其实也可以买回来,只不过代价可能就会有点大。在这次交易的公告中药明讲到,“本次交易可确保所有迫切需要 WuXi ATU细胞治疗服务的客户和患者得到不受中断的服务和及时救治。”
这句话基本就意味着业务人员等不会涉及什么变动,只是做股权、数据等剥离,即便交易完成,药明可能都还会为这家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药明生基除了在英美有运营主体,在新加坡、中国也有,也就是孵化的种子还在,而在CGT这条赛道上,其实国内并没有差欧美多少,算是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因此,即便卖掉美英业务,但技术还在、人才还在、经验还在、客户还在,新加坡、大陆也还有运营种子,后续大概率也可以慢慢做大。
客观来讲,本次出售所长还是要唉一声,但也不算特别坏,尤其短期影响不大,而中长期看这个事情,只要保留了火种,就还是有希望。
最后,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解读以及宏观政策、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投资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不仅可以帮助你及时洞悉持仓企业的最近状况,对做题材投资也是极有帮助的,可以帮助判断题材的大小、进展、受益品种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