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在日记中多次写到“读书改变不了命运”,虽然她在前半生始终认为读书是她唯一能扭转人生的机会。
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她却在入学两个月后选择了自我了断。
她在日记中多次写到“读书改变不了命运”,虽然她在前半生始终认为读书是她唯一能扭转人生的机会。
为此她拼命读书、拼命考研。
可惜,读书虽然能帮她走出来,却改变不了她从生下来就要背负的一切。
杨元元
她的精神和肉体都被束缚了,她迫切的想要逃离。
可她在短短的三十年人生中,杀不掉贫穷,杀不掉自卑,杀不掉压在身上的负担。
所以,她杀掉了自己。
以极其决绝的方式,在狭小的的卫生间内结束了一生。
她是杨元元,一个带母上学的30岁研究生,倒在了天亮前的黑夜。
一声惊恐的尖叫从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生宿舍内传来,发出叫声的是该校的一名在读研究生。
这天是2009年的11月26日,处于上午的九点钟。
女生的尖叫引来了一大群还未离开宿舍的学生,她们顺着女生瞪着的方向看去,被吓得也发出了惊恐的尖叫。
从敞开的宿舍门往里看去,能直直的看到同样敞开着门的舍内卫生间。
在卫生间内仅有一米多高的洗浴池旁边,悬吊着一个女生。
这名女生的脖子上勒着的是学校统一配置的毛巾和枕巾,它们被紧紧的系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条坚固的绳索。
这条绳索的另一头拴在了洗浴池的水龙头上,当事人用自身的体重将自己悬吊了起来。
因为水龙头距离地面太近,导致当事人只能跪在地上。
想用这个姿势自杀很难,因为只要当事人一用力就可以站起来。
如果用这个方式都能自杀成功,只能说当事人的求死心很是坚定。
围观的学生们互相打着气,鼓足勇气冲了进去,想把自杀的女生解救出来。
可惜绳子太过坚固,她们又开始手忙脚乱的到处寻找工具。
等有人拿着小刀过来割断绳索后,听见消息的保卫科工作人员也赶了过来,接手了救援工作。
工作人员先是摸了一下自杀女生的脉搏,发现她已经没了心跳。
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把自杀女生平放在地上做起了心脏复苏,可惜这一系列的急救措施并没有让女生的情况出现好转。
几分钟过后,工作人员找来了一双筷子撬开了女生的嘴,发现她的舌头已经明显发乌,并且呈现出耸耷的状态,已经有了最坏情况的征兆。
这时候120急救车辆终于赶到,急救医生查看了一下女生的情况后,也纷纷摇头表示救回来的希望不大。
但120还是拉走了女生,带她去医院进行最后的抢救。
等人群呼呼啦啦的走了一大半后,人们才注意到那个从事发就倒在宿舍走道内痛哭的中年妇人。
从中年妇人哽咽到断断续续的哭喊中,同学们终于搞清了自杀女生的身份以及她和这个中年妇人的关系。
原来那个女生名叫杨元元,是这个中年妇人的女儿。
善良的学生们不忍心让阿姨继续坐在地上,便把她扶进了宿舍内贴心安慰。
一个多小时后,杨元元的死讯传来,让这个中年妇人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的哭声感染了一些人,她们纷纷低头掩饰即将落下的泪水。
杨元元母亲
这场悲剧发生后,校方马上发布了官方声明。
他们表示对杨元元的离去感到十分痛惜,觉得这是学校乃至社会的损失。
校方承诺会妥善处理这件事,并且将积极协助当事人亲属处理后事。
就在所有人都在为杨元元的离去感到惋惜时,一篇帖子将学校推上了风口浪尖。
发帖人称杨元元是被学校逼死的,是学校不允许杨元元带着母亲入住宿舍,多次对两人进行贫穷羞辱。
并且多次进行人为驱离,导致杨元元的尊严受损,她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在帖子发酵后,学校马上进行了回应。
校方说没有任何人对杨元元母女说过不善的话,他们也没有因为杨元元母亲入住宿舍的事对她进行过威胁。
杨元元
相反,校方在了解了杨元元的困境后,还主动想办法帮忙。
在杨元元出事的时候,校方甚至还在帮她母亲找工作。
校方的声明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声援,这些声音与质疑校方的声音吵做一团。
闹到后来,似乎没人再真正关心促使杨元元如此决绝的原因。
1979年11月,杨元元在湖北宜昌市枝江出生了。
她的名字是父亲取得,寓意很简单,就是想她长大以后能赚大钱。
杨元元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在那个全民教育尚未普及、教育资源相当落后的年代,身为高材生的杨父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收到别人艳羡的眼光。
在家中,杨元元还有个小她两岁的弟弟名叫杨平平。
杨元元和弟弟
姐弟俩特别崇拜父亲,所以自小就有了大学梦。
可惜杨父没能亲眼看着两个孩子走进大学的校门,他在杨元元6岁的时候死于肝病。
杨元元的母亲名叫望瑞玲,在丈夫去世后,她去了当地山区的一家军工厂做车工。
尽管生活很难,但望瑞玲从没想过让孩子辍学。
她始终相信,只有把两个孩子供出来,生活才有盼头。
杨元元也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
杨平平记得,姐姐在念小学的时候一直都是大队长,胳膊上经常别着象征身份的徽章。
那时候他特别喜欢跟在姐姐屁股后面,看她带着中队长和小队长一起去学校做事。
杨元元
这样的姐姐让他觉得特别有领导力,让他特别崇拜。
杨元元到了初中依旧出众,她当上了团支书,有了更强的号召力。
等到了高三的时候,杨元元因为成绩优秀被请到了高一部演讲。
她精心准备了一份演讲稿,告诉学弟学妹们,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别人偷不走的,那就是存在脑海里的知识。
她还说,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想要走出大山就只能拼命学习。
这些话都是杨元元的心里话,也是她的人生信条,她一直盼望着自己能通过学习,改变贫苦的出身。
临近高考的时候,杨元元告诉母亲,自己想报考上海某大学的法律系。
杨元元和母亲
但望瑞玲觉得上海太远了,只路费就是不小的问题,便建议杨元元报考武汉某重点大学。
杨元元听进去了母亲的话,决定放弃梦想,报考了武汉的大学。
高考结束后,杨元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武汉的一所重点大学,成了全厂区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这让望瑞玲十分高兴。
而杨元元在念大学期间,几乎是利用上了全部的空闲时间做兼职。
为了赚钱,她在寒暑假也不会回家。
有同学回忆,他们经常会在饭点过后的食堂里看到杨元元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只为了能吃一顿免费的饭菜。
别人的大学生活是充满色彩和社交的,他们都享受着美好的青春。
杨元元
而杨元元只能穿着别人不要的旧衣服,为了一毛钱算计一天。
在望瑞玲的记忆中,女儿从没说过苦和累,也不会抱怨,她只会开心的告诉家人自己又攒了多少钱。
在杨元元的日记中,她写到特别希望能在大四毕业时告诉妈妈自己已经攒下了很多钱。
但命运从来不会如人愿。
在杨元元大三时,厂区准备把职工宿舍升级成个人住宅并迁到市区内,但想拥有房子的话,必须花3万多元购买。
望瑞玲自然拿不出钱来买房,只能在失去了居住地后选择了办理提前退休。
那时杨平平也已经考上了大学,所以望瑞玲便决定去武汉投奔女儿。
可望瑞玲每个月只有200元的退休金,没办法租房生活,便住进了杨元元的宿舍,这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后来望瑞玲借住在宿舍的事被学校知道了,管理人员要求她搬离。
杨元元收到通知后,主动找到领导说明了自己家情况,请求校方网开一面。
校方经过考虑,便在宿舍楼里给望瑞玲安排了一间住处。
望瑞玲有了固定的住所后,就在校内做起了小生意,卖些卤蛋之类的小吃。
虽然平均每天只能有十来块钱的进账,但能够兼顾两个孩子的吃饭问题,一家三口都很满足。
到了大四的时候,杨元元得知自己能被保送研究生。
可真正到了那一天,她却发现被保送的另有他人。
无奈,杨元元只能参加了研究生考试,她在这次的考试中考上了北京某所大学的研究生。
但这个消息并没有让她多开心,因为去那里念书需要3万元的学费,考虑到家庭条件的杨元元只能放弃。
确定自己不能继续念书后,杨元元选择参加工作。
望瑞玲也跟着离开了宿舍,母女两人在外面租了房子,开启了新生活。
杨元元本以为大学经历能让她有份好工作,但她因为还有3000多元的学费没有结清,导致毕业证和学位证还没拿到手中。
没有证书的杨元元在求职时多次碰壁,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好在机会不只是只有这些,后来杨元元凭借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一次去基层做公务员的机会。
可望瑞玲瞧不上那个落后地区,她说读书就是为了走出去,没有回去的道理。
在母亲的影响下,杨元元最终只能放弃了这份工作。
后来杨元元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做了英文教师,工作了五年后,杨元元终于攒够了学费,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之后,杨元元又换了几份工作,但始终没能遇到心仪的。
两年后,杨元元用攒下的钱跟别人办了一家杂志社。
但由于两个人都没有经验,全部投入都打了水漂。
多次工作失利后,杨元元再次有了考研的念头。
为了省钱,她只能考公费研究生。
可竞争太激烈了,她连续两年都没能如愿。
在备考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没有停止赚钱,天黑之后就会接手母亲的摊位卖些袜子之类的小商品。
一个雨天,杨元元在日记中写到,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刺骨的寒冷让她不得不加快脚步。
她在车流中穿梭时告诉自己,再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
第三年也就是2009年的时候,杨元元终于考上了上海某所大学的公费研究生。
因为那时杨平平正在北京读研,望瑞玲便决定继续跟着女儿去住宿舍。
开学后,望瑞玲时刻跟在杨元元身边。
杨元元的同学说因为有家长在,她们都不好意思跟杨元元玩,所以杨元元在学习时总是孤身一人。
开学一个月后,杨元元的舍友搬离了宿舍,望瑞玲终于有了自己的床位。
但这样舒服的日子没过多久,望瑞玲的违规借住行为很快就被校方发现了。
他们给了一个期限,让望瑞玲搬离宿舍。
杨元元再次找到校方求情,只是这次没能如愿。
学校里的一个体育老师得知她的情况后,就把校外的房子租给了杨元元,一个月只要450元的房租。
但学校的最后期限与交房时间有着两天的时间差,为了省钱,望瑞玲决定这两天都在学校的电影院等地过夜。
晚上的时候,杨元元想着母亲的处境一夜未眠。
可房子交付后的生活并没有好起来,那是一间毛坯房,连床都没有。
母女两人只能睡在水泥地上,抱在一起取暖。
从房子离开后,杨元元第一次在日记中写到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她的世界崩塌了。
第二天早晨7点多,望瑞玲想进宿舍找女儿,但被管理人员拦在了门外。
等她终于跟着人群走进了宿舍楼后,却见到了女儿自杀的场面。
杨元元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可在她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前夜,她的弟弟还在手机上给她留言,说要在春节后把母亲接走。
没有人知道她是否看到了这则消息,而杨元元也不会知道自己离开后发生什么了。
她决绝的离开就是为了躲避这些纷扰,远离那怎么也改变不了的“既定”命运。
可或许再晚一些时日,她的生活就会发生改变。
但她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黑夜”当中。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压力也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肩膀上。
我们无法感受到他人身上的压力,可我们要知道,不管发生什么明天的太阳依旧会从东边升起。
若我们选择逃避,那挡在眼前的难题永远不会消失。
天亮前的夜,最难熬。
再坚持一些,你就能够看到曙光洒满全身。
参考资料:
自杀女研究生杨元元:她的路为何越走越窄------南方周末
女研究生自缢身亡 杨元元三十年的人生历程------凤凰网
贫困女研究生杨元元之死------时代周报
来源:看历史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