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战场”:创新、落地与未来

B站影视 2025-02-24 18:25 1

摘要:从1999年的机器管家,2001年的机器人小孩大卫,到2015年拥有自我意识的“查派”,在科幻电影里,人们赋予了对机器人的各种形象和想象。2018年,尽管只是实验室的试验品,但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的视频还是在国内外网络上获得了“病毒式传播”。

从1999年的机器管家,2001年的机器人小孩大卫,到2015年拥有自我意识的“查派”,在科幻电影里,人们赋予了对机器人的各种形象和想象。2018年,尽管只是实验室的试验品,但波士顿动力机器狗Spot的视频还是在国内外网络上获得了“病毒式传播”。

如今,原本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实验室中的机器人,如今已经大步迈入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从 2025 年春晚舞台上欢乐扭秧歌,到街头漫步、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热议,再到于工厂里忙碌作业,机器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融入各行各业。人们想象中的机器人未来,似乎正在加快到来。

一时间,有关于机器人的畅想无数,有人高兴,“当我妈再数落我不生孩子老了后怎么办,我说请看春晚”;有人祈盼,“80后能等到保姆机器人了,感谢科技”;有人雄心一片,“如果国内机器人企业带着自身优势进行合作,咱会不会直接造出钢铁侠呢!”

几年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确在蓬勃发展,有的企业发展甚至是光速的,一场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已经拉开帷幕。

群雄逐鹿

因为蛇年央视春晚的舞台表演而大火出圈的人形机器人,似乎是机器人产业的一次爆发小高潮。

自节目播出到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虚拟的互联网世界到现实世界,机器人开始频繁出现,深圳南山街头,它们穿着警用装备跟随民警巡逻;春运返程高峰的南昌火车站,有了首个警用机器人;节后复工复产,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一天四次出现在央视报道中……

机器人们逐渐无处不在的身影背后,群雄正在逐鹿。其中,特斯拉、宇树、众擎、魔法原子等企业作为这场竞赛的主力军,凭借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在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

2024年1月,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特斯拉旗下“擎天柱(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己叠衬衫的视频,为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狂飙按下了快进键。2024年5月,Optimus进厂打工,10月有了新一代。

2月16日,国金证券发布了一份报告《人形机器人,从理想走进现实》,称2024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发布元年。的确,2024年以来,从国外到国内,不断有新厂商入局,也不断有机器人产品发布的消息传来。

借此次春晚火出圈的宇树,2024年5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G1,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升级演进能力。此后,这款人形机器人不断升级,2024年8月G1量产版发布,对外观和性能进行微调;2025年1月升级版发布,软硬件能力进一步提升,行走和奔跑姿态更接近人类。

魔法原子自2024年成立就开始加速跑。

2024年1月,全球首个实现空翻的电驱人形机器人展示了其在关节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2024年12月,人形机器人小麦进驻工厂产线“实训”视频曝光,能够实现部分场景多机协作;2025年2月,发布第一代自研灵巧手MagicHand S01,实现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90%自研。

此外,众擎、优必选等国内外厂商也纷纷发了最新机型,展示了各自在机器人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比如,优必选的Walker S和Walker S Lite人形工业机器人;众擎的PM01人形机器人去年12月亮相。

不断创新升级的机器人再不是曾经的“自嗨”。从英伟达、谷歌、字节、美团、小米等国内外互联网大厂,比亚迪、长安、小鹏等车企,再到宁德时代、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制造龙头,机器人热早已不局限在机器人行业内。

资本也对机器人的创新和前景表示了青睐。据IT桔子统计,20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了5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50亿元,投资方出手次数从30次增长至56次,投资公司数量从24家增加到40家,活跃度显著提升。

从融资轮次上看,这些融资多数为天使轮和A轮,占比分别为48%和36%,显示出行业的创新度和发展潜力。魔法原子就在去年12月完成了由追创创投领投,翼朴基金跟投的1.5亿元天使轮融资。

在这个创新为先的产业,资本仍然是助力各厂商创新到哪一步,走多远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新角逐

在机器人产业这场没有硝烟的创新大战中,技术就是决定胜负的 “核心武器”。不同背景的厂商,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目标,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创新角逐之旅。

比如,今年春晚大出风头的宇树科技,技术研发以高性能电机和先进传动机构为核心,偏向追求运动性能和稳定性。比如,关节模块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高度集成,功率密度较传统方案提升 40%,配合自主开发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器人的动态平衡性达到毫秒级响应。

这种技术优势在其机器人产品上得到了体现。四足机器人Go2采用先进的运动控制技术,具备优美的步态和更强的平衡性,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多种动作;自主研发的G1人形机器人,以每秒5.2米的奔跑速度和单臂3千克的负载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能跑能跳的机器狗、人形机器人成为宇树打开消费市场的口子。公开资料显示,四足机器人全球销售占比高达60%以上,客户包括全球重点高校与知名实验室等;对外小批量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反响也不错。

魔法原子构建了涵盖机器人 “大脑 + 小脑 + 肢体” 的全面技术矩阵,重点自主研发关节模组执行器,致力于提升机器人的灵巧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比如肢体方面,魔法原子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的关节模组执行器,覆盖了所有运动关节,能够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动力和精准的控制。人形机器人小麦全身拥有42个自由度,凭借自研的D190关节模组,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空翻的电驱人形机器人。

“希望人形机器人能够真正走进千行百业,实现真正的价值,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人,所以我们要朝着通用机器人的方向去发展,先解决行走问题,再逐步突破至感知、理解、决策等方面”,魔法原子CEO吴长征曾表示。

为了成为“有用的机器人”,魔法原子在灵巧手上进行了自研突破。

灵巧手是机器人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它不仅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的末端执行器,更是提升机器人应用能力的核心零部件。马斯克曾透露,Optimus 灵巧手的工程量可能会占到整机开发工程的一半。

目前,在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中,仅有极少数厂商能够实现灵巧手的自主研发,魔法原子便是其中之一。近日,它发布了第一代自研灵巧手MagicHand S01,单手具备11个自由度,基于电流与触觉融合的力位混合控制技术,可实现抓、握、双指操作等灵巧、复杂的动作。

此外,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厂商也加入到这场围绕关节技术的军备竞赛中,试图通过自研打通人形机器人的这一关键点,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不过总体而言,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说,目前行业技术路线还没有固定,“现在人形机器人有点像ChatGPT出来的前一两年,实际上没有哪家敢保票,说自己的方向是绝对正确的。”甚至就连在硬件上,行业内也没有形成共识,很难评价技术路线哪种正确、哪种错误。

市场,却是技术创新永恒的导向。

现实革命

作为全球机器人行业的“老大哥”,波士顿动力近十年来尽管频频引发热议,但却几经波折:2013年,谷歌以30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波士顿动力;2017年,波士顿动力被转手给日本软银;2021年6月,现代以8.8亿美元的价格正式接手波士顿动力80%的股份。

在三次转手和估值跳水背后,波士顿的商业化能力备受质疑。技术创新的支点是市场,否则哪怕有资本支撑,技术创新也走不远。

经过激烈的技术创新角逐,近年来,机器人产业来到了落地应用的关键阶段。不同企业在落地应用上各有高招,纷纷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早在2024年5月,特斯拉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就进厂实训。据说,特斯拉预计2025年12月人形机器人周产量达到50台,全年产量至少1万台,2026年第三季度大规模量产,年产量约15万台。

去年年末,行业内接连传来机器人们“进厂打工”的消息:小鹏P7+部分生产岗位已由人形机器人操作;魔法原子人形机器人小麦组团协作,在工厂里实训超过半年多,负责检测产品、搬运物料、取放零件、扫码入库等多项工作。

吴长征曾介绍说,相比传统复合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度更高,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生产线布局,“尤其适合3C、家电等需要频繁切换产线的工厂工作,同时,高自由度、类人操作等特性,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帮助制造业提高产线柔性,降低工厂部署成本。”

虽然机器人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大规模落地应用时仍面临不少挑战。比如,成本高,导致商业化难以推进;部分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精度不够,影响了整体性能的提升;培训场景有限,使得人形机器人难以适应复杂的生产生活场景。

头部的机器人厂商们,正从成本和场景等方面着手,推进机器人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宇树科技凭借极强的运动控制能力,在科研、C端寻找市场,与波士顿动力所坚持的“高精度复杂控制”不同,它走的是“高性价比场景化”路线,通过技术自主化降低成本,以及小步快跑和底层技术迁移的方式持续进行产品迭代。

魔法原子在围绕工业智能制造、商业门店服务等开展落地应用拓展的同时,以自主研发降低成本、产品创新和迭代迅速推进场景化。吴长征介绍说,小麦基本上实现了整机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关节模组执行器覆盖了所有运动关节,能更好打磨控制性能、控制算法和控制精度。

这一方面降低了成本,比如灵巧手,目前市场上的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据分析,通过自主研发可以将成本降低 60% - 70%;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负载能力、可靠性,比如原子自研的灵巧手能更好地与机器人本体匹配,精准传递操作控制指令的,无延时地执行各种任务。

在行业还没有达成技术共识的背景下,机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在吴长征看来,中小企业可以聚焦于垂直应用或技能拓展,让机器人产生实际价值,同时挖掘家庭、制造业等广阔场景。

东吴证券在研报中提出了机器人商业化的飞轮模型 “大量制造 —场景打磨 —快速迭代” ,即通过大量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打磨,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快速迭代使产品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同时,东吴证券认为互联网企业,车企,以及像魔法原子这样的初创机器人公司有望引领行业发展。

魔法原子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发布新一代小麦人形机器人产品,预计在2025年交付数百台,2026年交付量达到千台级别。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应用场景,魔法原子等厂商正与制造巨头、车企、消费品企业等一道,推动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开启一次现实革命。

结语

当下的机器人产业,被赋予了众多色彩。它寄托了人们对科幻未来的想象;它的高度被放大,被看作是一场关乎未来生产力的竞赛,早已超越商业范畴。但同时,机器人产业也承载了产业升级的诉求,以及人们方方面面的现实需求。

从群雄逐鹿的创新竞赛,到各显神通的技术路线探索,再到全力以赴的落地之战,机器人正逐渐从科幻想象走进现实生活,为各行业带来变革与机遇,从工业制造、医疗保健、物流配送到家庭服务,等等。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特斯拉、Figure AI、魔法原子这样的企业,在机器人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引领行业,也引领未来。

来源:一点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