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水、发狂、死亡:狂犬病患者的最后72小时

B站影视 2025-02-25 00:02 1

摘要:长久以来,人类对狂犬病的恐惧可谓根深蒂固。宠物与人类的日常亲近中,意外似乎随时可能发生,狂犬病那常被渲染得如同狼人变身般惊悚的症状,以及“一旦发病必死无疑”的说法,更是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

长久以来,人类对狂犬病的恐惧可谓根深蒂固。宠物与人类的日常亲近中,意外似乎随时可能发生,狂犬病那常被渲染得如同狼人变身般惊悚的症状,以及“一旦发病必死无疑”的说法,更是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恐惧。

狂犬病毒堪称专业的神经细胞杀手: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我们真的毫无办法吗?其实不必过于担忧,在病毒侵入大脑之前,我们争取生存的时间窗口是相当充裕的。

狂犬病毒堪称“狡猾的猎手”,它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唾液,特殊情况下,器官移植等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不过没有体液交换的肢体触碰、空气传播以及消化道途径等都是安全的。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染方式便是被发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舔舐。人们通常认为犬类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源,然而蝙蝠、浣熊、狐狸、猫等动物同样会引发不少病例,只是这些情况常常被人们忽视。被带病毒的口水沾染,仅仅是噩梦的前奏。

狂犬病毒的终极目标是哺乳动物的大脑。与大多数病毒一样,它在人体中存在潜伏期,一般为1至3个月,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伤口的深度、与头部的距离以及病毒的复制速度。也有短至一周或长达一年的特殊案例。在潜伏期内,病毒行事极为低调,随着伤口逐渐愈合,人体免疫系统也会放松警惕。一旦病毒不再隐藏,开始向外界展示其对大脑造成的疯狂破坏,那就意味着一条生命正无可挽回地走向消逝。

狂犬病毒是耐心且狡猾的神经细胞杀手,它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堪称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天生克星。当宿主被咬伤后,唾液中的病毒首先接触到的往往是皮肤和肌肉,此时距离大脑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

病毒会先在局部缓慢复制,壮大自己的“队伍”,等待时机进入神经系统。它们既佛系又谨慎,总能成功骗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大脑控制,大脑下达的指令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给肌肉,而这正是狂犬病毒进入神经系统的“门户”。借助这一通道,它们沿着神经纤维一路“搭顺风车”,最终抵达大脑。

大脑对于人体至关重要,因此身体设置了一道特殊的防御组织——血脑屏障,来守护大脑的安全。血脑屏障由排列紧密的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和外围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是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它允许氧气、水分、葡萄糖等大脑必需的养分自由通过,能有效阻止细菌和大部分有毒物质入侵大脑,但同时也会对免疫细胞和治疗药物产生排斥,这也是大脑疾病治疗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然而身形小巧的狂犬病毒却能轻松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旦进入大脑,它们便不再惧怕免疫系统的攻击,开始疯狂大量复制。在这个过程中,宿主神经细胞的营养被大量消耗,功能也受到严重干扰,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失常症状。

为什么狂犬病患者会出现恐水症状呢?病毒的代谢产物最初会引发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烧、恶心、乏力等,紧接着神经系统症状便会显现,包括焦躁不安、出现幻觉、恐水、畏风等。

由于神经系统异常兴奋,患者对光、声音、水、风等外界刺激变得极为敏感,其中恐水症状几乎出现在80%的患者身上。这是因为病毒专门攻击控制吞咽和呼吸功能的脑组织,导致与之相关的唾液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一个简单的喝水动作都可能引发吞咽痉挛和呼吸困难,这种不适会持续数分钟,因此患者会对水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无论如何,感染狂犬病的最终结局往往是神经系统走向麻痹,患者陷入昏迷。由于呼吸、心跳等生理活动都受神经支配,大部分患者最终会因呼吸衰竭或心律失常等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狂犬病就像传染病中的“死神使者”,一旦症状显现,就意味着病毒已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并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当免疫系统收到足够强烈的损伤警报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

在病毒抵达大脑之前,病毒会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达到“独霸一方”的巅峰状态后,便会寻找下一个宿主。它们沿着神经系统返回人体其他部位,尤其是唾液腺。唾液腺感染会导致唾液分泌旺盛,产生更多带有病毒的唾液。同时吞咽困难使得唾液在口腔中停留时间更长,患者还会出现啃咬兴奋的症状,忍不住想要咬人。这些症状都大大提高了病毒通过唾液传播的几率。

作为结构单一、渺小脆弱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却有着令人细思极恐的“智慧”。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注射疫苗,是目前唯一的保命方法。

疫苗的作用是人为地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提前动员免疫大军,在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突破血脑屏障之前将其消灭。

那么,在症状尚未出现时,如何判断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呢?首先,鸟类、爬虫类等非哺乳动物以及仓鼠等小型哺乳动物不会感染狂犬病毒,被它们咬伤后无需过度惊慌,但要考虑感染其他病原体的可能性。皮肤是否破损是评判暴露风险的关键因素,狂犬病毒无法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人体。如果皮肤有破损,哪怕只是很浅且没有出血,也应及时常规注射疫苗;若是被咬出血,更要争分夺秒地进行处理。

狂犬病的发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毒到达大脑的时间,因此可以推断,伤口位置离大脑越近,情况就越紧急,处理起来就越要迅速。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10天观察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明,“10天观察法”是指将咬人的动物立即隔离,观察它能否正常存活10天。如果动物在咬人时已经具有传染性,唾液中含有病毒,那就意味着病毒已经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复制并向外扩散,10天内必然会出现异常表现,如叫声改变、举止怪异、啃咬兴奋甚至死亡。

如果10天后动物一切正常,一般就可以排除它具有狂犬病传染性。但在观察期间,绝不能心存侥幸、消极等待,而应根据伤口的程度和位置先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狂犬病疫苗的注射需要分多次、历时数周完成,如果10天后动物安然无恙,可以考虑终止剩余的疫苗注射。

在未来我们能否对抗狂犬病发病呢?尽管狂犬病疫苗的防御率几乎达到100%,但狂犬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致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这也导致狂犬病发病后的存活率近乎为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脑在狂犬病的攻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但最新研究发现,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些尚未开发的天然抗病毒“武器”。

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生物体基因功能的了解日益深入。我们知道,许多生理功能从细胞层面来看,是以DNA分子上的各种基因为模板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来实现的。

实际上,人体中只有不到2%的DNA能够编码蛋白,而其余那些一度被认为是“垃圾”的非编码DNA,近年来却成为了科学家们的“宝藏”。

其中一种从这类DNA中转录出的长链非编码RNA(简称lncRNA),虽然名为“长链”,但其长度却不足以编码出一个复杂的蛋白质。它们最独特的作用之一就是与其他基因结合,改变这些基因的工作方式。

研究发现,一个名为EZH2的基因负责调节人体多个抗病毒基因的活性,抑制它就能激活更多阻止病毒复制的人体基因。

2020年9月,我国华中农业大学狂犬病研究团队宣布鉴定出一种与EZH2基因相关的lncRNA,称为EDAL,它能够降解EZH2编码的蛋白,从而抑制狂犬病毒等多种嗜神经病毒在神经细胞中的复制。

虽然天然EDAL的数量和能力十分有限,但它极具潜力成为药物研发的靶点,有望在未来像疫苗激活免疫系统一样,主动、有针对性地调动体内的抗病毒机制。

总而言之,狂犬病毒虽然狡猾,但并非不可战胜。不过在现阶段,疫苗仍是我们在面临病毒暴露风险时,掌握生命主动权的最有力武器。

【文本来源@科普中国的视频内容】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