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旨归、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

B站影视 2025-02-24 23:45 1

摘要:数字化浪潮下,“大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契机与挑战,数字化赋能以其独特优势。在丰富教学资源维度,打破传统桎梏,整合多元资源构建丰饶资源库,借共享性扩宽教育视野;于创新教学方式层面,借助前沿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以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元需求,借数字化工具拓展互动空间;在精

摘要:数字化浪潮下,“大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契机与挑战,数字化赋能以其独特优势。在丰富教学资源维度,打破传统桎梏,整合多元资源构建丰饶资源库,借共享性扩宽教育视野;于创新教学方式层面,借助前沿技术营造沉浸式场景,以个性化服务满足多元需求,借数字化工具拓展互动空间;在精准教学评估方面,运用大数据剖析多维度数据,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为教学优化提供精准导航。然而,当前存在技术应用认知偏差、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据安全与伦理隐忧、技术与教育融合浮于表面等困境。为破困局,应着力加强数字化思维培育,提升数字素养,筑牢数据安全与伦理防线,深化技术与教育融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数字技术;育人实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借助数字化赋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入研究其价值旨归、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对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旨归

(一)资源整合:丰盈思政教育素材库

数字化技术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处理与传播能力,打破了传统思政课资源在时空方面的局限,通过对各类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且极具丰富性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便捷地获取并精心筛选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的素材,从而将思政教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紧密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深入挖掘社会热点事件中潜藏的思政元素,可使教学内容更具鲜明的时代性与强大的吸引力,并且,资源的共享性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师生均能平等地从中受益,极大地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视野,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二)方式创新:激发思政教学新活力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数字化技术,“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得以创新。VR和AR技术能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革命场景等,增强情感共鸣和体验感。AI技术则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推荐和智能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指导。此外,在线教学平台、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工具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渠道,促进教学相长。

(三)评估优化:导航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技术为“大思政课”的教学评估带来了更为精准、科学的手段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能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在需求,从而为开展个性化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数字化评估能够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及时且准确地反馈教学效果,助力教师敏锐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思政教学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步前行提供精准的导航指引。

二、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认知迷雾:技术应用的片面理解与畏难情绪

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存在着片面的理解,他们往往仅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技术对于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对数字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主动去尝试和应用新的数字技术,导致数字化赋能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推进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素养鸿沟:数字能力的差距与信息素养的短板

不同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之间在数字能力和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在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上相对薄弱,无法充分发挥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学生群体中同样存在着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而另一些学生则对数字技术较为陌生,在利用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效果。

(三)安全伦理困境:数据风险与技术应用的道德争议

随着数字化赋能的深入推进,数据安全与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在收集、存储和使用学生学习数据等过程中,存在着数据泄露、数据被篡改等数据风险,这可能会对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侵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某些应用也引发了道德争议,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符合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要求,以及在虚拟场景中呈现的内容是否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导等,这些都给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四)融合浅滩:技术与教育的表面结合与深度脱节

目前,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着技术与教育表面结合但深度脱节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数字技术叠加在传统教学之上,没有真正实现技术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时,仅是将其作为展示课件或播放视频的工具,未深入挖掘技术所蕴含的互动性、个性化学习等优势以适配思政课教学需求。同时,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跟上技术发展步伐,教学内容也未能借助技术进行有效创新整合,教学方法依旧沿袭旧态,使得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无法真正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三、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思维重塑:培育数字化思维的双轨策略

要推动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首先需要培育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学习数字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升对数字化赋能思政课建设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实践来深化对数字化思维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引导他们接触和使用数字技术,培养他们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数字环境中逐渐形成数字化思维方式。

(二)素养提升:构筑数字素养的坚实堡垒

为了弥补数字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差距,需要全方位提升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对于教师来说,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字技术的基本操作、新兴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等,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学生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与数字素养相关的内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安全知识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字素养提升活动,如数字创作比赛、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三)规范保障:筑牢数据安全与伦理的防护堤坝

针对数据安全与伦理困境,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规范和保障机制。在数据安全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销毁制度,确保学生学习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篡改等情况发生。在伦理方面,要成立专门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数字技术在思政课中的应用进行伦理审查,确保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呈现的内容符合思政教育的真实性、权威性和道德要求,避免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误导。

(四)深度融合:打造技术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

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必须深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要根据数字技术的特点重新审视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数字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利用VR技术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学习历史知识,并通过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利用AI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实现精准教学。

结语

数字化赋能为“大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显著的价值,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培育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素养、保障数据安全伦理和深化技术与教育融合等实践路径,可以有效应对这些困境,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应持续关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的建设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齐鲁工业大学 罗景)

来源:中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