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后,这位母亲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做法——她向UCL招生办发送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邮件,附上了同届被录取学生的资料(这些资料原本是他人出于善意分享的),要求学校重新审查录取结果。这一行为不仅让我们大跌眼镜,还引发了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最近,留学圈掀起了一股令人不安的“举报风潮”,让我们整个团队都深感震惊。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申请UCL的女生收到了一封拒信,这在留学申请中其实非常常见。毕竟,标化成绩并非唯一的考量标准,被拒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然而,真正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女生的母亲的反应。她质问学校:“为什么那些成绩不如我女儿的学生却被录取了?”
随后,这位母亲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做法——她向UCL招生办发送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邮件,附上了同届被录取学生的资料(这些资料原本是他人出于善意分享的),要求学校重新审查录取结果。这一行为不仅让我们大跌眼镜,还引发了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UCL因为这封邮件,后续的录取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已经拿到offer的学生开始焦虑不安,等待结果的学生更是如坐针毡。
讽刺的是,这位母亲原本想为女儿争取机会,却最终导致整个中国学生群体在UCL的录取过程中受到牵连。
这不得不让人反思:留学申请不是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学校的录取标准也不会因为你嗓门大就改变。你的孩子未被录取,并非因为竞争不过别人,而是可能对留学申请的本质缺乏理解。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在维护公平!”但请问,这种所谓的“公平”究竟是什么?是因为你觉得比别人强就一定要去质疑别人的资格吗?还是非要把别人拉下水才能解气?
名校的录取从来都不是单纯比较分数高低的问题。它们寻找的是能够为学校带来价值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搞破坏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说到这一点,我还想起了另一个令人愤怒的例子。去年,MIT在中国大陆仅录取了三名学生,其中一位收到offer的女生的母亲在朋友圈分享了庆祝消息。
然而,这条动态却被截图并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无端质疑。更离谱的是,有人竟然向MIT寄去了举报信,理由竟然是:“她怎么可能考上MIT?”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嫉妒心理作祟吗?面对他人的成功,不去反思自己的不足,反而选择举报,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举报风潮正在留学界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不久前,两位被普林斯顿录取的学生因为被指控“伪造材料”而正面临调查。
虽然学术造假确实需要彻查,但如今的举报已经变味,它不再是维护学术诚信的工具,而是变成了恶性竞争的武器。看到别人优秀就心生疑虑,看到别人成功就举报揭发,这种心态实在令人费解。
最讽刺的是,那些真正凭实力获得录取的学生,现在却不敢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们担心一旦公开,就会面临被举报的风险。这对整个留学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
有些家长甚至洋洋得意地认为:“我举报别人,不就是在给自己孩子增加机会吗?”这种逻辑简直是在坑害自己的孩子。你教会他们的,不是如何努力提升自己,而是如何打击比自己优秀的人。即使上了名校,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又有什么意义?
我接触的一些学生最近纷纷表示:“老师,就算我被录取了也不敢说。”这多么可笑!本应是值得骄傲的时刻,却因为这种氛围而不得不隐藏起来。我不禁要问:当分享成为风险,当成功需要躲藏,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留学环境吗?
归根结底,那些热衷于举报的人到底在伤害谁?表面上看,他们似乎是在“伸张正义”,但实际上却是在自掘坟墓。每当国外名校收到一封来自中国学生的举报信,对中国申请者的整体印象都会大打折扣。
那些动辄举报的人,背后往往藏着几种心态:自己做不到,也不想让别人做到;竞争不过别人,就想方设法把人拉下水;懒得提升自己,只想着破坏别人的努力。对此,我想给准备留学申请的学生几点建议:
首先,如果你的目标是拿到offer,而不是FBI的实习机会,那就请收起你的举报之心。与其研究别人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不如多花时间提升自己。
其次,不要把进入名校当作人生的终点站,而应视为一个新的起点。没去成哈佛又怎样?难道去了哈佛就能保证你未来一定比别人强吗?
最后,留学申请的核心在于实力和诚信。任何造假行为迟早会被揭穿。我见过太多例子,为了短暂的“上岸”而活在被举报的恐惧中,每天提心吊胆,真的值得吗?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你可以选择超越,而不是举报。”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足够优秀,那就用实力说话。把时间花在研究如何超越别人上,而不是琢磨如何举报别人。
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方向。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