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技术或汽修工合伙创业,有人年赚百万、有人分道扬镳,差别在哪

B站影视 2025-02-24 21:44 3

摘要: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

前言:

在汽车后市场10年,经历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前5年,主要在行业的学习和认知层面;从2020年开始,我再次独立创业,开始了抖音的5年,开始了回归互联网的5年,期间我也走访了全国一千多家门店,他们这几年都经历了风口、经历了疯狂,有的更上一层楼,也有的经历了暴涨后的暴跌。

拿我自己的认知,精心挑选了100个门店,组成了《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专题系列。系列中有年赚100万的老板,也有很多利润不够100万、但做得很好的1个人、2个人门店,他们类别不同、经营方式也存在差异,但都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同时我也相信,系列中提到的所有老板都能够继续努力,下一个10年依然能稳定的、每年赚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本文为《100个年利润翻倍增长汽服门店实战案例》第七篇。

本系列的第七篇,想专门聚焦行业里一种比较多、但也是比较难做的一种门店进行分享,就是“合伙人开的汽服店”,这些店有些开在经济还算可以的大城市,但也有是开在偏僻的乡镇市场。

案例一:

店名:西安尚驰

位置:西安市碑林区

基本情况:西安尚驰中林店,老板周总接这个店5年了,从开始的30万产值到现在的80万产值,并没用太长时间,但初期也经历了些挫折;店位于一个商场的地下停车场内、面积1500平,不仅修车、还有洗车和喷漆业务,目前员工数在25人左右,月产值在80万到100万之间,年利润在200万左右。

西安尚驰本身在西安有三个店面,其中最大的店就是1500平这家,还有两个店分别300平、200多平,分别由不同的合伙人负责管理,整体上每个店业务都还不错,这两年每个店长都在做抖音,也偶尔尝试直播,业绩比较平稳,三个店年利润也是在200万以上。

尚驰周总和合伙人朱总都是维修工人出身,所以在维修业务和技术方面比较有基础,有基本的判断能力,后来找到了对的思路和方法后,业绩就开始了狂飙增长,半年左右时间大店的业绩就实现了翻倍;加上核心的“底盘”业务抓的特别紧,直接把西安尚驰打造成了“西安底盘整备最专业的门店”,甚至很多同行修不了的底盘异响也都推荐到了尚驰维修。

这就是专业的力量,也是同行的认可。

看起来很辉煌对吧,但西安尚驰之前头痛的问题也不少,随便举两个。

由于面积较大,一直还保有洗车和喷漆业务,但这两个业务却带不来多少利润,我曾经多次建议直接砍掉洗车,这样成本就会下降很多,有利于利润提升,但周总还一直在纠结;

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店里核心主管和技术人员出去,合伙在附近开店的情况,当然会对业绩有一定冲击。

这些情况,很多老板其实都遇到过,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方案,也难规避,但尚驰的核心是老板心态好,加上尚驰是大店,客户信任度也会更多些。

尚驰中林店现在有6个机修工人,单月50万左右业绩,算下来每个维修工能能做到8万的产值,是比较优秀的。我看到的很多大店,到后期因为人员比较多,人均产值会越来越低,等下我也就会举另一个人均产值低的大店例子。

我的观点是:一个优秀大店的临界点就是人均3完产值。如果人均产值低于3万,那么老板最后能拿到的利润就会比较有限了。

西安尚驰能够取得这种成绩的理由,简单总结几点跟大家分享。

首先,周总团队的执行力绝对到位。

在营销层面,周总团队6个抖音账号,每个账号每天雷打不动的更新2条视频;付费投流固定额度。从老板到店长、主管,没有一个少更新视频的;同时在私域朋友圈,每天4条内容不断轮回更新,这种执行力,没多少同行能做到。

在业务层面,周总和团队的执行力也很强,比如刚开始做底盘业务,周总就在每个店都强调检查、沟通和落地执行。

大店意味着团队大,所以执行力是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取得成果;而执行力的关键是老板参与、身体力行、做成榜样。

很多老板经常感叹自己的员工不行,但有时候可以就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的执行力属于什么等级。

其次,紧跟趋势,打造“西安底盘维修的第一名人设。

尚驰周总在几个业务中,选中了底盘维修这个业务板块,要把尚驰打造成西安最专业的底盘维修门店。

在这之后,周总不管是设备上还是技术上以及各种培训学习上,都不遗余力地在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有些老板想法不差,但就是比较容易纠结,既想要这个、也想要那个,导致不断地更换目标,就类似狗熊掰棒子,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

坚定目标,一干到底,才能成功。

第三,不断的升级改造学习提升。

6个举升机不够,再加3个举升机;四轮定位落后了,那就更换新的设备机器;员工技术不到位,那就派出去带薪学习;短视频拍得不够好,那就花钱去学;朋友圈没有人运营回复,再聘请专职人员进行运营……这些都是我在周总身上看到的亮点,这些投入一方面因为已经尝到甜头,另一方面也是其持续长期发展的决心体现。

案例二:

店名:保山骐源

位置:云南保山市

基本情况:保山骐源刚成立4年,是一个1000多平米的厂房式门店,临街但位置偏,所以房租不贵;2个老板都是4S店出身,开业就把店面搞得很大,人员维持在16人左右,目前月营业额在40-50万间,单月利润10万以上。

保山骐源的两个合伙人都是从4S店出来的技术人员,两人认识多年,合伙也是各自对半的股份,技术出身本身就是优势,但对市场和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两人出来开店,选了个1000多的厂房,虽然有自信,但奈何开业在了口罩时期,所以业务上来的不快,后来也是在线上用299元全合成机油套餐打开的局面,到2023年底产值就达到了30万元/月。

2024年,保山骐源开始做一个动作:维持保养规模的同时,开始做底盘胶套业务,因为在当地基本没人做这些业务,很快吸引了当地及下面县乡市场、甚至是周边城市的很多车主到店;到8月份产值就到了35万,年底的时候产值到了60万。

接触下来,保山骐源的老板做了个非常关键的决定:在大环境不理想、车主消费降级的情况下,做的项目都比较契合车主的需求,就是“少花点钱但把车修好了”。

接下来,保山骐源的老板需要解决的就是管理问题,毕竟快20人的规模,要想进一步提升利润,就需要在人员管理和效率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靠堆人出产值”。

分享几个保山骐源的经验,给到想开大店的各位老板。

首先,合伙人之间要充分信任。

我经常说小店没必要合伙,尤其是维修工出身的当老板。当然如果有志同道合又能相濡以沫的合伙人,是一大幸事。如果能够有互补并相互信任的更好。

但是,好事不可能都被你遇上。

合伙的企业就要向“规模”努力,否则很容易赚不到钱。想一年赚一百万,那么这个店就需要赚200万以上的利润。

但是,规模越大,管理的难度也就越高。我遇到过合伙开了十几年的门店,但也遇到过一年不到就散伙的,合伙开店的难关实在太多了。

其次,在相对偏远的地级市,市场规模足够大,想赚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前几期我就说过,在云南、新疆或内蒙古这种比较偏远的区域,红利还是有的。毕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或者配件资源等差异,都意味着有区域性红利存在。

在内卷区域赚不到钱的老板,可以考虑去不发达地区,用先进的经验去卷他们。

第三, 10人以下的团队靠营销,上了规模就要靠管理。

保山骐源的业务增长一直很顺利,属于慢慢的、逐渐增长的那种;但随着人员增多、业务增多,老板最头疼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管理问题。

两个合伙人都是技术出身,营销可以找外援,但管理怎么找外援?

管理的问题,从来不只是理念性的问题,而是实操上的问题,管理其实是个废脑力的体力活,因为员工日常的规则和制度都是需要费心思制定并且逐步落地的,同时还需要老板自己本身有足够的认知和韧性。

行业这些年变化其实挺大的,尤其是普通大店:以前大店是营销比管理弱,但现在,一些大店的营销其实已经上来了,但管理还是那么难落地。

最后,还是要跟上项目。

第一阶段,保山骐源的业务增长靠的是保养套餐,第二阶段就是底盘项目了。目前骐源的底盘项目在保山地区属于数一数二,没有像样的对手。这也是骐源的业务能持续稳定增长的核心原因。

案例三:

店名:滑县中晟

位置: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基本情况:滑县中晟汽修,刚开始是老板史总和别人合伙开的店,后来两个人分开各自开店;门店面积200多平米、5个举升机工位,老板和老板娘加上3个工人,营业额在20到25万之间。年利润都在80万以上,是比较优秀的。

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在140万左右。最有名的就是道口烧鸡,我每次到滑县,都要去吃一个热腾腾的烧鸡,然后再带走几个。

滑县中晟最开始是两个同事一起开的店,刚开始还有洗车和喷漆业务、只有3台举升机,但业务并不稳定,产生的利润满足不了两个人的要求,所以其中一个合伙人就单独出去开店了。

后来我就说服老板把洗车关掉了,只保留了维修业务,喷漆交给同行进行施工,只保留维修保养业务;现在是把后面的场地又租了下来,增加了1个举升机,同时也增加了一部分仓库场地。

滑县中晟生意的转折是2021年年初做了清洗积碳项目,到店里的积碳清洗量依然很大,因为当地到现在还没有同行跟进这个项目;后来赶上了风口做变速箱油更换,过去两年也未店里贡献了大部分利润;现在就是底盘业务,贡献了店里60%产值,剩下的就是保养带来的产值和一些快修业务。

现在,滑县中晟每个月进厂台次在400台以上,单月保养量在150台左右,而且没有做过任何活动。

所以还是那句话,保养是门店的基本,只要有保养业务,其他业务的转化就能跟上,单纯依靠盈利项目过活,生意表现肯定会忽上忽下的。

也分享几个滑县中晟的经验给大家。

第一,合伙的生意,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合伙。

都知道最好的合伙生意就是夫妻两个人,其他的合伙生意都难做,我也经常说,做维修门店没必要合伙,只要是维修工开店,自己就能干活,没必要非合伙,而且投资不大,十来万就可以启动。

当然,如果不是维修工开店,那找个懂技术会维修的合伙人还是必要的。

所以,合伙的时候,一定要看合伙的价值在哪里?是否可以相互弥补短板。

第二,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夫妻店最核心的就是利益一致、相互理解。老公负责技术和生产,老板娘负责收银、财务和客户沟通,这就是完美搭配,也是大部分夫妻店能持续稳定不倒闭的核心原因。

夫妻店是这个行业的主力军,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门店模型。现在老板娘出镜拍视频的门店,引流效果也是非常好,当然老板娘以保养快修为主的人设更好。

不过,老板娘拍技术类底盘类业务,效果就要打一定折扣了,毕竟很多车主对老板娘修车的信任度还是不够。

第三,员工是师傅的话,会更稳定。

很多老板喜欢学徒,因为工资低;但也有老板喜欢师傅,因为技术稳定、返工率低。

我发现做得好的店很多都是大工师傅多些,一方面是技术口碑会更好点,另一方面是店里有师傅坐镇,老板也会更轻松些。

案例四:

店名:文山明驰

位置:云南文山州市区

基本情况:文山明驰第一个店2020年开业,刚开始就是2台举升机,2个洗车工位,分别是兄弟两个合伙开的店。哥哥是2个洗车工位,弟弟因为会维修技术所以2个举升机工位,各自独立经营;但现在,文山明驰维修板块业务是2个门店,一个老店5个工位、一个新店1300平米,16个工位。两个店加在一起月营业额在50万左右,13个员工,整体利润相对可观。

文山明驰王大斌是一个很年轻的90后老板,敢想敢干,短短三四年时间就把最开始的2个工位发展成了2个门店、20个工位、将近20个员工。

2021年,他通过变速箱油和积碳清洗项目实现了业绩翻倍,后来他又增加了两台举升机,同时将哥哥的洗车工位缩小了一个;接着再做底盘业务,很快月产值就到了20万。

为什么说王总有想法呢?他在自己本身门店的对面,又开了一个4个工位的门店,专攻德系车专修,这种决定不是谁都敢做的,会产生分流。

但换个角度想,两个店面对面,有利于员工结构的调整,王总也突破了“分流”的危机,把这两店开得很好,过了大半年,这两个门店业绩加在一起就可以做到35万左右。

可出人意料的是,王总还是果断把这个门店转让放弃了,又投资100万在文山的市区北区接盘了个1300平米的门店,临街2楼门面,一层可以安装20台举升机,目前装了12台。

这种魄力和进阶能力,我自觉是不及的。

目前,明驰两个门店加在一起月产值在50万左右,第二个门店其实2024年10月份才营业,所以这个水平是非常不错的。

根据王总的规划,2个门店25个员工,整体做到80万左右的产值是理想状态。因为每个月房租费用不高,也就2万多一点,加上人员工资,各种投流费用和水电费,15万以内打得住,一年净利润200多万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

我们一起看看王总到底怎么干的。

首先,干大店。

在云南的地州市场,像明驰一样这么大规模的店并不多,但是,这种大店一旦开起来,就可以虹吸周边县城的车主;而且只要做出了品质和口碑,业绩就会一直很稳定。

汽车维修服务生意、尤其是私家车的维修服务生意,其实是个慢生意,所以越是大店,越不能只图快,而是要图持续、图稳定,这样回报才会比较稳定,才能是一个好生意。

当然,现在入局的话,还有个关键点就是要结合新形势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入局但发现不赚钱,就是因为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停留在了以前、甚至沿用以前的经营模式,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其次,店虽然是在西部区域市场开的,但也是在好的地方开的。

在西部市场开大店,不要轻易去乡镇开,最少也要在县城以上区域开,如果可以去地州市是最好的选择。

有些县城经济条件比较差,人口又太少,所以很难甚至说基本不能辐射周边县的客户。

当然,如果投资规模不太大,县城还是一个选择。

其三,比周边同行先做了IP。

行业里现在做IP的人不少,但做成的不多,可如果在没有人做新媒体的区域做IP,那你就是做得最好的那个,你就是自然流的收割玩法;同时加上付费投流,基本上就完全和当地对手不是一个纬度竞争了,因为他们根本搞不懂你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有冲劲。

未来我们这些老年人会逐步被年轻人打得满地找牙。

没办法,无论新技术的学习掌握,还是干事情的魄力、心态,老一辈都是望尘莫及的,所以各位老板,一定要多和年轻人接触,多学习他们的心态和方法,这样也许我们还能跟得上潮流,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只能吃老本了。

案例五:

店名:巴公锦鸿

位置: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

基本情况:也是两个维修工合伙开的,在一个院子里,不临街所以房租不贵;店里3个举升机、2个洗车工位,到目前也做了五六年,老板带4个工人,每月产值在18-20万之间,整体年净利润也在60万以上。

巴公镇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乡镇,但属于当地经济比较富裕的乡镇,因为有矿产、有高速口,所以相对其他乡镇来说,人多车多,消费力也可以,周围相邻的县城过来也方便,所以巴公锦鸿在当地做出名气以后,周边车主过来维修保养的也比较多。

巴公锦鸿前期因为有个别单位车辆,所以能支撑门店业务,靠着这些客户也活了2年,但口罩事件来了之后,巴公锦鸿的业务一下就下来了。

在2022年年初,巴公锦鸿的老板李总觉得这样不行,所以就把洗车工位关掉了,准备专心把维修业务搞上来。当时李总也是选了短视频,后来就吸引了周围百十公里左右的车过来更换变速箱油,然后又开始做积碳清洗和烧机油项目。

2024年,由于业务增多,巴公锦鸿招聘了3个员工,加上老板和合伙人,单月产值做了20万左右,其中80%的客户都是通过抖音积累的。目前主要的业务项目就是底盘整备维修业务。

老板还想去市区开店,毕竟市区的车主更多,而且可以辐射更多县城客户,但到现在还没有实施这个计划,因为没时间。

作为一个维修工合伙开店的案例,巴公锦鸿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也有几点成功的要素可以总结。

首先,位置可能很重要,但也不是非必要。

做生意就像在池塘里钓鱼,大家都想去鱼多的地方钓,但有时候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

有些老板可能就不知不觉的、在偏僻的位置下了重注,结果却不理想,想抽身也很难,那怎么办?

搬迁到位置合适的地方吗?成本不低,成不成还另说;躺平吗?肯定不能躺。

如果能改善自身的条件,就算是这种情况,不一定非要搬迁也可以翻身。

其次,合伙做生意,需要两个人分工明确,责任突出。

巴公锦鸿的两个合伙人,不是夫妻、兄弟,但两人的分工做得就挺好的,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互配合并理解,关键是不争权夺利。

这种好其实非常难得。我以前遇到过一个店是三人合伙,其中两个人管店、另一个纯投资,不赚钱的时候一切安好,一赚到钱果然就遇到分配难题。

第三,不要盲目追求开多店、更不要过分执着开连锁。

一个人做一个店,才是大部分门店老板的宿命。

很多老板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一个店做好了以后想着再开一个,我个人觉得这不一定适合大部分老板。

我们也见到有些老板有两三个店,甚至更多,但很多人都在开了多店以后收缩战线关了店。一方面现在小店只要做得好,活得其实非常滋润;另一方面就是我前面说的,多店的管理难度是非常高的,很多老板并不具备管理能力,不会管理员工、也不会梳理客户,容易导致服务水准的下降。

最后,线上很重要,线上获客、线上的客情维护,千万不能再忽视了。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