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ABC)与目标成本法哪一种更优?

B站影视 2025-02-24 19:50 1

摘要:核心内容一句话: 方法是服务于业务,若过度究竟方法而忽略了落地实操,则是舍本逐末!

《全价值链成本管理》第38期分享主题:作业成本法(ABC)与目标成本法哪一种更优?。

核心内容一句话: 方法是服务于业务,若过度究竟方法而忽略了落地实操,则是舍本逐末!

一、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通过识别和分析作业活动(Activity)来分配间接成本,从而更准确地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1、适用场景:

- 间接成本占比较高,传统成本分配方式可能导致成本扭曲。

- 产品或服务种类多、复杂度高,需要精细化的成本分析(如制造业、医疗行业、物流业)。

- 管理层需要详细成本信息支持定价、产品组合优化或流程改进决策。

2、方法优势:

成本准确性高:通过作业驱动因素(Cost Driver)分配成本,减少传统分配方法的偏差。

支持精细化管理:识别高成本作业活动,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消除浪费。

提升决策质量:提供更透明的成本数据,支持定价、外包、产品线优化等战略决策。

3、方法应用:

班组标准成本管理,构建最小作战单元---班组成本核算,控制,评价,改善体系

步骤:

1、建立成本归集的账套体系

2、计量设施的完善

3、班组标准成本计算书的制定

4、管理基准确定

二. 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ing, TC)

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目标售价和目标利润倒推允许的成本(目标成本),并通过跨职能协作(如设计、生产、采购)确保产品在生命周期内达成成本目标。

1、适用场景:

- 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敏感度高(如汽车、消费电子、快消品行业)。

- 产品处于设计或开发阶段,需从源头控制成本。

- 企业需要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成本优化(如价值工程分析)。

2、方法优势:

- 市场导向:直接结合市场需求和竞争定价,确保产品盈利能力。

- 强调成本控制:从设计阶段开始优化成本,避免后续高额调整。

- 跨职能协同:整合研发、生产、采购等部门,推动全流程降本。

2、方法应用:

总结来说:

当下制造企业做好成本管理,降本增效工作落地,需要先做目标成本管理,落地环节做好作业成本管理。在目标成本法框架下,用ABC识别关键成本驱动因素,指导降本路径。

来源:亚强谈精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