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曲靖师范学院“薪火”志愿队走进昆明市一所乡村校园——德馨学校,以“滇西精神”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行动。团队以德宏州英雄人物事迹与滇西抗战历史为脉络,通过非遗手作、书法课堂、红色故事等创新课堂形式,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田。
近日,曲靖师范学院“薪火”志愿队走进昆明市一所乡村校园——德馨学校,以“滇西精神”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实践行动。团队以德宏州英雄人物事迹与滇西抗战历史为脉络,通过非遗手作、书法课堂、红色故事等创新课堂形式,让红色文化浸润青少年心田。
寻根滇西精神——从刀安仁到滇西抗战的赤子丹心
德宏傣族民主革命先驱刀安仁先生“兴边救国”的壮举、滇西抗战中军民携手御敌的烽火岁月,是团队挖掘红色基因的源泉。在昆明市德馨学校,志愿者以刀安仁的诗句“愿将铁血洗山河”为引,讲述这位边塞诗人如何变卖家产创办新学、投身革命的传奇人生;结合滇西抗战老照片与口述史音频,重现松山战役中“马帮运粮”“百姓修路”的动人故事。孩子们在互动问答中感慨:“原来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英雄!”
非遗课堂——漆扇绘英雄,墨香书山河
为让红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团队将非遗技艺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在乡村学校美术课上,志愿者以漆扇为载体,讲述这项技艺与滇西历史的渊源:“每一把漆扇的纹理,都沉淀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每一次扇面的流转,都承载着滇西儿女的坚韧品格。”孩子们在制作漆扇时,将打磨、上漆的工序化为对历史的理解——用朱砂点缀扇骨,象征滇西抗战英雄的热血;以金漆勾勒竹节纹理,寓意民族气节的不屈。一名同学捧着未干的漆扇说:“我要把它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告诉他家乡的故事。”
翰墨寄情——以”福”字传播滇西薪火
在书法课堂上,志愿者以“福”字为纽带,串联起传统文化与红色精神。通过拆解“福”字的象形含义——“示”部代表祈福,“畐”部象征丰饶,引导学生思考:“今日之福,是滇西英雄用热血浇灌出的和平之花。”孩子们手握毛笔,在红纸上郑重书写“福”字,每一笔横竖撇捺都凝注着对历史的敬仰。一名学生轻声说道:“我写的‘福’要送给英雄们,谢谢他们守护了我们的家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作品悉心收藏,成为铭记滇西精神的珍贵信物。
方寸映丹心——明信片里的青春对话
团队还走进昆明市西山区职业高级中学,开展红色主题课堂。通过滇西抗战纪录片片段、英雄家书诵读等环节,带领高中生穿越历史烟云;学生们以当代青年视角,用文字对话刀安仁、致敬松山战役无名烈士。学生们写下“您用生命点燃的星火,今天已照亮我们的心间”“如吾辈青年当自强不息”……50多份文字,每一句都掷地有声。一名高二学生写道:“滇西精神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我们脚下土地的温度。”
薪火相传——从课堂到心田的文化接力
实践结束时,德馨学校教师感慨:“这些孩子很少接触家乡的历史和非遗文化,这些天他们眼里有了光。”中学历史老师则邀请团队“常回来上课,让红色教育活起来”。目前,志愿队已整理活动影像、学生作品等资料,计划将明信片与漆扇作品汇编成册,为滇西精神传承留存青春注脚。
山河不语,精神永续。曲靖师范学院学子正以青春之名,让滇西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少年的心中生生不息!(供稿人:徐欢)
来源:牛魔王大板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