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题机器”到“小发明家”:小城少年被“双减”改变的人生

B站影视 2025-02-24 18:23 1

摘要:2021年的夏天,河北某小县城的居民楼里,14岁的林浩把月考数学卷撕成了碎片。纸片像雪花一样飘出窗外时,他冲着追到阳台的母亲喊:“我宁愿去捡垃圾,也不做这该死的题了!”

2021年的夏天,河北某小县城的居民楼里,14岁的林浩把月考数学卷撕成了碎片。纸片像雪花一样飘出窗外时,他冲着追到阳台的母亲喊:“我宁愿去捡垃圾,也不做这该死的题了!”

这个曾经拿过三次奥数奖的“别人家孩子”,彼时已经连续半年凌晨1点睡觉。书包里常年装着风油精,抽屉里锁着五本病历:颈椎反弓、慢性胃炎、轻度抑郁。

转机出现在2021年9月。学校公告栏突然贴出《课后服务实施方案》,那个总让差生罚抄课文50遍的教导主任,破天荒在广播里说:“从今天起,初一学生作业不得超过90分钟。”

林浩妈妈起初不信。直到看见儿子连续三天晚8点就合上了作业本,书包里多了本《电子电路入门》,周末居然有时间蹲在小区车棚修邻居的电动车。

2022年春天,林家车库开始传出烧焦的味道。邻居们发现,总有个戴护目镜的少年在捣鼓旧家电——他把母亲淘汰的电饭煲改造成恒温孵化箱,捡来的洗衣机马达变成了自动浇花装置。

最轰动的是今年3月,他用二手零件组装的“智能分类垃圾桶”,居然在省青少年科创大赛拿了银奖。颁奖典礼上,评委问他灵感来源,这个曾经说话都结巴的男孩脱口而出:“以前刷题时老想着标准答案,现在我发现,生活里的问题本来就有千万种解法。”

林浩的故事不是孤例。县城实验中学的周老师告诉我,他们学校的劳动实践课现在要提前两周预约:有学生在屋顶搭无土栽培架,有女孩把《红楼梦》做成解谜书,最让人意外的是曾经的“网瘾少年”组了编程小队,正给镇上的包子铺开发自动和面系统。

“刚开始家长天天投诉,说学校不务正业。”周老师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去年教师节,有位建筑工人父亲留言:“谢谢老师,我家闺女现在会设计防中暑安全帽了,比考100分让我高兴。”

教育改革的浪潮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只有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的昼夜在悄然改变。当“减”去的机械重复,变成“加”上的无限可能,或许我们终将明白:比标准答案更珍贵的,是每个生命自带的解题公式。

来源:专注科学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