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和必然要求,厘清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生成逻辑和现实进路,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包括哪些方面?为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新时代如何提升思政引领力?一起来看中
民小编说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和必然要求,厘清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生成逻辑和现实进路,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包括哪些方面?为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新时代如何提升思政引领力?一起来看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虞花荣等人的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1] 这一论述将“思政引领力”置于“六力”之首,凸显了教育强国的中国特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是对教育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贡献。明晰思政引领力的内涵要义、生成逻辑,探索其提升路径,对于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思政引领力
厘清思政引领力的科学内涵是运用和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前提和基础。思政引领力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领力”顾名思义即引导、带领的能力,带动事物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引领力”蕴含着两种质的规定性:一是既定的方向性,即保证事物发展变化的既定方向;二是内在的原动力,即内蕴着事物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简言之,思政引领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指导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的强大力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目标方向、价值导向和实现效果。综合来看,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领导力,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党对教育与政治辩证关系原理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为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所需要的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利用所掌握的国家机器,把握对教育的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便十分重视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指出成立“工会组织的研究机构”,以“教育工人,使他们在实践中去实现共产党的思想”。[2] 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并将其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第二,思想指导力,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具有强大的引领力有赖于其指导理论是否彻底,是否能吸引人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彻底的理论,具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特征,其阐释科学真理的理论逻辑力量可以为各领域的发展提供意识形态功能服务,“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4]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不断随着时代、实践的变化而丰富、完善和发展,为解决我们新时代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彰显先进思想的理论魅力和价值,确保教育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理想感召力,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精神动力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内生性的庞大系统,理想信念是其中最高层次、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与持久。“如果群体没有信仰或者说没有推动他们前进的思想,那么这些就是没有活力的群体、空虚的群体。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生活,没有目标,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就毫无意义;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群体就会彻底瓦解。”[5] 理想信念既可以表现为精神创造力,缩小或消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推动现实向理想靠拢;又可以表现为精神凝聚力,把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协调起来形成精神合力,从而产生集中统一的行动和力量;还可以表现为精神约束力,督促主体在遇到困难和阻力时坚持自己的行动,努力达到既定目标。理想信念之所以能够产生精神动力,主要在于理想信念兼具“经验”和“超验”双重特性。[6] 从经验层次看,理想信念关乎经验事实,当基于现实的利益和需求被满足后,人们相信阶段性目标是可靠的,更加激起了心中对于理想目标的追求。从超验层次看,理想信念关乎超验价值,重视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焕发革命精神和意志的精神之源。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各种挑战日益严峻,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需要用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固本培元、补钙壮骨,筑牢信仰之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第四,价值凝聚力,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精神文化的灵魂,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提供价值选择和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具有价值观属性,还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质的显著标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8]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主导、引领、整合、规范的作用,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社会理想目标,引领着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构建起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有效制约和整合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识别良莠真伪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成为战胜一切不良意识形态挑战的精神武器。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价值理念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汇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强大力量。
第五,目标导向力,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尚德的传统,把立德作为至高无上的人生追求。道德本身是一种精神要素,对道德的重视表现为依靠道德力量激发人内在的精神潜质和动力,让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符合或遵从社会所要求的伦理规范,从而提升个体修养,实现教育和社会治理的目标。道德作为中华文明的终极关怀和社会结构的运行逻辑,构成了中国教育的根本取向和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9]“立德为本”的理念超越了现代教育的知识中心论,提升了教育亲和力,增强了学生获得感,有别于功利化、模式化、程序化以及单纯量化的质量评定,跳出了“就道德谈道德”“就教育谈教育”的视野局限,从人的存在方式、中华民族的精神禀赋乃至以德治国的深层根源等角度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彰显了破解人类教育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何以生成思政引领力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0] 深入理解教育强国建设何以要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需要将这一问题置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之下,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多维视角,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对于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立论之基: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政治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教育决定社会”“教育无涉政治”等错误观点中阐明了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不能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任何阶级的教育都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教育的这一普遍规律,指出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律等观念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11] 列宁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关于教育脱离政治的谬论,认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不讲政治”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必须与政治相联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服务。“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12] 毛泽东明确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13] 教育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邓小平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4]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5] 把“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也是对教育与政治关系理论的自觉遵循。
(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16]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对社会各阶层的革命宣传教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17]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贡献精神力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将“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特质和基本目标,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文化基因:中华文化中崇德尚德的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德尚德的传统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年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外部约束不同,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内在修养和道德自觉,以仁、义、礼、智、信等作为行为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为思政引领力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包括:一是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乐情怀,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气节决心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担当,这里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思政引领力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民为贵”“君为轻”,抑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文化渊源。三是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守。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牺牲成仁,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宏愿,无不反映古人对理想的矢志追求。这些文化基因为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提供了文化涵养和精神力量。
(四)现实需要:意识形态领域的争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变化,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策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错误思潮借助“无中生有”的表达情景、似是而非的概念观点、模棱两可的手法制造思想混乱,挑起矛盾不满,诱导人们认知出现偏差。青少年学生群体既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心理又尚未成熟,更易受其影响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怀疑。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思政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提高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有效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进而保障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领导权。
三、何以提升思政引领力
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18] 在新征程上,必须多措并举提升思政引领力,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一)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
在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塑造灵魂、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重大使命。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凝魂聚气、筑牢思想根基的核心关键。一是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事情,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着力培育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良好道德品质、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质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道路不改。二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使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定盘星”的作用。三是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保证教育强国建设与党的理论创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二)构建全面育人新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为提升思政引领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部门要统筹谋划、协同用力,开门办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9] 首先,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建立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新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思政课程目标,思政课建设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横向关联、纵向递进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体悟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要义。其次,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思政优势,深度挖掘其中潜在的思政资源,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社团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创建富有特色的育人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发展空间。最后,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抓好校园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并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实现校内与校外实践教育有效衔接、形成合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具体来说,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思政课教师要站在学术前沿,坚持做真学问、解决真问题,做到真信真懂真用,在研究阐释中回应学生关切、回答现实问题、提供知识增量、引导学生思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做实。其次,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锤炼品质、以身示范,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最后,应该具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权威性的说教与理论灌输为主,进行单向传导,容易脱离实际,造成学生的反感。智媒时代,场域环境的智能化、信息的多元化衍生出多元话语主体、传播渠道和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因时因势而变,注意转变叙事方式和话语,关切学生的诉求和需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9-11(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 1 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5] [法]塞奇·莫斯科维奇. 群氓的时代[M]. 许列民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49-150.
[6] 王卫兵 . 中国共产党精神动力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发挥机制[J].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1(4):69-75.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8]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
[9]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
[10]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
[12] 列宁全集(第4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40.
[1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15]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7.
[1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46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9.
[18] 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N]. 人民日报,2015-12-27(1).
[1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内在逻辑研究”(项目编号24LLZXB041)阶段性成果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