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
孩子们回归校园的同时
一个“隐形捣蛋鬼”——诺如病毒
也悄然进入高发期
它专挑在孩子密集的校园里
“搞事情”
让人又吐又拉
别担心!
接下来让我们学习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打赢“肠胃保卫战”!
诺如病毒是谁?
快速认识它的“真面目”
诺如病毒原名诺瓦克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
诺如病毒对环境抵抗力强,在0℃~60℃环境中均可存活,还具有感染剂量低、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极易造成反复感染、全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
1
传染性极强
感染剂量极低:低至10个病毒颗粒即可引起感染。
排毒时间长: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
2
生存能力强
耐寒耐热:在0℃~60℃环境中均可存活,普通冷冻或室温无法灭活。
抗酒精:75%酒精对其无效,需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或高温煮沸。
耐酸性:胃酸无法杀灭,可顺利入侵肠道。
3
病程短但症状凶猛
典型症状:突发恶心、呕吐(儿童多见)、水样腹泻、腹痛、低热。
潜伏期短:12~48小时内发作,常集体暴发。
多数患者2~3天自愈,但威力可不容小觑,尤其是在密集的人群中,能迅速掀起一场“胃肠风暴”。
4
季节性高发,学校是“主战场”
高发季节: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秋冬春季)。
聚集性疫情:托幼机构、学校等场所易暴发。
易感人群
这五类人请提高警惕
1.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幼儿园、小学中招率最高。
2.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恢复较慢。
3.免疫力低下者:如慢性病患者、化疗人群等。
4.集体生活者:学校、宿舍、养老院等场所易交叉感染。
5.卫生习惯差者:饭前不洗手、生食等行为更易“中招”。
病毒是如何“偷偷入侵”的?
1粪-口传播
直接接触:接触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
间接传播:触碰被污染的毛巾、玩具、门把手等物品。
2气溶胶传播
患者呕吐或腹泻时,病毒可随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周围人吸入后感染。
3污染的食物/水源
生食未洗净的蔬果、未煮熟的海鲜(如贝类)。
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食品。
感染后怎么办?
三步科学应对
1.别慌!它是“自限性疾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无需特殊药物,注意补液防脱水即可。
2.居家护理关键点
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避免饮用含糖饮料。
饮食:避免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可吃粥、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
隔离:症状消失后继续居家3天,避免传染他人。
3.警惕重症信号
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排尿减少、哭时无泪,需立即就医!
家庭防护“实操指南”:
细节决定成败
✅ 洗手:我们的“黄金护盾”
关键时机:饭前便后、处理呕吐物/尿布后、外出回家时洗手。
正确方法:用流动水和肥皂搓洗20秒。
✅ 饮食:高温煮熟是王道
贝类、海鲜等务必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90℃以上)。
水果用流水冲洗后削皮,生熟食砧板分开使用。
✅ 消毒:科学配比才有效
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稀释后,擦拭门把手、玩具等。
处理患者呕吐物时应戴上口罩和手套,用消毒液覆盖30分钟后再清理。
校园防控“硬核措施”
守住防线不松懈
1
早发现、早隔离
晨检时关注学生是否有呕吐、腹泻症状。
发现病例立即隔离,症状消失72小时后再返校。
2
食品安全层层把关
食堂严格执行生熟分开、餐具消毒。
保育员、厨师出现腹泻症状,立即停工并及时就医。
3
环境消毒“不留死角”
教室每日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厕所、水龙头、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区域重点消杀。
4
呕吐物处理流程
学生远离:疏散围观人群,开窗通风。
专业处理:用消毒吸附巾覆盖呕吐物,静置30分钟后装入专用垃圾袋。
全面消毒:污染区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再清水清洁。
5
健康宣教常态化
通过主题班会、家长群等渠道,普及科学洗手法、疾病预防知识,家校联手筑防线。
诺如病毒虽狡猾
但只要家长和学校
掌握科学的防控方法
就能让它“无处下手”!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是终身的健康护盾
来源 | 东莞疾控
声明 | 资料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来源:滨州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