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在撞击区?全球防御战打响,普通人该如何自救?

B站影视 2025-02-23 18:46 1

摘要:小行星“2024 YR4”的直径在40-100米之间,撞击速度高达每秒17公里(约38,000英里/小时),能量相当于800万吨TNT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小行星“2024 YR4”的直径在40-100米之间,撞击速度高达每秒17公里(约38,000英里/小时),能量相当于800万吨TNT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500倍。

陆地撞击:若撞击陆地,其破坏力可参考1908年通古斯事件(直径约30米的小行星),当时摧毁了2150平方公里森林,冲击波和高温可夷平建筑、引发火灾。若“2024 YR4”直径接近上限(90-100米),破坏范围可能扩大至数十公里,足以摧毁一座大型城市。海洋撞击:若落入海洋,可能引发海啸。以直径50米为例,撞击点附近的海啸高度可达数十米,对沿海城市造成毁灭性冲击。例如,2011年日本海啸(能量约9.3亿吨TNT)的破坏范围远超小行星撞击,但“2024 YR4”的局部破坏仍可能威胁人口密集的沿海区域。

此外,撞击产生的碎片和尘埃可能进入大气层,短期内影响气候,但不会引发全球性“核冬天”。

目前全球已启动多层次的防御计划:

监测系统:中国、美国、欧洲均建有近地天体监测网络,利用地基望远镜和太空设备(如詹姆斯·韦布望远镜)持续追踪小行星轨道。技术验证:NASA的DART任务(2022年)成功通过动能撞击改变小行星轨道,证明技术可行性。国际合作:联合国《行星安全协议》推动全球协同,ESA计划2028年利用韦伯望远镜进一步观测“2024 YR4”的轨道细节。
但拦截任务需要至少8-10年筹备,若2028年确认威胁,时间窗口将极其紧迫。

目前技术条件下,拦截成功率取决于两大因素:

轨道精度:当前撞击概率(2.1%-3.1%)基于有限观测数据,2028年近距离观测后数据会更精确,可能排除威胁(如小行星Apophis案例)。技术可行性:动能撞击(DART已验证)和重力牵引是主要方案。若提前5-10年行动,成功率可达80%以上;但若仅剩5年,成功率可能降至50%以下。
NASA专家指出,若撞击概率持续上升,需在2030年前发射拦截器,否则可能仅能通过疏散降低损失。生存物资:饮用水(至少3天用量)、非易腐食品(罐头、压缩干粮);急救包、常用药品(抗生素、止痛药)、防毒面具(防尘埃);便携电源(太阳能充电器)、手电筒、收音机(接收应急广播)。防护装备:防火毯、防冲击波头盔(若靠近撞击点);防辐射材料(若撞击引发核设施泄漏)。长期储备:种子、净水设备;现金(电子支付系统可能瘫痪)。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