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今的质量洼地,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并非偶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轻资产”模式,把生产环节交给别人,自己则专注于品牌推广和授权。
文 | 春秋玉史
编辑 | 春秋玉史
«——【·前言·】——
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今的质量洼地,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并非偶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轻资产”模式,把生产环节交给别人,自己则专注于品牌推广和授权。
这种模式在短期内能够快速扩张,带来丰厚的利润,但也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失控,最终损害品牌信誉,甚至走向衰落。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南极人以保暖内衣起家,凭借舒适的穿着体验和亲民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彼时,刘德华的代言更是为其品牌形象增色不少,“南极人”几乎成为保暖内衣的代名词。
1997 年开的这家企业,厉害得很呐,短短四个月,销售额就冲破 1 亿,还把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 这些荣誉揽入怀中,当时那叫一个风光。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南极人开始寻求转型,但这次转型却成为其由盛转衰的拐点,为了规避传统制造业的风险,追求更轻盈的商业模式,南极人选择了“卖吊牌”。
生产线被他们舍弃,转头搞品牌授权,让别家厂商使自家牌子,从中捞钱,起初,收益挺可观,品牌名声愈发大了。
随之而来的是产品质量的急剧下滑,由于监管不到位,被授权的厂家为了多赚钱,常常会削减成本,结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电商平台上,充斥着各种打着“南极人”旗号的店铺,产品种类繁多,从服装鞋帽到家电日用,几乎无所不包,消费者在购买后却频频遭遇质量问题,差评如潮。
2018 年南极人 “栽跟头” 了,整整 14 次被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列为不合格,对它品牌形象,简直是重重一拳。
曾经的“国货之光”,如今却沦为“贴牌货”的代名词,消费者对南极人的信任度也随之崩塌,南极人的案例并非个例,它揭示了“卖吊牌”模式内在风险。
太过依赖品牌授权,不注重产品质量,最终只会自己尝到苦果,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用心经营,而不是简单的“卖吊牌”就能一劳永逸,南极人的衰落,给所有品牌敲响了警钟。
那 “卖吊牌” 模式就像块磁石,把众多品牌吸了过去,曾经响当当的北极绒也没扛住诱惑,学着南极人,踏上同一条路了。
他们不仅卖商标吊牌,还提供防伪贴和合格证等配件,让“杂牌货”摇身一变成“名牌”,这种做法虽然能够快速获利,但也透支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恒源祥,这个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品牌,也未能抵挡“卖吊牌”的诱惑,虽然恒源祥的“联合体模式”比南极人更早,但其大规模扩张也是在南极人“成功”的示范效应下进行的。
不过,授权厂家的产品质量高低不一,也影响了恒源祥的品牌形象,俞兆林,曾与南极人、北极绒并称为“保暖内衣三剑客”,也选择了“卖吊牌”这条路。
“卖吊牌” 纯属自毁前程,品牌口碑一路下滑,消费者不再买账,就连国际知名的花花公子,在中国也没忍住,玩起这套,下场不妙。
以前高端的形象,现在因为质量问题经常被消费者抱怨,这表明,“卖吊牌”模式并非中国特色,其风险是全球性的。
消费者视角对于消费者而言,“卖吊牌”模式带来的最直接的损害就是产品质量的下降,冲着品牌名称购买的产品,却发现质量远低于预期,甚至出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情况。
这不仅让消费者损失了金钱,还严重动摇了他们对品牌的信任,现在信息越来越多,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变得更加理性了。
现在人们不再迷信大品牌,更看重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使用体验,当一个品牌屡次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选择其他更值得信赖的品牌。
“贴牌货”的泛滥,也让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谨慎,他们会仔细查看商品详情、用户评价,甚至会选择官方旗舰店或线下门店购买,以避免买到“贴牌货”。
这种谨慎态度,反映了消费者对市场乱象的无奈,也对品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品牌方来说,“卖吊牌” 是把 “双刃刀”,起初确实能捞金,把市场占得更广,只是暗藏的风险,一不留神就会捅娄子。
授权管理的缺失、质量控制的困难、品牌形象的受损,都可能导致品牌最终走向衰落,对于品牌来说,只看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是不行的。
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注重产品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维护品牌信誉,过度依赖“卖吊牌”模式,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损害的是自身的品牌价值。
作为品牌方,得对被授权厂管起来,搭好质量控制那套体系,确保产品跟品牌标准对上号,还有,授权别过火,把范围框在合适地方,不然品牌名声得被搞砸。
购物别犯迷糊,别被低价和大牌迷了眼,一定要细瞧商品介绍,参考用户口碑,选信誉佳的商家跟平台,准没错。
必要时,可以通过官方渠道验证商品的真伪,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品牌授权的管理,打击假货和劣质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赶紧出台更严的品牌授权管理规则,把授权行为管得规规矩矩,堵住 “卖吊牌” 引发的市场乱局。
结语品牌若想抓住消费者的心,得摸清人家需求,拿出贴合个人口味的商品、服务,才能跟消费者贴得更近。
想打造过硬品牌,就得积极追新技术,像用大数据深挖、靠人工智能助力,提升产品品质,管好供应链,做好品牌宣传,抢占优势。
电商监管日益严苛,消费者权益保障越发周全,维权时路更顺、代价更小,促使市场环境公平透明程度直线上升。
品牌授权并非完全不可取,但必须建立在规范管理、质量保障的基础之上,品牌要想长久发展,关键是要把品牌授权、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来源:一纸青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