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们看到袜子从烘干机中取出后粘在一起时,通常不会将这种"静电吸附"与尖端研究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对导致静电吸附的过程——接触起电——的理解几乎为零。接触起电是由于两个物体接触并分离时电荷转移而产生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的主要障碍是接触起电实验臭名昭著的不一致
当人们看到袜子从烘干机中取出后粘在一起时,通常不会将这种"静电吸附"与尖端研究联系起来。然而,科学家对导致静电吸附的过程——接触起电——的理解几乎为零。接触起电是由于两个物体接触并分离时电荷转移而产生的现象。理解这一现象的主要障碍是接触起电实验臭名昭著的不一致性:电荷转移的幅度甚至极性可能在每次实验中发生变化。
奥地利科技学院Juan Carlos Sobarzo博士报告了一系列巧妙的实验,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表面上的不一致性实际上存在隐藏的规律,为接触起电提供了新见解。相关论文以“Spontaneous ordering of identical materials into a triboelectric series”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这一现象不仅是衣物的困扰。事实上,若没有它,人类可能根本不会存在。在年轻而无生命的地球上,火山喷发释放出灰烬和气体。在这些剧烈事件中,灰烬颗粒通过接触起电碰撞带电,有时导致火山闪电。这种闪电被认为激活了火山气体中简单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形成生物分子,最终促成了地球生命的诞生。如今,接触起电的受控应用支撑着数字印刷等整个行业;但若失控,则会引发从电子设备损坏到致命爆炸等一系列问题。
研究接触起电的科学时,你可能会联想到课堂上孩子们用气球摩擦头发的情景。这看似简单,但即使关于起电的最基本科学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例如,是什么将电荷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电子、离子还是物质碎片?决定充电极性(即哪个表面带负电、哪个带正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材料可根据接触时的带电倾向进行排序,但这种排序基于实验经验,尚未被理论解释。
接触起电的多个特征使理论分析变得困难。首先,它本质上是非平衡过程——带电表面不处于平衡态——关键步骤的时间尺度跨越多个数量级。其次,它源于微小的电荷失衡:高度带电表面的不平衡程度相当于每约10万个表面原子对应一个电子的电荷量。第三,它涉及量子力学过程,例如化学键断裂和电子"隧穿"能量势垒。最后,它发生在具有纳米/微米结构、表面缺陷和吸附分子的表面上,这些特性使表面难以表征。
不仅是理论复杂性使接触起电难以解释——看似简单的实验也暗藏难度,且受巨大变异性困扰。这正是Sobarzo团队研究的切入点:他们直面实验变异性的问题。
Sobarzo等人研究了同种材料表面间的接触起电,采用严格控制的过程使样品对称接触(即每个表面承受相同的作用力;图1a)。由于两表面材质相同且接触对称,电荷转移本应不存在明显原因。然而,作者观察到接触起电确实发生,一表面带正电,另一表面带负电。
图1.相同材料的电荷转移性质自发发散,形成一个不同的系列。
此前已有关于"相同"材料间电荷转移的报道,但人们认为对称接触实验中的充电极性是随机不可预测的。令人惊讶的是,Sobarzo团队表明,名义相同样品的充电并非随机(图1b),而是遵循由接触本身决定的清晰、可重复的顺序——即样品"记住"了接触次数。当两样品接触时,先前接触次数较多者会带负电。通过多种分析技术,作者揭示这种记忆效应源于纳米级变形:每次接触会平滑样品表面(降低粗糙度)。
Sobarzo等人明确证明,纳米级粗糙度编码了材料对其历史的记忆,而接触过程中的不可逆变形改变了这种粗糙度。但变形过程是否电荷物理转移机制的必要部分?作者认为是的,推测可能涉及应变诱导化学或表面应变诱导电极化。
然而,我们认为实验结果也可能与电子/离子转移独立于变形过程的机制相容。在此情形下,历史记忆可能源于材料纳米结构变化系统性影响了电子/离子与表面的结合强度。对固液接触起电(变形可忽略)的实验或有助于厘清变形的作用。
遗憾的是,这些发现可能导向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或许永远无法预测真实场景中的接触起电行为。先前研究表明,接触过程会导致材料转移,在某些情况下反转电荷转移极性。而本研究显示,接触会改变表面粗糙度,进而影响极性。材料转移和粗糙度变化只能通过先进表面分析技术表征。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此类技术无法使用,使准确预测遥不可及。
Sobarzo团队的研究令人联想到西非传统"巴津"染色织物的制备工艺。工人用大木槌敲打织物以获得光滑质感。Sobarzo等人表明,类似的光滑化过程在接触起电中隐秘发生,影响后续起电倾向。这让我们不禁思考:经过光滑处理的巴津织物,其静电吸附比其他织物更多还是更少?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芳芳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