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穿越燕京结缘千年燕文化

B站影视 2025-02-24 15:50 1

摘要:在北京永定河畔的土坡上,几只崖沙燕的幼崽正探出它们圆圆的脑袋等待父母喂食。与此同时,一只雨燕掠过水面,翅膀划破天际线,仿佛穿越了千年。这些生灵的祖先可能见证过周一统天下后燕国都城的营建,目睹了渔阳鼙鼓如何击碎盛唐的迷梦,更重要的是,它们亲历“燕京”之名在历史长

◎和岩锋李文畅(历史学博士)

在北京永定河畔的土坡上,几只崖沙燕的幼崽正探出它们圆圆的脑袋等待父母喂食。与此同时,一只雨燕掠过水面,翅膀划破天际线,仿佛穿越了千年。这些生灵的祖先可能见证过周一统天下后燕国都城的营建,目睹了渔阳鼙鼓如何击碎盛唐的迷梦,更重要的是,它们亲历“燕京”之名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流转。

“燕京”这一名称的起源,或许和燕群存在某种关联。有人将北京的曾用名“燕京”解释为燕山以南,而追根溯源,燕山又曾被称为“雁山”。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华北平原北端的房山一带留下了最早的文明印记。从镇江营和塔照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质农具可以得知,先民在距今大约7000到9000年前的时候,就开始在燕山以南从事农耕。农业劳作需要相对准确的历法作为指导,于是,智慧的先民决定取法于自然界,他们发现,每到秋季,成群的鸿雁便会列阵南飞,而当春天到来,雨燕便会回到它们之前的巢中。这种精准的物候现象,成为原始历法的天然刻度。《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的“雁北乡”“玄鸟归”等物候现象属于这种古老智慧的延续。

在劳动人民眼中,春归的燕子成为了一种神圣之物,当燕子结束迁徙,回归巢穴,便是春天到来该进行播种的最佳时机。人们是如此地感激和信任这种徜徉于天地之间的小精灵,并将其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崇拜延续至今。人们认为燕子会带来福气,房子里长期有燕子筑巢的家庭便是有福之家。燕子就这样通过人们的汗水和这片土地建立了联系。取名为燕的地方又怎会没有福呢?

殷商的卜辞也隐约透露出“燕”与“燕京”之间难解的缘分。商代以降,北京地区的先民建立了名为妟的国家,现今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不少刻有“妟来”“妇妟”字样的卜辞。《说文解字》中提到:“妟,安也,从女从日。”但是这种解释似乎有些牵强,于是又有人根据“妟”的甲骨文意象提出其本意为“母燕喂食”,吃饱之后自然就进入“安”的状态。后来“妟”加“匚”为“匽”,“匽”又被古人解释为“窝中的乳燕”。

当我们在卫星地图上将“匽”字投射于北京的地平面,这个承载着“妟”族记忆的文字,便化作覆盖1.6万平方公里的立体印章。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环绕于两侧,永定河在印面蜿蜒如篆,而紫禁城正如钤印的朱文。刘熙的《释名·释州国》中也赞叹“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也许正是群山环绕的盆地,给了当时的北京先民如乳燕一般的安全感。燕子作为北京早期历史的缩影,其形象及其意蕴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分封召公奭于燕地,建立了我们现在更为熟悉的燕国,并几乎与周朝历史相始终。这个北方诸侯国的都城历经数次迁徙,最终在位于北京西南部的蓟城扎根。在今天的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博物馆,我们还能看到燕国先民们留下的历史遗迹。行走于这些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之间,仿佛历史可以触摸一般。黄金台、荆轲、燕长城遗址、北京延庆山戎墓葬出土的青铜短剑等共同交织,塑造了燕文化最初的基因序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作为周王室臣属的燕国不复存在,但是北京的“燕文化”却并未因此消退,而是在王朝鼎革的洪流中不断丰富,逐渐转化为某种政治雄心的隐喻。如“十六国”中以“燕”为国号的割据政权就有四个,安禄山集团掀起的叛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但恰恰是身为叛乱者的史思明首次正式使用“燕京”的名称,此后辽朝以北京为“南京”,金人以北京为“中都”,元朝则将北京称为“大都”,但“燕京”这个名称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世代相传。不少文人墨客也将对“燕京”的复杂情感挥洒于笔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如萨都剌的“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里描绘少女们的青春活力,梁有誉的《燕京感怀·其二》中对燕京自然景观不吝赞叹——“东风旭日转觚棱,极目神州紫翠升。北海波涛三岛近,西山楼阁五云凝。”到了风云变幻的近代,宁调元《燕京杂诗》中的“阴雨淫淫鬼昼行,南风吹鬓悯馀生。韩非发愤书徒著,毛遂历阶意未平。”更是写尽了隐藏于燕京云雨背后文人那特有的忧思与意难平。

“燕京”之名也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记忆紧密联系。燕京八景中的“卢沟晓月”见证了抗日烽火,“琼岛春阴”细数着每一年的北国春光。燕京啤酒的麦香飘向世界,燕京理工学院的年轻学子续写着文明的新篇。这个古老称谓如同文化基因,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寻找着新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今日站在景山万春亭远眺,北京城的中轴线在暮色中渐次分明。那些被称为“燕京”的岁月,早已化作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从周口店的第一缕炊烟到中关村的代码洪流,从燕昭王的黄金台到国家大剧院的穹顶,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历史的韵律。当一只燕子从空中叽叽喳喳地飞过,它的视网膜里所浮现的可能不仅仅是今天钢筋铁骨的都市,还有那浓缩于“燕京”一词中的历史和现实。永定河的波光里沉睡着商周青铜器的绿锈,北京大兴机场的钢骨穹顶下隐约回响着元大都漕船的号子……所有的时空褶皱,似乎都在“燕京”这个称谓中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长卷里一个隽永的题跋。

来源:青瞳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