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忠告:尽量别做这5事,以免增加死亡风险

B站影视 2025-02-23 04:5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最近一段时间,甲型流感的重症和死亡病例频频登上新闻,很多人甚至还没反应过来,身边就有人因为甲流离世。甲流并不是普通感冒,它的传播速度快,病情进展凶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面对这一威胁,预防和正确处理至关重要,有些错误的行为可能会让病情加重,甚至增加死亡风险。下面这5件事,尽量别做!

1. 以为甲流是普通感冒,硬扛不治疗

很多人觉得发烧、咳嗽、全身乏力就是普通感冒,根本不当回事,扛一扛就能过去。但甲流和普通感冒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疾病,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通常不会引发严重并发症。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病毒毒性强,容易侵犯肺部,诱发肺炎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40多岁的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很好,很少生病。发烧到39℃后,他没有去医院,而是自行服用了退烧药,结果反复高烧四天后,出现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送医时血氧饱和度已降至80%以下,确诊为甲流并发病毒性肺炎。

尽管全力抢救,最终仍因肺部严重损伤导致呼吸衰竭去世。

如果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必须尽早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2. 乱吃抗生素,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很多人一生病就吃抗生素,认为这样能“消炎”,但甲流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肠道菌群,降低免疫力,甚至可能引发耐药性。

治疗甲流的关键是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这些药物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可以有效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风险。如果因为乱吃抗生素拖延治疗,可能会错过黄金救治时间,导致病情加重。

3. 高烧硬扛,不及时降温

很多人认为发烧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不愿意吃退烧药,觉得让身体“自己扛过去”才是正确的。但甲流导致的高烧往往超过39℃,持续时间长,高热会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可能引发“热性惊厥”或中枢神经损伤。

在临床上见过不少因为高烧不退导致脑炎、心肌炎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体温过高会增加心脏和大脑的负担,甚至可能诱发猝死。

如果体温超过38.5℃,建议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同时配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适当通风等。

4. 忽视并发症的危险信号

甲流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很多人觉得自己退烧了就好了,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警惕:

退烧后仍然持续咳嗽、气短,甚至呼吸困难 → 可能是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胸痛、心悸、乏力严重 → 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

头痛剧烈、意识模糊、抽搐 → 可能是病毒性脑炎

长时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可能是病毒影响了消化系统

曾经有一位60岁的老年患者,甲流退烧后仍然感到胸闷、心悸,但他以为是“虚弱”导致的,没去医院,结果三天后因为心肌炎导致了心源性猝死。如果当时能早一点就医,或许结局完全不同。

5. 过度劳累、不注意休息

甲流恢复期需要足够的休息,但很多人刚退烧就急着上班、运动,甚至通宵熬夜,结果导致病情反复,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

甲流会让身体进入高代谢状态,免疫系统需要大量能量去对抗病毒,如果在恢复期过度劳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趁虚而入,增加肺炎、心肌炎等风险。

最好在退烧后继续休息至少一周,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剧烈运动,让身体有足够时间恢复。

如何降低甲流的感染风险?

甲流传播速度快,但并非无法预防,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接种流感疫苗: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尤其是老人、孩子、孕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睛、鼻子、嘴巴:甲流病毒可以通过手接触传播,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注意通风,减少去人多的地方:密闭空间是病毒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尽量减少去商场、医院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增强免疫力: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身体抵抗力,让病毒无机可乘。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不拖延:如果出现高烧、咳嗽、乏力等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或有基础病的人群,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或硬扛。

甲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的认知和不当的处理方式。希望大家引起重视,避免犯下致命错误,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流感诊疗指南(2024版)》

《流感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24年全球流感疫情监测报告》,世界卫生组织(WHO)

来源:栗子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