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摆在眼前的,却是学业压力蔓延、孩子陷入无效刷题;睡眠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孩子内生动力缺乏....堪称当下教育的"内耗三重门”!
学业负担过重、内生动力匮乏、课间活动坍缩......该如何破除教育“内耗三重门”?
文丨Jennifer 编丨Jenny今天的家长们对基础教育都有哪些期待?
或许答案很简单:学得好,不太卷,最好还能全人发展。
然而摆在眼前的,却是学业压力蔓延、孩子陷入无效刷题;睡眠和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孩子内生动力缺乏....堪称当下教育的"内耗三重门”!
如果不能破除内耗,再美好的教育期待,都是一场空。
这也是为什么,当外滩君来到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简称圣华紫竹双语),这所沪上低调的双语学校时,瞬间眼前一亮:
惊喜一,学校育人的“成绩单”很是亮眼:中考成绩在沪上竞争尤为激烈的闵行区名列前茅,2024届“摇一代”重点高中录取也达到历史新高,堪称“低进高出”。
惊喜二,起初外滩君以为这般出色的成绩,是学生长时间“待机”熬出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校不仅未在“内卷”上大做文章,而且主动破除无效学习和重复刷题,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样态。
惊喜三,学校追求的是,既不增加教师额外负担,也不让家长操劳费心,就能为每个孩子赋予全人发展的契机,并尽可能配备优质的国际化办学资源。
惊喜背后,是圣华紫竹双语为破除内耗,进行的一番自上而下的升级迭代。
可点击观看学校视频
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
简称“圣华紫竹双语”,原为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是一所致力于多元课程与发展通道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为中国商务部援外培训参观考察单位、国家教育部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基础教育科研实践中心。一走进圣华紫竹双语的校园,外滩君最先感受到的,是小朋友们的笑容和活力。
课间时分,除了学生最喜欢的乒乓球,还有跳长绳、跑操、羽毛球、围棋等各种各样“大课间活动”;
校园公共空间的钢琴可供学生随时弹奏,很多家长惊喜地发现,许久不碰钢琴的孩子,居然愿意练琴了;
还有非常丰富的音乐会、运动会、艺术月、学术周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上台表演和展示机会.....
在今天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一所以学术为重心的学校,能有这样的氛围真是太少见了。这些年,在升学压力面前,“全人教育”似乎成了一件难以“两全其美”的事儿:既要活动丰富、全面发展;又要学术扎实,还想要不卷不鸡、不折腾...但在葛顺勇校长眼里,“两全其美”才是教育的应然。这份自信,源自他在全人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葛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葛顺勇校长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获英国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QTS),2023年加入圣华紫竹双语前,先后在国内公立、英国本土顶尖公学以及国内知名双语学校任职,深谙国际融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以及学生生涯规划与升学指导。
在葛校长执掌学校发展的一年多里,他坚持推行“以学术为核心的全人教育”,注重学术能力与核心素养两手抓;不仅明确了学校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卓越均衡 面向世界”的育人目标,而且力求培养拥有对话世界和解决全球问题能力的国际化未来人才。
如何做到“既要学术、又要全人发展、还要国际化视野”?这就意味着,要提高学生的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减少内耗,省下更多时间精力,去做传统教育之外的探索。
为此,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上都进行了巨大调整,在原有班级规模基础上,大力推行分层教学和分组学习。
不仅如此,还提供更多教学支持,帮助教师利用好课堂时间,设计更科学的作业任务,替代繁重的重复性刷题......让学生有更多时间,投入到音体美科创等个性化发展,以及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中。
刚开始也有家长担心,这一系列变化,是否会导致孩子成绩下滑?
实践证明,在减少无效学习和教育内耗后,孩子们不仅学习状态比往常更好,还大大提升了内驱力。数据也充分表明,各年级段的同学们在学业发展上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崭露头角。
去年就有三位中学部6年级同学,成为“世界学者杯”赛场上为数不多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还在美国耶鲁大学全球轮冠军赛上斩获最佳论文金奖。
热爱橄榄球运动的孩子,不仅拿下了国内所有同组别腰旗橄榄球、美式橄榄球冠军,还代表学校和中国参加世界锦标赛。
自我决定理论也表明,兴趣驱动的学习能激发内在动力,提升学习效果;而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发展,能全面增强认知能力,进一步推动学业进步。
为了能让学生有更愉悦的学习和成长体验,学校还大力推动校园环境改造。
这一年里,学校特别开辟一块“快乐农场”,喂养孔雀、小鹿、可达鸭、兔宝宝,满足孩子对小动物和大自然的喜爱,也增添了写作和观察生活的素材;
还有一些改造属于“就地取材”,比如校园里的核酸检测亭闲置后,在师生可爱的涂鸦改造下,变成了温馨的独处空间和心理疗愈室;
教学楼中庭,也一改过去中规中矩的面貌,变成更具开放性的留白空间,不间断展示各学科的项目学习成果...
这些还不够。
更令人期待的是,学校2025年9月将整体搬入位于兰香湖民办基础教育园区,总投资超过20亿的新校园。
除了上面这些温馨的环境,学校还将配备有更现代化的艺术中心、图书馆、标准室内游泳池和标准足球场,小初阶段和高中部还分别有一座独立的室内体育中心,为学生在文化、艺术、体育等各领域的绽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兰香湖新校区效果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圣华紫竹双语取得一系列教育成果的背后,也离不开向内耗的课堂开刀。
为此,学校一直在琢磨一件事:如何安排设计课程和课堂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内驱力?
1.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更有意思了走进小学部二年级课堂,孩子们正在通过小组合作利用多种材料,搭建金字塔。
原来,这是一堂工艺与设计课(DT),也是学校新引入的优质国际化教学资源之一,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这样的课程,虽然不和考试直接挂钩,却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平台,大大提升了孩子们在数学、逻辑、物理等方面的兴趣和思维。
类似这样的课程,还在不断更新中,其中有不少是以CCA课外协同课的形式呈现。
为了给学生更丰富的兴趣课体验,学校课程中心对CCA协同课程进行升级与扩容,不仅涵盖人文社科、数理逻辑、全球素养、智能科创、艺体戏剧等多个领域,还探索跨学科教学、混龄学习模式,而且是5-20人不等的小班化体验。
一年多来,学校在教学管理架构上也不断升级和完善:成立发展中心,全面梳理课程升级与落地,搭建博雅项目,提供更多国际化教育资源。
发展中心助理、负责CCA课外协同课程的严柯雯老师,是一位美术老师,也是学校创始届老师,她亲眼见证了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转型的巨大变化。
严老师感慨,过去像美术这样的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也提不起兴趣。现在,发展中心不同学科老师集思广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兴趣,打破学科边界,带来新的可能。
最近,她和小学部卜晓岚老师共同备课,成功设计与执教了一节融合光影技术和非遗手作的“双师融合”CCA课程,并在上海市市级进行展示。这堂课也被评为上海市市级“双师融合”创意实践优秀项目。
在学习项目上,学校坚持“整体性”“系统化”,而非“碎片化”。
这一年多来,学校通过“环游地球80天”为主题的顶层设计,打破课堂和学科界限,将一至七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以及音体美科创等学科进行项目式融合,通过精心设计项目、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校的各类资源也被充分挖掘出育人功能,比如教室、走廊的主题展示,运动节、学科周、艺术月等各类活动的举办,让孩子们时时刻刻浸润在“环游地球80天”的学习空间里。
就连食堂也配合“环游地球80天”项目,分年级推出不同国家菜系(如新西兰菜系),让孩子们大快朵颐享受美食的同时,体验不同国家文化。在学校的理念里,比起碎片化的活动,系统性的超学科项目,更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为此,学校还开始搭建博雅项目,大胆启用新老师。
博雅项目主任助理宋丹妮老师,是一位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老师,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莫纳什大学,曾在澳洲和印尼都有教学经历。2024年开始加入圣华紫竹双语担任G7-G9年级商科和经济学教师。
宋老师介绍,博雅项目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元,在教学样态上有很多创新,“比起被动接受,博雅项目的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除了多元化融合课程之外,博雅项目还通过课外协同课程开设了HPQ/EPQ探究项目、ER 思辨与设计课程、CD 生涯课程等“增益课程”,夯实学生在英语语言、数理逻辑、人文社科、商业素养各方面的能力素养。
学校的“校外课堂”也在持续升级,不断走向国际舞台。
作为华师大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在华师大专家团队和英特尔人工智能教育项目的支持下,院士专家进校园、家长课堂、AI人工智能等系列课程,不断给学生带来前沿体验,为成长赋能。
学校还获得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授权,成为剑桥成员校,并与英国、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前不久,学校音乐组师生还携手英国奥多公学师生,在上海九棵树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慈善音乐会暨艺术展。
当整个校园风气越来越包容和开放,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更为强劲,展现出越来越多自主创造的活力。
学以致用,孩子们借助AI让陶艺作品“活”了过来学习之外,如今孩子们的心态,也出现了一些的变化。
有家长说,以前孩子总有点儿“闷”,不太爱和父母交流。如今孩子很喜欢分享自己在学校里做了什么,学了什么;
还有家长发现,孩子变得更自信了。过去他在集体中是个小透明,现在特别主动;对自己曾经畏惧的学科,也逐渐多了一些信心。
转变背后,既有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有师生和同伴关系的变化。
传统教育中的关系,很容易成为束缚孩子的压力,比如同伴之间的恶性竞争、师生之间的冷漠和猜疑,乃至家校之间的不信任,都是一种无形的内耗。
在圣华紫竹双语,外滩君却看到对传统关系内耗的破除。
校会活动上,老师和家长一起上台撑场这一年多来,学校巧妙地将“导师制”与“年级校会”进行了融合,为育人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
比如,在这样一个九年一贯制的校园里,孩子们可以选择一位自己心仪的导师。在导师的支持下,每个孩子、每学期都会在年级校会上呈现一个节目或作品。日常排练,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们的距离,也让导师有更多观察孩子们的机会,去发现他们的“不同侧面”。
导师制与年级校会的融合,背后想要传递出这样一种育人理念和价值观:学校里每个孩子、每学期,都要登上一次舞台,将舞台上的自信带回教室、带回课堂,也让孩子们的成长被充分“看见”!
家校间日益公开与透明的氛围,也感染着家长。每个月,葛顺勇校长都会给家长写一封“校长来信”,分享这一个月里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孩子们的成长、收获和喜悦。
学校提供的多元环境,让孩子爱学;
学校构建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会学;
学校营造的家校关系,让孩子乐学!
探校结束,我们会发现,平日里看似宏大的教育国际化与“全人教育”理念,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校园环境、教与学的样态,以及师生关系的诸多细节之中。
背后的核心就在于,“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教育客观规律,让学习回归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这样一种“反内耗”的理念教育模式,不正契合了那些既期望孩子成绩优异,又格外重视成长体验的家庭的深切渴望吗?
👇👇👇
作者招募&投稿 | tbeducation@daznet.cn来源:外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