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结婚让我赞助20万买婚房,我拒绝后,哥哥:你没儿子你嚣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2 17:52 2

摘要:"老三,侄子结婚买房,你出个二十万吧。"哥哥周德海把烟掐灭,盯着我的眼睛,"你一个人花钱少,肯定存得多。"

有钱不如有情

"老三,侄子结婚买房,你出个二十万吧。"哥哥周德海把烟掐灭,盯着我的眼睛,"你一个人花钱少,肯定存得多。"

我沉默不语,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已经凉了,像我此刻的心情。

哥哥突然提高了嗓门:"怎么?不愿意?你没儿子你嚣张啥!"这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

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我们在西郊饭店聚餐,哥哥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出这番话。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亲戚们的目光一齐向我投来。

我叫周德明,是家里的老三,比哥哥周德海小五岁。我们生于六十年代,长在七十年代的老城区。我和妻子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孩子,这成了我心中的痛,也成了哥哥攻击我的武器。

七十年代末的老城区,楼房低矮,一条窄窄的胡同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我们家和哥哥家住在同一栋楼,他在三楼,我在二楼。每到傍晚,整栋楼的烟囱都冒着炊烟,孩子们在楼道里追逐嬉戏。

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人情味很浓。记得夏天的晚上,邻居们都搬着竹椅子坐在楼下乘凉,手里摇着蒲扇,嘴里谈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追逐打闹,笑声不断。

有时候,大人们会一起听广播,收音机里传来的评书和戏曲是那个年代最好的娱乐。哥哥总是坐在最前排,津津有味地听着,脸上洋溢着笑容。

那时的我们,是那么亲密无间。

记得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风气渐新。我和哥哥一起进了国营纺织厂。厂里的工人师傅们都喜欢我们兄弟俩,说我们勤快肯干。每逢厂里分福利,我总是让给哥哥一份,因为他比我早结婚,家里负担重。

"老三,你真是个好兄弟。"哥哥经常这样拍着我的肩膀说。他的笑容憨厚,话语真诚。

九十年代初,改革大潮袭来,我们厂效益不好,开始裁员。哥哥因为技术较差,在第一批下岗名单上。那天晚上,他坐在我家的小板凳上,愁眉不展。

"大哥,别担心,咱们总有办法的。"我递给他一杯热茶,茶香袅袅升起,驱散了一丝寒意。

"老三,我愁啊。嫂子家的老母亲病了,小峰还要上学,我这一下岗,家里就没收入了。"哥哥的眼圈红了。

我沉思片刻,说:"大哥,我听说现在可以自己开店做生意。你不是一直喜欢修车吗?咱们可以开个修车铺啊。"

"开店?那得多少钱啊!"哥哥苦笑。

"我这些年存了一万多,都给你。"我毫不犹豫地说。

就这样,我掏出全部积蓄,又东挪西借了几千元,帮哥哥在小区门口租了个小店面,开了个修车铺。开业那天,哥哥给我磕了个头,我赶紧扶起他,心里暖暖的。

父亲是老一辈工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辈子勤俭持家,最看重的就是亲情。他常说:"咱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本事,就得互相帮衬着过日子。"

1998年春节前,父亲病重住院。医院的走廊里消毒水的气味刺鼻,白炽灯惨白的光线让人心里发冷。

父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身形消瘦了许多。他拉着我的手,声音微弱地说:"三儿,你大哥性子硬,以后多照顾他家。"

我点头应下,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父亲的手粗糙而温暖,那是几十年工作留下的茧子。

父亲去世后,我记着他的遗言,默默资助侄子周小峰读书。每个月三百块的助学金,是我工资的四分之一。我从不对外人提起,就连妻子都不知道这件事。

那时候,我在厂里升任了小组长,工资虽然不高,但胜在稳定。哥哥的修车铺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他开始张罗着给儿子周小峰报各种补习班。

"小峰聪明,将来准能考上大学。"每次家庭聚会,哥哥总是这样骄傲地说。我在一旁微笑,为侄子的进步感到欣慰。

2003年,周小峰如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全家欢庆,哥哥喜得合不拢嘴。

"老三,今天多亏你和弟妹来帮忙,这顿酒我得敬你们。"哥哥举杯相邀。我笑着碰杯,心里想着自己默默付出的那些助学金,但我没说什么。在我看来,亲情不需要计较得失。

然而,随着哥哥家境渐好,他与我的关系却开始微妙地变化。每次春节聚餐,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意如何红火,儿子在大学如何优秀,却从不提起我当年的帮助。

我不争不抢,也就随他去了。我想,或许他是忘了,又或许他认为那是兄弟间应该做的。

2008年金融危机,我所在的厂子效益不好,我主动申请了内退。回到家,妻子李秀兰有些担忧:"咱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我握住她的手:"别担心,咱们日子过得简单,花销不大,积蓄够用。再说了,我还能做点小工贴补家用。"

那段时间,我在小区附近的修鞋摊帮工,每天早出晚归,虽然辛苦,但也充实。有时候,我会看到哥哥开着新买的桑塔纳轿车从身边经过,但他似乎从未注意到路边修鞋的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和哥哥的联系越来越少,只有过年过节才会见面。而每次见面,哥哥都会炫耀他的新成就,新买的家电,或者是儿子的新进步。

"老三,你看看我这新买的彩电,42寸的,比你家那台25寸的强多了。"哥哥指着客厅里的大电视得意地说。

我笑笑,不置可否。在我看来,电视只要能看就行,大小并不重要。

2010年的一天,侄子周小峰突然来到我家。他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外企工作,穿着笔挺的西装,看起来精神焕发。

"三叔,听说您资助我上大学的事是真的吗?"他开门见山地问道。

我愣了一下,递给他一杯茶,温和地说:"那都是老事了,你爸不愿提,你也别提了。"

侄子沉默片刻,眼里闪着泪光:"爸总说您小气,现在我明白了。"

原来,侄子在整理父亲的旧物时,发现了一本记账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月收到的"德明助学金",持续了整整四年。

"三叔,为什么您从来不说?"侄子眼中满是感激和困惑。

我苦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你爸是个要面子的人,他不会喜欢别人知道他接受了弟弟的帮助。"

侄子握住我的手:"三叔,谢谢您。如果没有您,我可能上不了大学。"

我拍拍他的肩膀:"你好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或许是那次谈话让侄子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我注意到他开始频繁地来我家串门,有时带些水果,有时就单纯地来坐坐,和我聊聊天。

2022年春节前,侄子带着女朋友回来,说准备结婚了。家里人都很高兴,哥哥更是张罗着要大办特办。

"小峰,你和小李定下来了,爸爸给你们买房子。"哥哥拍着胸脯保证。

侄子有些为难:"爸,房价太高了,您别勉强。"

"怕什么,你三叔也会出力的,对吧,老三?"哥哥看向我,眼神中带着理所当然。

就是在那次周末家宴上,哥哥再次提起婚房的事。"老三,大家都等着你表态呢。我已经看好了一套学区房,首付差二十万,你出一部分。"

席间亲戚们的目光让我如坐针毡。我想起了这些年的种种:我帮哥哥开店,资助侄子读书,而他从未真心感谢过我。如今,他又理所当然地要我出钱。

我放下筷子,平静地说:"大哥,这些年我帮衬家里不少,从没计较过。但你把我的付出都当成理所当然,还说我没儿子嚣张,这话太伤人。"

餐桌一片寂静,只听见筷子碰到碗的声音。哥哥的脸色铁青,嫂子低头抹眼泪。

侄子突然站起来:"爸,三叔这些年资助我上学的事您从没告诉我!如果不是我偶然发现您的记账本,我至今都不知道。您怎么能这样对待三叔?"

哥哥的脸色变了又变,最后哽咽着说:"我...我是拉不下脸。当年下岗,要不是老三帮忙,我哪有今天。可是人这张脸,有时候比命还重要啊。"

我看着这个与我血脉相连的兄长,心中百感交集。我想起我们曾在天井里一起放风筝、在工厂门口等父亲下班的日子。那时的我们,是那样亲密无间。

"大哥,咱爸临终前嘱咐我照顾你家,这些年我一直记在心里。不管怎样,我们是亲兄弟,一家人。"我的声音有些哽咽。

哥哥站起来,走到我身边,重重地给了我一个拥抱。他的身体微微颤抖,我感觉到肩膀上湿了一片。

"老三,我对不起你。"哥哥的声音低沉而沙哑。

那一刻,多年的隔阂仿佛冰雪消融。我们都沉默着,却都读懂了彼此的心。

春节过后,侄子和女朋友来找我,说他们已经决定自己买房,不麻烦长辈了。

"三叔,我和小李商量过了,我们先租房住,慢慢攒钱。"侄子坚定地说。

我点点头:"好孩子,自力更生是对的。不过三叔有个礼物要送给你们。"

我拿出一张存折,推到侄子面前:"这是我这些年的一点积蓄,十万块钱,算是三叔给你们的新婚礼物。"

侄子连连摇头:"三叔,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

"拿着吧,我和你三婶没有孩子,你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我语气坚决。

侄子婚礼那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送上了准备已久的特殊礼物——一本手工制作的家谱。这本家谱是我花了三个月时间精心制作的,里面记录了我们周家百年来的故事和珍贵照片。

我在扉页写道:"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祝福小峰和小李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哥哥接过家谱,翻到父亲那一页。老人家慈祥的面容仿佛在微笑,注视着这一家人团聚的场景。

哥哥的手指轻轻抚过父亲的照片,眼中噙着泪水。他拍了拍我的肩膀,眼里满是愧疚和感激:"老三,这么多年,谢谢你。"

婚宴上,我主动举杯向哥哥敬酒:"大哥,祝小峰新婚快乐,也祝我们兄弟情深永远。"

哥哥激动地与我碰杯,酒洒出来一些,洒在我们紧握的手上。那一刻,我感到心中多年的芥蒂消散了。

婚礼结束后,我和妻子李秀兰慢慢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城区的砖瓦上,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老周,你这次做得对。"妻子挽着我的手,轻声说道。

我点点头:"人这辈子,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总有花完的一天。只有亲情,才是割不断的血脉。"

走到家门口,我回头望了望远处哥哥家的窗户。灯已经亮了,温暖的黄光从窗口透出来,像是冬夜里的一团火,驱散了寒意。

第二天一早,哥哥突然来访,手里提着两瓶老白干和一些熏鱼。这是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家乡味道。

"老三,来,咱哥俩喝一杯。"哥哥熟练地摆好酒杯,倒上酒。

我们面对面坐着,就像小时候一样。酒过三巡,哥哥的眼圈红了:"老三,这些年我太要面子了,总觉得当哥的受弟弟接济是丢人。可是昨天看了你做的家谱,我才明白,咱们是一家人啊,何必分那么清楚。"

我笑了:"大哥,你记得咱爸常说的一句话吗?'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们兄弟之间,何必计较那么多。"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块温暖的光斑。我们兄弟俩就坐在那光斑里,喝着酒,聊着过去的事,笑着,也流泪着。

从那以后,哥哥经常来我家坐坐,有时带着嫂子一起来吃饭。我们又恢复了当年的亲密,就像时光倒流回了那个在天井里放风筝的年代。

侄子和新媳妇也常来看我们,有时候带一些自己做的点心,有时候就是来陪我们说说话。

这世间,金钱永远衡量不了亲情的重量。当年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一直是我心中的明灯,指引我在亲情的路上从未迷失方向。

真正的家人,是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在你伤心时给予安慰,即使有过误解和伤害,也能坦诚相对,重新和解。

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情比金贵,这或许就是父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今,看着哥哥和侄子一家人和睦相处的样子,我感到无比欣慰。

有钱不如有情,这是我大半辈子最深刻的体会。时光流转,世事变迁,唯有亲情,才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HeatherSmith2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