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开始,你满腔热血,以为能顺便拯救孩子的学业顺带塑造亲子感情,结果发现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在打《王者》排位赛——输一把气炸,赢一把心累,打着打着自己都快掉头发。
辅导作业这事儿,干过的都懂,没干过的……最好别试。
一开始,你满腔热血,以为能顺便拯救孩子的学业顺带塑造亲子感情,结果发现自己每天晚上都像在打《王者》排位赛——输一把气炸,赢一把心累,打着打着自己都快掉头发。
有时候真不是孩子笨,而是你已经忘了当年,那个被爸妈按头写作业的自己,是怎么活过来的。
还记得那晚,我对着儿子的一道数学题“5个小朋友分3个苹果,每人能分到几个”怒火中烧,他倒是淡定:“不能用刀切吗?”我差点把他和苹果一块扔出去。
可冷静一想,他这逻辑也挺接地气——问题是题干没写“不能切”,那你说,他错在哪儿?
说白了,孩子不是不会写作业,是不会在你面前写作业。
你一凑过去,他思维就开始“卡顿”,像老年机一样死机。因为他脑子里跑的不是思路,是预判你下一句“提醒”会多么“精准打击”他的智商。
有段时间我天天盯着儿子写作业,像审讯犯人似的。他写字,我纠正笔画;他抄题,我盯错别字;他思考,我忍不住暗示:“是不是该画图了?”那叫一个事无巨细、无微不至,连他呼吸重了我都能说:“别叹气了,好好想。”
后来期末成绩出来,老师说:“你儿子答题特别谨慎,但不会灵活变通。”
我这才意识到,他的“学习习惯”就是我训练出来的“听指令反应”。
有天,我突然决定让孩子自己搞定作业,不再干涉。结果我坐沙发上刷剧,他坐书桌前搞不定奥数,五分钟一抬头:“妈妈,这题好难。”
我故作镇定:“自己想。”
十分钟后,他居然搬出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开始找灵感。虽然方向错得离谱,但他那股子拼劲儿让我看呆了。
结局呢?
题没做出来,但他写了一篇叫《为什么小孩要学奥数》的小作文交上去了,还被老师夸“有思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有些错误,不改,也许比你替他改对更重要。
还有一次,孩子写英语作文,题目是“My Hobby”。我看他光写了“My hobby is playing computer games”,后面就不写了,我急得上火:“加点内容啊!”
他说:“你帮我加。”
于是我奋笔疾书,补了一段“Playing games improves my reaction time and decision making skills”。结果第二天被老师打了个问号,还加评语:“不要让父母代笔。”孩子回家一脸鄙视:“你写得太假了,我都不信自己玩游戏是为了锻炼大脑。”
那一刻我真觉得:天理昭昭,该!
别把亲子关系当试卷,主观题压不出分,倒是容易压出逆反和内伤。
你再温柔,只要开始盯作业,立刻进入“女巫变形”模式,孩子也秒变“全武行”。有人说辅导作业是一种亲密陪伴,我看更像一场感情拉锯战,结局往往是“你不再爱我了”和“你配不上我妈这个称号”。
一天晚上,孩子写作文写到一半突然撕了整张纸。
我一看题目《我最喜欢的人》,怒火中烧:“你不喜欢妈妈?”他一边吸鼻涕一边吼:“我本来写的是你,可你老在我耳边唠叨我写慢!”
我愣了两秒,然后咬牙说:“那你写爸爸去!”
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他真的写了爸爸,理由是“爸爸从不管我的作业”。老师还给了A+。我读着那篇作文,笑出了眼泪——孩子用一张满分卷给我上一课:亲情,不该用题海堆砌。
有次陪孩子做实验作业,要求观察水蒸发的过程。
我拿出一套仪器搞得跟《流浪地球》似的,还特地查资料打印了个表格。孩子瞪大眼睛:“老师就让我们晒水杯观察一下,你弄得像要登月。”结果他全程在看我操作,我做完还问他:“你学到了吗?”
他回我:“我学到了你很无聊。”
就这样,一场作业把我从“智慧老母”打回“行为艺术家”。
教育在更新,家长在回忆。
你教的是当年的老路子,孩子要走的是新课标的套路。你以为自己是老司机,殊不知已经开错赛道。不信?你去翻翻小学语文书,感受一下“核心素养”和“阅读策略”那些你连读都读不通的说明。
上次教孩子看图写话,我用了我小时候的招:“描写天气、人物动作、心理活动三连击。”孩子照做了,结果被老师批:“写得太像成年人!”我气不过给老师发微信理论,她回我一条语音:“我们现在鼓励孩子写真实感受,不需要套模板。”
那一刻我真想翻出我小学奖状给她看,但转念一想,那玩意现在也就值个废纸价。
孩子问我:“妈妈,‘单位换算’为什么要这么麻烦?”我信誓旦旦说:“我们以前都背表,效率高!”结果他掏出课本翻给我看:“老师说让我们用图像理解,别死记硬背。”
我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
后来考试题是:小明买菜用了0.5千克菜,问多少克?孩子愣是画了个秤图,答对了。我这个“背表达人”却看半天没看懂题。
时光像一把杀猪刀,刀刀都砍在我的知识盲区上。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写作业的态度是:你写你的,我喝我的。
书桌帮你收拾干净,灯帮你开好,水杯倒好,我就滚去刷《甄嬛传》。只要你别把纸撕了、别用胶带封住答案,我都给你一个眼神表示支持。
遇到不会的题,不是你“妈帮你”,而是“你问老师”,老师才是你的“带货主播”,我只是一个路人甲。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把学习的重心从课本搬到了生活:带孩子去早市买菜算价钱,去银行换零钱学货币单位,去公园观察蚂蚁走队学群体合作,甚至一起拆快递研究包装工艺。
说白了,不辅导作业不是甩锅,而是让教育回到生活本身。
慢慢你会发现,不盯孩子作业,他们反而更自觉;不干涉他们解题,他们反而学得更透;不参与他们每一步,他们反而学会负责。
孩子不是靠你教会的,而是靠你“放手”的那一刻,才真正长大的。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