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爷起夜喝水,脑中风去世!医生:5个错误,很多老人不重视

B站影视 2025-02-10 08:54 3

摘要:等家人发现他摔倒在地,口齿含糊、半边身子动弹不得,送到医院时,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医生全力抢救,终究还是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凌晨三点,老李头摸索着爬起来,咕咚咕咚喝了几口凉水,刚要回床上躺下,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一股钻心的疼从脑子里炸开。

等家人发现他摔倒在地,口齿含糊、半边身子动弹不得,送到医院时,他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医生全力抢救,终究还是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案。许多老人觉得夜里口渴,起身喝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怎料这一口水竟成了“催命符”?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但很多人却从未真正重视。

1. 喝水太急,血压骤变
很多老年人夜里醒来,口干舌燥,恨不得一口气咕咚咕咚灌下去。然而,短时间内大量喝水,会让血容量突然升高,导致血压波动过大。

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人,血管弹性变差,骤然的压力变化极易引发脑血管破裂或血栓脱落

研究发现,睡眠时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血压相对较低,突然大量饮水,血压短时间内迅速升高,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美国《高血压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老年人在短时间内喝超过300ml的水,血压可能上升10-20mmHg,增加中风风险。

正确做法:如果夜里口渴,先小口润湿喉咙,稍等片刻再慢慢喝,每次控制在100-150ml左右,避免血压剧烈波动。

2. 喝水温度不当,刺激血管
北方冬天寒冷,很多老人半夜起床,习惯性直接喝凉水,有的甚至喝冰箱里的冷水。殊不知,冷水进入体内,会让已经脆弱的血管发生收缩,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卒中。

反之,水温过高也不行。食管和胃部的黏膜在夜间较为敏感,温度过高的水(超过60℃)容易刺激血管,增加心脑血管负担。根据《国际心血管研究》的一项研究,老年人夜间饮用低于15℃或高于60℃的水,心脏负荷增加30%以上,尤其是本身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老人,更要注意。

正确做法:选择30-40℃的温水,既不会刺激血管,又能有效补水。

3. 起身太猛,血流失衡
很多老人上了年纪,血管调节能力变差,长时间躺着,血液主要集中在内脏和下肢。突然起身,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导致头晕、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会摔倒,引发骨折或脑出血。

德国《老年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70岁以上的老人,起床过快导致的低血压风险比年轻人高出3倍,其中有近30%的人因此发生过跌倒事故。

正确做法:醒来后,先在床上躺1-2分钟,活动一下四肢,然后缓慢坐起,再坐1-2分钟,最后扶着床沿慢慢站起,保证血流平稳过渡。

4. 夜间饮水量不均衡,增加血液黏稠度
很多老人怕夜里起夜麻烦,晚上刻意少喝水,甚至睡前不喝水,导致夜间血液变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项发表在《中风与血管病》上的研究指出,人体在凌晨2-4点血液最粘稠,如果此时缺水,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因此诱发缺血性中风。

正确做法:白天均衡饮水睡前适量喝100ml温水,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夜尿次数影响睡眠。

5. 忽视身体信号,耽误最佳抢救时间
不少老人认为,夜里突然头晕、手脚发麻、说话不清,是“睡姿不对”或者“起床太快”导致的,休息一下就能缓解。殊不知,这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如果不及时处理,错过黄金救治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前者占70%,后者约30%,但无论哪种,及时就医都是关键。美国国家卒中协会提出的FAST原则(面部歪斜、手臂无力、语言含糊、时间至关重要)是全球公认的卒中识别标准。

正确做法:如果老人夜里突然出现以下症状,务必立即拨打120,争取黄金4.5小时溶栓时间

嘴角歪斜,一侧手脚无力

说话含糊不清,无法理解他人语言

头晕伴随剧烈头痛、呕吐

突然视物模糊或看不清东西

千万不要等!不要犹豫!不要抱侥幸心理!

如何科学预防夜间脑卒中?

除了调整饮水方式,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从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入手,降低风险。

人的身体,就像一部精密的仪器,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故障。老年人的健康,更需要精心呵护,每一个小习惯的改变,或许都能换来更长久的岁月静好。希望每位老人都能平稳度过每一个夜晚,迎接温暖的晨曦。

参考文献: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3, 夜间饮水与血压变化的研究

《Stroke and Vascular Diseases》, 2022, 老年人血液黏稠度与卒中风险评估

美国国家卒中协会,FAST原则介绍

《国际心血管研究》, 2021, 老年人饮水温度对血管健康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