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资料来源1. 王伟霞. 支原体肺炎的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3): 205-209.2. 陈志刚.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22, 40(4): 300-305.3. 高洁. 支
内容资料来源
1. 王伟霞. 支原体肺炎的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3): 205-209.
2. 陈志刚. 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特征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 2022, 40(4): 300-305.
3. 高洁. 支原体肺炎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0, 36(6): 678-684.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指的是肺实质炎症,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非典型病原体等,比如支原体、衣原体等等,当病原体侵入肺部时,会感染肺泡,即肺部的小气囊,导致炎症和充满液体,影响正常的氧气交换。肺炎常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与感冒症状非常类似。
13岁的河南女孩田心怡从小跟着父母在农村生活,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变动,她初中不得不转学。来到新环境她还有些不适应,动不动就感冒,三五两头就被叫回家。眼看着都瘦了好几斤。父母担心她是不是挨欺负了,拉着她聊了好几次却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每次去医院检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2016年5月16日晚上,她回到家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家里人跟她说话也是爱搭不理的表情,拖沓着脚步回了房间。母亲放心不下,半夜悄悄推门进去查看情况,发现她脸色涨红的厉害,用手一摸额头滚烫,额角的头发全都湿透了,一摸枕头湿了一半。心怡妈妈赶紧拿出体温计,显示温度为38.7摄氏度。
见状,母亲找出家里的退烧贴,接着又把她叫醒吃了一片退烧药。到了第二天早上,她的精力明显恢复了,测量体温温度也下降到了37.2摄氏度。数字下降后,母亲心里这块大石头才算是落地了。早餐心怡还吃了一大碗米粉,瞧着也没什么大问题。为了不耽误功课,母亲林怡照常送她去上学。
晚自习回家,心怡的脸色瞧着惨白的厉害,整个人绵软无力,软趴趴的趴在林怡怀里,说话都像是抽干了全身的力气。到家后,她突然开始剧烈咳嗽,咳得人都跟着反复摇摆晃动。林怡瞧着她这幅模样,又带着人去了附近的药店开药,对方认为这可能是流感,开了一些抗病毒的口服药以及感冒灵,以防万一林怡还找医生开了退烧药。
按照提示服用药物,林怡又给她煮了一碗姜汤,还特意请了三天的假。确保已经没有反复发烧的情况了,脸色也慢慢的恢复了正常。除了偶有咳嗽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了。心怡自己也感觉恢复的差不多了,决定照常返校上课。连续几天一切正常。
但是,到了28号晚上,她又开始突发高热,体温计一量显示温度为39.4摄氏度。林怡吓得不知所措,学着别人用酒精擦拭身子试图退热。约莫五六分钟后,温度下降至38.7摄氏度。过了没多久,温度又升起来了,体温计显示39.8摄氏度。林怡彻底慌乱了阵脚,赶紧叫醒丈夫开车去医院急诊。
由于夜班医生比较少,简单的询问症状后决定先退烧,打了几小时的点滴后温度慢慢的降下来了。精气神好了很多,说话也能对答如流,像是没事人一样,只是偶尔还有两声咳嗽。这才放心的离开医院。然而,在家呆了不到半天,心怡却捂着肚子,疼的蜷缩成一团,额头开始冒冷汗,量体温发现又发烧了!
两口子被折腾的没了章法,急急忙忙带着人去省里的大医院做检查。医生听完症状描述后,安排了检查。X线检查发现:支气管壁稍增厚,存在点状浸润影。抽血检查发现,单核细胞轻微增高,CPR轻微升高。结合临床症状表现,她被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肺部疾病。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病原体,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头痛和全身酸痛等。由于其症状与普通感冒或其他类型的肺炎相似,早期并不容易被甄别。
按照这个结果,医生建议入院接受治疗。入院三天后,反复发烧的情况得到了控制。父母长舒一口气,估计没几天就能出院了。等到第四天时,心怡的情况突然开始恶化。咳个不停,像是要把肺部给咳出来一样。用了两天的药,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
第六天晚上,大家伙都睡着了。半夜心怡发出一连串的咳嗽音,听的父母心都要揪在一起了。赶紧爬起来给她拍背,这时候她哇的一声,吐出一口浓痰,低头一看发现竟然是一抹鲜红色。吓得他们赶紧按了床旁铃。护士进来量体温,发现温度又升高了。只好继续予以药物治疗。
次日主治医生上班后,进来查看情况,发现心怡的状态斗转急下,脸色惨白的难看,叫对方的名字也没什么太强烈的反应。经过和家属商量后,心怡被转入ICU。住了几天后,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病原体检查和药敏检测的结果也出来了,显示他体内的为多重耐药性菌。
医生把家属叫到办公室,目前能用的治疗方法都用了,但情况还是没有改善,接下来只能等到生命的倒计时了。一听到这话。林怡两口子神色大变,紧绷的神经彻底被击垮了。顿时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质问道:“我到底是上辈子做错了什么啊?为什么老天爷要这么对我女儿!”
看着他们悲痛欲绝的样子,医生也于心不忍,耐心宽慰对方情绪。仔细了解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用药习惯等等。但奇怪的是,心怡虽然一直体弱多病,但基本上吃药或者打点滴就能好,按理是不会突然间恶化成这样的。就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林怡补充了一处细节,成为了解密的关键。
医生看着对方提供的东西,瞳孔不自觉的放大,怒斥道:“你们究竟是怎么当的父母啊!怎么能这么对待孩子了,若不是你们的疏忽大意,孩子的病哪里会这么严重啊!”
小孩子经常去小诊所看病可能导致耐药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耐药性是指细菌等微生物对抗生素失去敏感性的现象,即过去能够被抗生素杀死或抑制的细菌,因发生变异改变成一种抗药细菌。
在小诊所中,看病的主要目标是迅速缓解孩子的症状。然而,由于小诊所设备较为简陋,检测手段有限,可能依靠经验或主观判断开药。这种情况下,孩子患上感冒、喉咙痛或其他症状时,医生可能会选择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性措施。
甚至当病因不明确的时候,也可能会选择开抗生素。抗生素在细菌感染中往往有效,但对病毒感染并无效果。然而,许多上呼吸道感染、耳痛等常见儿科病因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导致不少非必要时抗生素的使用。
这种看病即用抗生素的模式造成了两大后果。首先是儿童体内有益细菌被灭杀,细菌生态失衡,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细菌开始适应药物环境,通过突变或基因交换变得更加耐药。当一种细菌产生耐药性后,它可以迅速传播,以至于引发更广泛的耐药性问题。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抗生素在药店通过非处方形式发售的情况,这使得家长或监护者在未经医生指导下自行决定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这种随意而无指导的药物使用行为大大增加耐药性风险。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应加强诊断的标准化流程,使用更多现代化的诊断工具,尽可能明确病因再进行对症下药。儿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变化,不能随时随地都去小诊所看病,确保抗生素只能在必要且有指导的情况下使用。才能更好的维护少年儿童的健康。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