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蝙蝠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冯江教授:打破对蝙蝠的偏见

B站影视 2025-02-09 21:53 4

摘要:编者按蝙蝠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众多复杂因素,公众对蝙蝠重要性、蝙蝠的贡献知之甚少,甚至常常把蝙蝠与邪恶、恐惧或疾病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特别邀请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冯江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访谈专家 | 冯江
文 | Linda Wong & Yanjun Xu

海湿

蝙蝠是地球上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科研价值。由于众多复杂因素,公众对蝙蝠重要性、蝙蝠的贡献知之甚少,甚至常常把蝙蝠与邪恶、恐惧或疾病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

我们特别邀请了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冯江教授,与我们分享关于蝙蝠的知识。

为求详尽地向读者科普“不为人知”的蝙蝠知识,本次访谈内容篇幅较长,分为三篇文章发布,此篇为第三篇。(编者按:Linda & Yanjun)


冯江,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批一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学科领军人才)

本文约7600字,阅读约17分钟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海湿小编:中国在蝙蝠与洞穴生物的研究方面,是否存在跨学科的合作与进展?如何整合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冯江教授中国在蝙蝠与洞穴生物的研究方面已有一定的跨学科合作,例如我们研究团队(东北师范大学的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依托“中国东部农区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与“中国翼手目动物多样性调查”2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对蝙蝠及其栖息洞穴内的土壤动物多样性开展了研究。但是,这种跨学科的研究目前还十分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入。

整合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思想碰撞和合作研究,共同解决蝙蝠及其生态系统保护中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如蝙蝠保护行动网络等,推动蝙蝠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蝙蝠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应该将蝙蝠保护行动网络与国家生态监测网络和病毒监测网络等进行联合与对接,依托现代技术,如遥感、基因组学和大数据分析,推动多学科数据共享和综合研究,在栖息地保护、病毒监测和防控措施上取得进展


栖息在建筑物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蝙蝠与其他洞穴生物(如洞穴鱼类、昆虫等)的相互作用如何?这种相互作用对整个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何影响?

冯江教授蝙蝠通过捕食夜间活跃的昆虫,尤其是农林害虫,直接影响昆虫种群的结构与动态,进而调控洞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蝙蝠的粪便富含有机物,是洞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营养源,为包括微生物、昆虫等在内的多种洞穴生物提供了所需的养分,促进了营养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因此,蝙蝠作为洞穴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其生态作用不仅限于捕食功能,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洞穴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洞穴生物普遍具有特殊的适应性,如失明、进化出超强的听觉等。您是否认为蝙蝠在这种适应性演化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冯江教授蝙蝠作为洞穴生物的一种,其特殊的适应性演化尤为显著。它们不仅视觉较弱,适应洞穴内微光或无光的环境,还进化出了超强的听觉系统——回声定位,使它们能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自如地捕食和导航‌。这种独特的适应性不仅让蝙蝠在洞穴生态系统中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也使其成为研究生物适应性和进化的重要对象。同时,洞穴中的其他生物,如洞穴鱼类、昆虫等,也展现出了对洞穴环境的特殊适应性,如视觉退化、身体形态的改变等。然而,与这些生物相比,蝙蝠的适应性演化更为复杂和高级,其回声定位能力不仅是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更是对生存策略的一种创新。此外,蝙蝠的适应性进化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洞穴环境,更可能是为了适应夜空生态位。因此,关于蝙蝠与洞穴动物的适应性进化是否存在相互影响,或者说蝙蝠在洞穴生物的适应性演化中是否扮演了特殊的角色,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蝙蝠洞穴中的钟乳石景观。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洞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往往十分脆弱,您如何看待这些生物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的生存挑战?

冯江教授洞穴生态系统本身因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而显得极为脆弱。气候变化对洞穴内部温度、湿度等微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蝙蝠及其他依赖洞穴栖息的物种的生存与繁殖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如温度急剧上升或干旱,可能直接威胁到这些生物的栖息环境。此外,人类活动(如洞穴开发、矿产开采、旅游开发等)对栖息地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洞穴生物群落的生存压力,导致栖息地丧失和种群数量下降。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实施综合性的保护措施,强化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减少人类干扰,并加强对气候变化对洞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以确保这些生物在变化的环境中能够持续生存并维持生态功能。

栖息在建筑物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蝙蝠栖息地的保护措施是否足够精确和有针对性?如何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确保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来支持蝙蝠栖息地的保护决策,尤其是在面临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压力时?

冯江教授当前在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中,蝙蝠栖息地的保护措施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在精确性和针对性方面。在面临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压力时,常常缺乏足够的科学数据来支持有效的保护决策。这种情况下,蝙蝠栖息地的评估与保护措施往往依赖于较为粗略的环境监测,未能充分考虑蝙蝠种群动态、栖息地质量及其生态功能等关键因素。为了改进这一现状,需要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加强科学依据的应用,首先要强化蝙蝠栖息地的系统性调查,包括栖息地分布、种群密度、栖息地结构和栖息需求等数据的采集。利用遥感技术、声学监测和生态模型等先进工具,可以更精确地评估蝙蝠栖息地的敏感性和受影响程度。其次,在项目设计阶段,应通过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措施,如设立生态走廊、保护缓冲区、避免破坏繁殖地等,确保在开发过程中最大程度减少对蝙蝠栖息地的干扰。最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与专家审查,确保保护决策具有科学性和透明度。因此,确保有足够的科学依据支持蝙蝠栖息地的保护决策,需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更加细致的科学监测和评估,合理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研究组与国外蝙蝠研究团队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现在国际上的一个趋势,是关注新能源(如风光电)对于生物多样性(尤其是迁徙物种)的影响。在我国,风电项目的建设,是否有针对对蝙蝠(或蝙蝠栖息地)的影响如何评估?在风电建设过程中,是否有充分考虑蝙蝠的栖息需求和生境保护?

冯江教授风电项目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风电项目的建设增多,特别是在迁徙物种栖息地附近,其对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对蝙蝠种群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国,虽然风电项目的建设逐步纳入生态影响评估的框架,但对于蝙蝠及其栖息地的评估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一些风电项目的建设中,尽管已进行环境影响评估(EIA),但蝙蝠栖息地的保护措施和栖息需求的考虑仍然有限,特别是在某些敏感区域和迁徙通道附近。风电场建设往往忽视了蝙蝠的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及生态功能恢复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导致了蝙蝠种群的潜在威胁


研究组成员调查人工隧道中的蝙蝠。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我们向2025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World Conservation Congress, WCC)刚刚提交了一个motion,是关于《Preventing population impacts of wind energy facilities on bats》,希望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平台,来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同增效。希望请教您对于风电与生物多样性的看法。

冯江教授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提议。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风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蝙蝠等洞穴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风电场的旋转叶片可能会误伤鸟类或蝙蝠,尤其是在它们迁徙或觅食时。这种物理伤害不仅可能导致动物个体的死亡,还可能对整个种群的数量和结构产生长远影响。国际上,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日益融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风能设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徙物种的负面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平台也在推动跨学科合作,以减少风能设施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推动风电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缓解。这包括但不限于:合理规划风电场的位置和布局,以减少对蝙蝠等生物栖息地的破坏采用先进的叶片设计和降噪技术,降低风电设施对生物的干扰加强监测和研究,了解风电设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程度和机制,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保护措施‌。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风电企业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更多保护措施,以弥补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

因此,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平台,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同增效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还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蝙蝠栖息地被用于储存白酒。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过去几十年来,许多地方轰轰烈烈在搞洞穴旅游、洞穴开发。我写过一篇《中国最大蝙蝠群濒临灭绝境地,旅游开发6年后 | 它们濒临灭绝!(CBCGDF-SPECIES-EN001)》。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案例?旅游开发如何做好负责任、确保可持续性,尤其是减少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

冯江教授洞穴旅游开发若缺乏科学规划和环境评估,的确会对蝙蝠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您的文章中提到的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可能对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进而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多样性。 我的一位研究生也曾经在生态学经典杂志Oryx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评估了洞穴开发、人为破坏等干扰行为对蝙蝠种群的影响。可以说,有个别开发和破坏行为对蝙蝠种群带来的影响是非常触目惊心的。特别是蝙蝠对外界干扰极为敏感,旅游活动可能导致栖息地破坏、繁殖失败等问题。为了减少负面影响,旅游开发需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设立保护区限制游客进入关键区域,并加强游客的环保教育。同时,采用可持续的旅游管理策略,避免过度开发,确保生态恢复和物种保护。此外,应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公众参与,以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研究组成员开展蝙蝠调查。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圣诞岛伏翼蝙蝠(Pipistrellus murrayi)是一种仅在澳大利亚圣诞岛上发现的小型蝙蝠,体重为3到4.5克。它们以昆虫为食,栖息在树洞和腐烂的植被中,通常以50只为一群。这种蝙蝠在1990年之后,数量急剧下降。从1994年时的100只,减少到2006年的54只,到2009年,种群数量已降至20只左右。2009年8月,最后一只圣诞岛蝙蝠被记录到此后,再也没有发现该物种的踪迹。对于这个案例,您有何评论?

冯江教授这一灭绝案例是一个深刻的警示,突显了物种种群数量一旦严重破坏,恢复的难度极大,尤其是在本身栖息地有限、种群基数小的情况下,恢复其种群的难度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蝙蝠的繁殖周期较长、生命周期较短、以及种群数量本身就处于边缘状态,这使得蝙蝠的种群恢复更加困难。因此,该案例突显了在物种保护中对种群数量的保护至关重要。生态学上有一个物种保护的“最小种群原则”,一旦物种数量下降到某个临界点,它们的基因多样性和繁殖能力会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到其生存和适应能力。对于蝙蝠等易受威胁物种而言,保持稳定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是其生存的基础,而一旦这些基础遭到破坏,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将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保护策略应重点放在避免过度开发和栖息地破坏,及早采取积极的栖息地修复与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其栖息地的干扰,才能有效防止蝙蝠种群遭遇类似圣诞岛伏翼蝙蝠的悲剧。


圣诞岛小蝙蝠 (Pipistrellus murrayi) 是一种曾经栖息在澳大利亚圣诞岛的蝙蝠物种。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最新评估,该物种已被列为灭绝(2016年评定)。圣诞岛小蝙蝠是一种小型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曾在圣诞岛的热带森林中广泛分布。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外来捕食者的引入以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一物种的数量急剧下降,最终未能成功避免灭绝。圣诞岛小蝙蝠的消失标志着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损失,也突显了保护措施不足和生态失衡带来的严峻挑战。©Lindy Lumsden 图片来源:IUCN Redlist

海湿小编:农业、林业大量使用的杀虫剂,被认为是高效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对蝙蝠有何影响?您是否观测到这样的影响?有何建议?

冯江教授农业和林业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对蝙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严重程度取决于杀虫剂的种类、使用方式以及环境的敏感度。蝙蝠中绝大多数物种以昆虫或果实、花蜜为食,果实与植物直接接触杀虫剂和农药,而以植物为食的昆虫则对农药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因此,杀虫剂的使用对蝙蝠产生很多潜在的影响。我们研究组就有一位博士生正在进行农药对蝙蝠生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发现,农药暴露下,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受到损害。由于蝙蝠依赖于回声定位来捕食昆虫,所以回声定位能力受到损害可能影响它们在捕食和导航过程中的准确性,进而可能可能导致行为异常,如迁徙和栖息行为的改变、生存或繁殖成功率降低等。为了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建议推广生态友好型农药,并采取精准施药方法,避免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同时加强蝙蝠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以确保它们能够在更健康的环境中生存。


冯江教授开展蝙蝠行为学相关实验。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流浪猫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可忽视。有数据提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会增长4000万只流浪猫。请问对蝙蝠有何影响?您是否观测到这样的影响?有何建议?

冯江教授流浪猫的捕食习惯广泛,不仅限于老鼠,还包括一些爬行动物以及鸟类等小型动物‌。国际研究已明确指出,流浪猫对鸟类、小型哺乳动物等物种的种群造成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在这些物种栖息地遭受破坏或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蝙蝠的生活习性(如夜间活动、栖息于洞穴等)使得它们与流浪猫的直接接触机会相对较少,目前也缺乏直接针对流浪猫对蝙蝠影响的观测数据,但考虑到流浪猫的捕食能力和蝙蝠作为小型飞行动物的特点,流浪猫的增长很可能对蝙蝠种群,尤其是对城市内栖息的蝙蝠种群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加强对流浪猫的管理,通过建立流浪猫收容所、推广绝育手术等措施,控制流浪猫数量的增长,减少它们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例如,南京大学李忠秋教授就提出了倡导对流浪猫“不遗弃、去绝育、多领养”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人类应当负责任地对待宠物,避免随意投喂流浪猫或让其在自然环境中肆意繁殖。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流浪猫和蝙蝠等小型动物的监测和研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冯江教授录制并分析蝙蝠回声定位声波。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蝙蝠的保护与“小微湿地”有何关系?在各地的湿地保护政策制定、湿地环境监测中,是否需要考虑到蝙蝠?您有何建议?

冯江教授蝙蝠与“小微湿地”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尤其是对于蝙蝠的栖息、繁殖及食物来源等方面。湿地,尤其是小微湿地,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提供了蝙蝠栖息所需的丰富资源,包括水源、昆虫和其他小型生物,这些都是蝙蝠的食物来源。此外,湿地环境的湿润气候和多样化的植被为蝙蝠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成为它们栖息和繁殖的理想环境。在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时,应将蝙蝠等野生动物纳入考虑范围,确保政策能够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在湿地环境监测中,也应加强对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监测,了解它们的生存状况和受威胁因素,为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建议在制定湿地保护政策时,明确将蝙蝠等野生动物作为保护对象,定期监测蝙蝠种群和栖息地状况,并深入了解蝙蝠如何利用小微湿地作为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以及小微湿地对蝙蝠种群动态的影响,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湿地环境监测中增加对蝙蝠等野生动物的监测内容,定期评估它们的生存状况和受威胁程度,及时调整和优化保护措施。此外,应鼓励公众和地方政府参与湿地与蝙蝠保护,并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升公众对蝙蝠等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研究组博士用竖琴网开展蝙蝠调查。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海湿小编: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过去10年来,一直都在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主流化”。在主流化方面,媒体任重道远。从蝙蝠物种科研/保护的角度,请问您对媒体有何建议?

冯江教授媒体在推动蝙蝠物种科研与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过程中,媒体的责任和潜力不容忽视。从蝙蝠保护的角度来看,我的建议是,媒体应加大对蝙蝠生态价值的宣传力度,帮助公众正确理解蝙蝠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的贡献。通过故事化报道、科普文章和纪录片等多元化形式,媒体可以减少公众对蝙蝠的误解与恐惧,增加对其保护的社会共识。同时,我们也希望媒体可以积极报道国内外蝙蝠保护的成功案例和行动,如蝙蝠保护区的建立、蝙蝠教育项目的开展等,激励更多人参与到蝙蝠保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希望媒体能够针对一些地区存在的对蝙蝠的不当处理(如捕捉、杀害等),倡导科学对待蝙蝠,呼吁公众不要侵扰蝙蝠的栖息地,减少对蝙蝠的误解和偏见‌。此外,我们还建议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关注蝙蝠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时曝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蝙蝠保护工作。‌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也十分愿意与媒体合作,希望能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动的科普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公众分享。我们团队也经常通过公开讲座、互动活动和社交平台等途径,直接向公众传递科学发现与事实,以打破对蝙蝠的偏见,提升公众对蝙蝠保护的积极性。这种科研与科普的有机结合,将为蝙蝠保护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支持,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


研究组成员开展蝙蝠调查。供图:冯江教授研究团队

冯江教授及其团队简介


A Myotis bat. (Photo by Christian Voigt)

冯江,生态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首批一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聘高级专家(学科领军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态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三大攻坚组组长),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获得者,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生态环境领域最美科技工作者,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吉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春观测实验站站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兼职),吉林省政协委员。

主要从事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行为、生态、进化和保护方面开展了系统和创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美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60余项。在PNAS、Molecular Ecology、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近200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蝙蝠研究团队由冯江教授带领,自1995起一直从事蝙蝠的行为与分子生态学研究,在蝙蝠生态、进化和保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受访专家 | 冯江教授

访谈人 | Linda Wong

整理 | Yanjun

排版 | 绿叶

BCAN-001 盘点:多少种蝙蝠会迁徙?

● BCAN-002 三种蝙蝠被要求列入加拿大濒危物种名录,罪魁祸首:风力发电机

● BCAN-003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05 疫情之下,蝙蝠的价值和保护更需要大家的了解 | 谈谈《养护欧洲蝙蝠协定》及其他

●BCAN-006 圣诞岛蝙蝠发出最后的绝响,8年后才被宣布灭绝

●BCAN-007 绿会BCON关于《北京市石花洞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年-2030年)(草案)》的五建议

●BCAN-008 蝙蝠迁徙揭秘:革命性追踪技术展示蝙蝠惊人旅程

●BCAN-009 周晋峰考察地下溶洞蝙蝠栖息地 | 广西百色生物多样性调研

● BCAN-010 广西玉林容州古城景区的百来只蝙蝠:后来交给哪位“专业人员”处理的呢?怎样处理的?

● BCAN-011“蝙蝠保护行动网络”倡议于2023年6月20日发起成立

● BCAN-012 蝙蝠飞到家里来筑巢咋办?加拿大亚伯达蝙蝠项目鼓励负责任的蝙蝠友好管理

● BCAN-013 铁灰蝙蝠、东方红蝙蝠和银发蝙蝠在加拿大濒临灭绝!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4 蝙蝠在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中列入情况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

● BCAN-015 GBIF: 对英国蝙蝠的基因组筛查显示具有人畜共染潜力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

● BCAN-01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系列

● BCAN-017 2023年版“三有”名录收录8种蝙蝠 | 蝙蝠保护行动网络讯

● BCAN-018 美国休斯顿市大量蝙蝠死亡,澳大利亚狐蝠满天飞

● BCAN-019 北美风能项目中鸟类和蝙蝠的死亡率估计值研究文献:2012年预计导致83,000只猛禽死亡

● BCAN-020 一种神秘真菌侵袭蝙蝠,它们正在悄悄死去!人类对蝙蝠的生态贡献还知之甚少

● BCAN-021 志愿者发现:冬眠蝙蝠警觉度与洞穴温度相关 | 绿会连云港保护地

● BCAN-022 “生态灭杀”蝙蝠?它们每年可为玉米作物贡献逾10亿美元的生态服务

● BCAN-023 野保资讯丨雪豹调级,圣诞岛伏翼蝙蝠灭绝——IUCN物种红色名录更新

● BCAN-024 北美52%的蝙蝠物种在未来15年内面临严重的种群下降风险!

● BCAN-025 守护黑夜精灵:美国政府与国际蝙蝠保护组织签署谅解备忘录

● BCAN-026 巴西是世界上蝙蝠物种最多的国家,超过180种

● BCAN-027 猫与蝙蝠:如何防止蝙蝠受到猫的攻击和伤害?

● BCAN-028 请勿“以貌取蝠”:蝙蝠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BCAN-029 蝙蝠和鸟类帮助在秘鲁种可可的农民提高产量

● BCAN-030 吸血蝙蝠北迁,拉丁美洲狂犬病27年后将威胁美国?

● BCAN-031 梅斯卡尔酒热潮引发环境问题,威胁蝙蝠生存

● BCAN-032 上千只鸟类和蝙蝠死亡,法国风电场被勒令关闭:清洁能源与生物多样性的较量

● BCAN-033 破除蝙蝠的4个传言

● BCAN-034 陆上风能设施建设后鸟类和蝙蝠死亡率监测良好实践手册和决策支持工具

● BCAN-035 冲突背后的生态警示:受到破坏的城市环境对蝙蝠构成威胁

● BCAN-036 荐读 | 科学期刊:罗德里戈·莱戈雷塔,墨西哥的“蝙蝠之父”

● BCAN-037 解决全球风能-蝙蝠冲突:现状与未来展望 | 第七届风能和野生动植物影响大会

● BCAN-038

● BCAN-039

蝙蝠:稻米守护者,西班牙农田的“秘密生物武器”

● BCAN-041 比利牛斯山脉的饕餮:蝙蝠怎样在山口聚捕迁徙昆虫?

● BCAN-042 蝙蝠群体中爆发“大流行病”,“白鼻综合症”威胁德州农业安全

● BCAN-043 海湿公开课 | 全球蝙蝠基因测序:Emma Teeling教授谈Bat1K计划

● BCAN-044 杭州大伯家蝙蝠惊魂!消防操作是否涉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从“驱蝠”事件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BCAN-045 拯救濒危的弗吉尼亚大耳蝙蝠:北卡罗来纳州野生动物保护的胜利

● BCAN-046 飞得那么高,蝙蝠在夜空中都做些什么?

● BCAN-047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迎来新掌门!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专家上任

● BCAN-048 神奇的蝙蝠免疫机制!“夜总会”行为或成预防大流行的关键

● BCAN-049 联合国招聘《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执行秘书长(P4)

● BCAN-050 蝙蝠不是怪物!为什么这些飞行的哺乳动物需要保护?

● BCAN-051 欧洲蝙蝠种群保护协定(EUROBATS):国际合作保护迁徙物种的重要举措

● BCAN-052 用鸟类和蝙蝠拯救西班牙森林!“德赫萨”生态恢复行动

● BCAN-053 海湿主编参加CMS能源工作组蝙蝠组会议

● BCAN-054 玉树管鼻蝠现身三江源,反思“新物种”记录——呼吁制定中国蝙蝠保护国家行动计划

● BCAN-055 风力发电场如何影响蝙蝠获取水源?一场关于栖息地的“距离战

● BCAN-056 解码蝙蝠生态学:如何用多尺度分析推动蝙蝠保护?

● BCAN-057 “蝠”到了!冯江教授谈蝙蝠及其生态意义 | 海洋与湿地·人物专访

● BCAN-058 猫和蝙蝠,不共戴天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