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弃山村姑娘没文化想退婚,不料她拿出一本日记竟是写给我爷爷的

B站影视 2025-02-09 16:25 3

摘要:“在当今这个看重学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没文化就等于没出息。但生活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些人虽然没有高学历,却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在当今这个看重学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没文化就等于没出息。但生活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有些人虽然没有高学历,却藏着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叫李建国,今年35岁,在县城一家私企做销售经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父母的安排下,认识了住在山里的王小梅。说起这段姻缘,还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我刚升职成为销售经理,父母就开始张罗着要给我相亲。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年纪还单着,简直就是个”老光棍”。那阵子,但凡有人介绍对象,他们都会拉着我去见见。

直到有一天,住在隔壁的张婶子神神秘秘地跑来我家,说给我介绍个姑娘。说这姑娘叫王小梅,是清水镇后山村的,今年28岁,从小跟着爷爷长大。

我妈一听说是山里的姑娘,立马皱起眉头:“山里的?那文化程度肯定不高吧?”

张婶子连忙解释:“这姑娘虽然只读到初中,但人特别懂事。她家祖上可是有名的中医,在我们这一带都很有名望。现在她爷爷不在了,整个药园子都是她在打理。”

我爸听了倒是来了兴趣:“王家?是不是王德仁老先生的孙女?”

“就是他家的!”张婶子一拍大腿,“老李,你也知道王德仁?”

我爸点点头:“那是我爸的老朋友了。当年我爸还在世的时候,没少提起这位王老先生。”

我对这些陈年往事一点兴趣都没有,只关心这个未来可能的对象。“就读到初中?”我皱着眉头问,“现在这年头,初中文化也太低了。”

我妈也在一旁帮腔:“可不是嘛,现在哪个不是大学毕业?咱建国可是重点大学出来的。”

但我爸却说:“你们别光看文凭。王家的医术可是祖传的,那都是真本事。再说了,人家姑娘现在管着一大片药园子,种的都是名贵中药材,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

就这样,在父母的一番劝说下,我勉强答应去见见这个山村姑娘。约好周末去王家,路上我就开始后悔。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哪个不是先加个微信聊聊?直接上门,搞得跟五六十年代似的。

王家在后山村的半山腰上,路还挺难走。等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满头大汗。王小梅站在院子里迎接我们,穿着件普通的碎花裙,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脸上也没什么妆容。

要说这姑娘长相倒是不错,皮肤白净,眼睛也大,就是太过朴素了。现在县城里的姑娘,哪个不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看她这样子,一看就是没见过世面。

更让我受不了的是,她说话时总是低着头,声音细声细气的,一点也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活泼开朗。我心想,这要是结婚了,带出去见客户都会觉得丢人。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王家的院子里种满了各种中草药,整整齐齐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理过的。王小梅领着我们参观时,倒是能说出每种药材的名字和功效,看来在这方面还是有些见识的。

我爸看着那些药材,连连点头:“不错,不错。这些可都是名贵的药材,现在市面上都很少见了。”

王小梅这时才抬起头,眼睛里闪着光:“这些都是爷爷留下的。他说这些药材都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定要好好保护。”

听她提起爷爷,我爸突然问:“你爷爷临走前,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王小梅愣了一下,然后点点头:“留了一本日记和几本医书。”

我爸的眼睛一亮:“那日记还在吗?”

“在的。”王小梅说着就要去屋里拿。

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更加烦躁。就算她家有些祖传的本事,但这年头谁还信中医?再说了,就她这个文化程度,能懂多少? 这时,王小梅从屋里拿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发黄的日记本。我爸接过日记本,手都有些发抖。

“这字迹……”我爸翻开日记本的第一页,突然眼睛就红了。

我凑过去一看,只见日记本第一页写着:“师弟李德山,这本日记就送给你了。望你好好研习医术,济世救人。”下面署名是王德仁。

我一下子愣住了。李德山是我爷爷的名字。

“这是王老先生送给你爷爷的日记?”我妈也惊讶地问。

我爸擦了擦眼睛:“我小时候经常听我爸提起,说他年轻时跟着王老先生学医,一学就是十年。后来我爸去城里当了赤脚医生,就很少回来了。没想到这本日记还在。”

王小梅这时轻声说:“爷爷临走前说过,这本日记里记载的不仅是医术,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让我一定要等到遇见李家的后人,才能把日记交出去。”

我心里更加不舒服。这年头还搞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也太老土了。

但我爸却如获至宝般仔细阅读起来。突然,他指着其中一页说:“小梅,这些方子你都会吗?”

王小梅点点头:“都会的。爷爷从小就教我认药材、辨药性,这些方子我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忍不住冷笑一声:“背得滚瓜烂熟有什么用?现在谁还信中医?再说了,你就读了个初中,懂得这些吗?”

话一出口,我就感觉气氛有些尴尬。我妈在桌子底下踢了我一脚,王小梅的脸色也白了几分。

但她并没有生气,而是转身去里屋又拿出一本笔记本。这本笔记本看起来新多了,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字。

“这是我这些年研究医书和验方的笔记。”王小梅翻开笔记本,“每个方子我都试验过,还记录了药材的生长环境和采摘时间。这些都是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

我接过笔记本,不经意间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笔记写得非常工整,不仅有详细的配方,还有每味药材的特性分析,甚至连病人的反馈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最让我惊讶的是,里面还夹杂着一些古诗词和随笔,文笔竟然相当不错。

“这些……”我指着那些随笔,“都是你写的?”

王小梅点点头:“山里比较清净,晚上没什么事,就喜欢看看书、写写字。这些年,除了研究医术,我还自学了不少东西。”

我突然觉得有些惭愧。原本以为她没什么文化,却没想到她默默地学了这么多东西。而且从笔记的内容来看,她对中医的理解恐怕比许多大学生都要深刻。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小梅,不好了,村头老张家的孙子发高烧,一直不退,现在人都烧得说胡话了!” 王小梅立刻站起来,快步走进里屋,不一会儿就拿出一个药箱。“我去看看。”她说着就要往外走。

我鬼使神差地说:“我和你一起去。”

一路上,王小梅走得飞快,完全不像个女孩子。到了老张家,只见院子里围了不少人,都在议论纷纷。

“现在镇上的医生都下班了,得送县医院去。”

“这天都黑了,山路不好走,要出事怎么办?”

王小梅径直走进屋里,我也跟了进去。只见床上躺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面色通红,一直在说胡话。老张家的儿子看见王小梅,如同看到了救星:“小梅来了就好,小梅来了就好。”

王小梅蹲在床边,先是把了脉,又仔细查看了孩子的舌苔和瞳孔。然后打开药箱,取出几味药材,快速地在小碗里研磨成粉。

“去烧一碗水来。”她吩咐道。

等水烧开,她把药粉倒进去,轻轻搅拌。“先把这碗药喝下去,半个小时内烧就能退。”

我正想说这也太草率了,就听见老张家的儿子说:“放心,小梅的药从来没出过错。上次我媳妇难产,也是她半夜里赶来,用几副药就保住了母子平安。”

果然,不到半个小时,小男孩的烧就退了,人也清醒过来。村民们纷纷夸赞,王小梅却只是淡淡地说:“没什么大碍,休息一晚就好了。我再开个方子,明天按时吃药就行。”

回去的路上,我忍不住问她:“你怎么能确定用这个方子就管用?”

王小梅说:“这是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子,是爷爷传下来的。他说过,行医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光靠一个症状是不够的。刚才那孩子虽然发烧,但舌苔是薄白的,脉象也是浮数,说明是风热感冒,不是别的病症。”

听她说得头头是道,我不禁对她刮目相看。原来,她不仅会背方子,还真正懂得了中医的精髓。

回到王家,天已经完全黑了。我爸还在认真地看那本日记,看得入了神。临走时,他把日记还给王小梅,说:“改天我还想来看看。”

在回去的路上,我爸突然说:“建国,你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念叨着要来王家吗?”

“为什么?”

“因为你爷爷临终前说过一句话。他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把王家的医术学全。他让我一定要找到王家的传人,要是能成为一家人就更好了。”

我沉默了。想起刚才王小梅沉着冷静地救治病人的样子,还有她那本写满心得的笔记,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学问,不在于你有多少文凭,而在于你学到了多少真本事。 从那天起,我开始经常往王家跑。每次去,都能发现王小梅身上的新特质。她不仅懂医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诣。有时候,她会一边配药,一边给我讲些古代医书上的故事。

有一次,我看见她在月光下读书。她说:“这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爷爷说学医的人要像李时珍一样,要以济世救人为己任。”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种恬淡的生活。每天傍晚,看着她在药园子里忙碌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特别温柔。

直到有一天,县城开发商看中了后山村的地皮,说要在这里建疗养院。开发商找到王小梅,要收购她的药园子,开价很高。

“这片药园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不能卖。”王小梅斩钉截铁地说。

开发商笑着说:“一个农村姑娘,守着这么一片地有什么用?现在谁还相信中医?”

这话刺痛了我。曾几何时,我不也是这样想的吗?

就在这时,县医院的救护车开进了村子。原来是县长的父亲突发急症,送县医院都没见好转,听说王家有祖传医术,特意来求医。

王小梅仔细诊断后,开了几副药。三天后,县长父亲的病情明显好转。这件事在县里传开后,每天来找王小梅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开发商的计划也因此搁浅。县里反而拨款支持王小梅建立了一个中医诊所,还请她到县医院坐诊。

看着诊所里挂满的锦旗,我终于明白了爷爷的用意。他和王老先生之间,不仅仅是师徒关系,更是一种医道传承。而王小梅,正是这种传承的完美继承者。

去年冬天,我和王小梅结婚了。婚礼就办在她的药园子里,满园的药材见证了我们的誓言。

现在,我也跟着她学习中医知识。每天下班后,就坐在诊所里,听她讲解医书和方子。虽然我可能永远也比不上她的造诣,但能参与到这种传承中来,已经让我感到无比骄傲。

那本日记,我们一直珍藏着。里面不仅记载着两位老人的医学心得,更记载着他们对医道的坚守。

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文化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凭,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传承。王小梅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她继承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坚守,这比什么文凭都珍贵。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