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儿子高考失利,没有考上985大学,分数只能上211大学。
2023年,儿子高考失利,没有考上985大学,分数只能上211大学。
我和老公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在报志愿那天,我们没有提交儿子的志愿表,为的就是让儿子再复习一年,考上985重点大学。
就是在复读的这一年,儿子得了中度抑郁,整天要死要活……
01
儿子抑郁后躺平,我也快抑郁了
2023年12月份,复读机构第一次模拟考放榜后,那是儿子第一次伤害自己。
早上五点半,我去他房间喊他起床背单词,推开门就闻到一股冲鼻子的腥味。
我喊了好几声他名字,但他始终不应我,直觉告诉我不对劲。
我连忙跑过去查看他情况,掀开被子后,我吓得腿软歪倒在地上。
床单染红了一大片,手边放着的错题本也被染了个透。
我哆哆嗦嗦打了120,儿子在急救室抢救了2个小时才被救过来。
住院的这段时间,我带着他去心理科检查,医生递过来写有“中度抑郁伴随焦虑状态”字样的诊断书,并建议我们给孩子办休学休养。
我天都快塌了。
这还在复读呢,怎么可以休学呢?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老公愁得不行,脑袋哐哐顶墙,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复读学费一年5万呢,这钱不能白白浪费了,这个星期就出院回去上学。”
回到复读班后,儿子依旧不在状态。
模拟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低,直到三模考试成绩出来后,儿子彻底崩溃。
往年山东本科线都在430、440,他倒好,三模才考了390来分!
老公看了成绩单后气得直骂:
“别人家的小孩跟你一样上下学,整天乐呵呵的,也没听说谁得了抑郁症!你就是矫情、闲出来的!”
“你以后别管我了,反正我活着就是浪费钱!”
儿子突然大喊,把他爸推到一边,开门就跑了出去。
等我们追上他时,他已经坐在了海边围栏上,脚下就是翻涌的海浪。
我被他吓得浑身瘫软,但还是用尽了全力抱紧他不让他掉下去,我哭得撕心裂肺:
“到底是为什么啊?你有什么事跟爸爸妈妈说啊!求求你先下来,你想干啥我都答应你,你先下来……”
他掏出皱巴巴的成绩单,哭着嘶吼:
“我不去复读班了,你要是再逼我复读,我马上就跳海,说到做到!”
听到这话,我绝望地瘫坐在湿冷的水泥地上:
“不复读了,我以后不管你了,什么都不逼你了……”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止不住地哭,万念俱灰,甚至在想:
他要是跳下去也算是他的命了,他走了我也能解脱了。
从那以后,我真的没再管过他,生怕他情绪激动跟我们对着干。
2024年高考,儿子985、211都没考上,而是去了一所大专。
国庆放假回家,儿子又闹着休学:“上这个学还不够丢人的,我不上了!”
“你自己没本事怨谁啊!当初多考两分也不至于上这丢人的破学校!”
老公的暴脾气又被点着了,指着儿子的鼻子骂。
“去年考上211嫌丢人,现在本科都考不上,满意了?
你们是不是觉得我活着就为了给你们挣面子!我倒要看看,我离开你们,你们会不会后悔!”
话音刚落,他举起花瓶“砰”地一声摔碎,手紧紧握着玻璃渣,死活不撒手。
“休学,我给你办休学!”我跪在地上,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他这熊样都是你惯的!说不复读就不复读,说休学就休学,这都19岁了还没个正形!”
老公刚骂完儿子,接着又扭过头来指责我。
我这半辈子都是围着他爷俩忙活,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儿子最好的。
家里里里外外全都靠我一边上班一边打理,老公从没操过心。
我上辈子是欠他们家的吗,这辈子要我来还,我凭什么要受这个气啊!
02
孩子躺平不是懒,而是能量低
儿子抑郁,成天寻死觅活,老公不但不理解我的不容易,还对我满肚子怨言。
感觉我怎么做都里外不是人,再这么下去,就怕儿子抑郁还没好,我也抑郁了。
闺蜜看我状态不对,把我拉到了心理咨询中心。
我把我家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都告诉给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在沙盘前摆出三只玩偶时,我还在喋喋不休:
“他三岁的时候《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大部分都会背,奥数也拿过全省三等奖,怎么现在这么懒,还躺平了......”
直到咨询师把代表父母的玩偶重重压在孩子头顶,沙盘边缘哗啦啦塌下一片。
咨询师告诉我:
“高压锅再结实也有安全阀,孩子躺平不是懒,而是心理能量太低了。”
心理能量是什么?有什么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人类最低级的能量来源是:吃好睡好、保持健康。
第二层能量来源是:家庭和谐,父母恩爱,孩子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
第三层,代表孩子要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才能获得更高级的能量。
第四层:孩子如果被尊重、被理解、被看见,不论自己是好是坏,他都能很好地接纳自己、爱自己,也能跟别人相处得很好。
这四级是最基本的能量,只有满足了这四级能量,孩子才愿意学习,才会对自己的未来有追求,才会想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孩子这四级的能量很低,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学习也提不起劲,对未来好像也没盼头。
最可怕的是,孩子还很有可能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不值钱的东西。
想想过去十六七年,我们只在乎儿子是否吃饱穿暖,成绩好不好,其他的一律不关心。
小学起,儿子就上奥数班,卷子摞起来比他个头还高;
初中月考跌出年级前十就禁足一个月;
高中为节省时间,连袜子都帮他穿。
去年发现他偷画漫画,他爸当着他同学的面把稿子撕得粉碎:“画这些垃圾能上重点大学吗?!”
他把自己锁在房间绝食三天后,他爸连打带骂把他拽进了学校,查他电脑时,发现回收站里有儿子没有写完的遗书:“下辈子不做你们儿子”。
记得有一次,我从他枕头下翻出抗抑郁药,我对着他大吼:“装病逃避学习,你怎么这么窝囊!”
咨询师推过来一张脑神经图谱,说:
“持续应激状态下,前额叶皮层功能会被抑制,他现在不是叛逆,是大脑启动了保护性休眠。
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
但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这口气,你给我的,我就还给你。
03
抑郁好转的关键是,提升4个基本能量
儿子躺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要”的能量太低,只要满足了这最基本的4级能量,儿子就会越来越好。
一
能量一: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情绪才能平复下来
咨询师对我们进行了以下调整:
①“镜像对话”训练,让孩子不再抵触沟通
当我第无数次脱口而出“你应该”时,咨询师按下录音笔暂停键。
提醒我们:“听,这句话激活了孩子的防御脑区,你越说,孩子越不愿意沟通。”
我们开始笨拙地练习新的语言体系:
把“考不上大学人生就完了”换成“我注意到你最近画的画特别有灵气”。
把“整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换成“这个游戏关卡设计得确实很考验人”。
当他说“想死”时,回应“谢谢你告诉我”(替代“别胡说”)。
当他摔东西时,说“妈妈知道你很痛苦”(替代“发什么疯”)。
当他抗拒沟通时,写纸条塞门缝:“冰箱有你爱的杨枝甘露”。
② 给孩子建一个“安全岛”
咨询师让我们在儿子房间设置:
柔软的玩偶(情绪激动时,通过摔打小熊发泄情绪,减少伤害自己的次数);
可撕扯日记本(内页印着“不论你怎样,你一直都是爸妈的宝贝”);
24小时可视门铃(确保安全但不过度监视)。
③每月进行“家庭检修”
情绪温度计:用颜色标记每人心理状态;
错题复盘会:分析哪句话触发孩子应激反应;
成长储蓄罐:存下孩子每个微小进步(包括“今天没失眠”)。
图片源于网络
二
能量二:爱和归属感,让孩子感受到爱真实存在
咨询师说:“没有父母不爱孩子,但只有心中有爱是不够的,一定要表达出来。
陪伴他、鼓励他、给孩子制造惊喜,他才会感觉到爱真实存在。”
①沟通时,咨询师教我这样跟孩子沟通:
前30秒只呼吸(孩子惹怒了自己,先平息怒火,不要把负面情绪再传递给孩子,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间3分钟倾听(用“嗯”“后来呢”回应);
最后90秒拥抱孩子。
②和抑郁症的孩子相处,做到这几点:
每天清晨,儿子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都会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下班回家后,听孩子讲讲白天发生的趣事;晚上睡觉前,跟儿子互道晚安......
只有真正感受到爱的流动,孩子的内心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浑身散发着满满的能量。
③当他第N次通宵打王者荣耀时,我们启动“反向激励计划”:
每局胜利可兑换1小时自由时间,但这个时间不能用来打游戏,只能用于睡觉/发呆。
如果5天不玩游戏就可以解锁一张“心愿卡”。
儿子兴致很高,迫不及待地迎接挑战,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拿心愿卡换了一套《三体》全集。
实在无聊了,才会打一局游戏。
老公也开始试着拉进距离,和他一起玩,“不经意地”跟儿子科普起三国英雄的历史原型。
三
能量三:支持和尊重,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有一天晚上,儿子忽然光脚冲进我们卧室。
浑身发抖地摊开复读时候的模拟考卷,数学大题全空着,作文页用红笔写满了“救命”。
我们按咨询师教的“危机四步法”:
降温:“空调开到25度,给他裹毛毯”
着陆:“摸摸这个冰镇可乐罐”
拆分:“我们先把卷子折成纸飞机好吗”
转译:“这些红字像不像你画的抽象画?”
当他哽咽着说出“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办”,我们掏出准备好的方案:
高职动漫设计专业调研报告;自考本科报名流程手册;插画师接单平台注册指南……
他想要做什么,我们就在他身后默默托举着他。
四
能量四: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要过,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一个家里,能量是会传染的。
什么样的家长,就赋予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能量。
如果父母经常低落、懒惰、情绪化,那么孩子也不可能拥有积极、喜悦、自律的高能量状态。
所以,父母平常一定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能量,不要因为一些琐碎小事消耗自己。
平常多去做一些自己热爱的事情,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保持心情舒畅。
“我想学动漫设计,将来做动画。”那天儿子跟我说起他的打算。
我咽下喉咙里的“太可惜了”,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作品集》摊在茶几上,让他找灵感,还给找来迪士尼动漫形象让他临摹练习。
现在,儿子每天边学原画设计边备考自考本科。
我相信,他的未来一定很美好,当然,不美好也没关系,只要他身体健康,能养活自己那就足够了。
最后,我想说:
能量决定着一个孩子的情绪和状态,也影响着他一生的命运走向。
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无条件的爱、接纳、鼓励、赞扬滋养着孩子,这才能让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