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格鲁夫:绩效评估,再难也要做

B站影视 2025-01-10 07:18 3

摘要:经理人给下属的工作反馈便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结果将会对下属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会持续一阵子——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因此绩效评估便成为经理人最具高管理杠杆率的活动。然而,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项评估通常有两个目的:第一,检视下属的技能水准,看看下属缺乏

经理人给下属的工作反馈便是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结果将会对下属产生一定的影响且会持续一阵子——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因此绩效评估便成为经理人最具高管理杠杆率的活动。然而,绩效评估最基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项评估通常有两个目的:第一,检视下属的技能水准,看看下属缺乏哪些技能并设法增强;第二,加强激励力度,好让已具备适当技能的人创造出更高的绩效。

绩效评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最重要的组织领导形式。唯有在这个时候,经理人被迫同时扮演法官和陪审团的角色:雇用我们的公司要我们评判下属的表现,并且面对面地让下属知道结果。

经理人的责任感此时无疑非常重要。要有什么样的准备才能把这件事处理好?我唯一能想到的,便是设身处地地站在下属的角度来看此事。

千万别以为只有大型企业或组织才需要做绩效评估。任何机构都应该将绩效评估列为管理实务的一环,不管是一个只有两个助理的乡村保险公司办事处,还是教育机构、政府机构以及非营利性组织,只要你在乎运营绩效,绩效评估便势在必行。

绩效评估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评估下属的绩效,以及将评估的结果告诉下属。两件事做来都不容易,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深入探讨。

评估下属的绩效

要以绝对客观的方法评估一个专业人员的绩效实在非常困难,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来衡量一个专业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估涵盖的时间范围通常无法完全反映这个职位所从事的活动。

但在评估一个人的绩效时,我们必须考虑他从事的所有活动。如此一来我们便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因为唯有以产出来评估才能排除主观因素。所有管理专业人员的人都像是在走钢丝:他们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但同时又必须无畏于运用其自身的判断力,虽然在定义上其实这已经是主观行为。

要想让评估过程稍微简单一点,主管应该事先搞清楚他对下属的期望,然后再以此来判断下属的绩效是否合乎期望。评估最大的问题在于经理人并没有列明对下属的期望,就像我们早先提过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到底要什么,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

1、“产出评估”与“流程评估”

运用“黑箱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产出评估”与“流程评估”来评估绩效。

“流程产出”指的是黑箱的产出,包含完成了多少设计、实现了多少销售额,或者提高了多少产量等。这些都是我们能以图表表示,且也应以图表表示的产出。

“流程评估”则包括黑箱中所有的活动。有些活动的产出可能在年度之内完成,但有些活动则可能是为未来铺路。我们是否为了达成目前的生产目标而压榨员工,造成他们日后的抱怨?我们是否适当地定位及发展了员工,以让公司可以应对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处理好能让部门顺利运转的琐事?

没有任何一个法则能决定产出评估或流程评估之间孰重孰轻。随着情况的不同,这两者之间的比重可能是50∶50、90∶10或是10∶90。而这个月的比重可能又和下个月不同,但至少我们应该了解我们是在哪两个变量之间权衡。

2、长期及短期的绩效

另一个我们必须考虑权衡的则是长期及短期的绩效。一名工程师可能必须拼命赶一个产品设计的方案来帮公司赚钱,但他可能同时也要想办法改进设计的方法,好让以后的设计师在接到此类项目时能更有效率。显然,在评估这名工程师的绩效时,你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件事。至于何者比较重要,我们可以运用财务管理上的“现值”观念:这项长期的活动到底最后能帮我们赚多少钱?

3、时间的因素

我们还得考虑时间因素。下属在评估期间的产出可能和此期间从事的活动有紧密关系,但也可能只有一点儿关系或完全无关。因此,主管在评估时必须把产出和活动时间之间的关系弄清楚。

我自己曾经有过教训,所以在此我要详细解释一下。在向我报告的诸多经理中,有一位经理的部门表现十分杰出,所有用来评估产出的项目都非常令人满意:销售额激增、净利润提高、生产的产品运作合乎客户要求——你几乎必须给这个经理最高的评价。但我仍有些疑虑:他的部门人员流动率高出以往许多,而且我不时能听到他的下属抱怨。虽然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但当那些表格上的数字闪闪发光的时候,我实在很难再在那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上打转。因此,这位经理当年拿到了极佳的评价。

但第二年他的部门业绩就急转直下。销售增长停滞、净利润率降低、产品研发进度落后,而且部门内更加动荡不安。在评估他这一年的绩效时,我努力想弄清楚他的部门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个经理的绩效真的这么糟吗?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尚未察觉?最后我得出结论:事实上这个经理的绩效要比前一年好,即使所有的产出衡量结果看来都糟得不得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主要的问题是出在他前一年的绩效并不是那么好。因为他的部门产出指标反映的并不是当年的工作业绩,这之间的时间差异差不多正好是一年。虽然很难堪,但我还是要硬着头皮承认我前一年给他的评价完全不对。如果当初我相信流程评估反映的事实,我应该会给他较低的评价,而不会被那些产出数字愚弄。

时间造成的影响也有可能是另一种状况。在我刚加入英特尔时,上司要我评估一个下属的绩效,这个下属刚负责成立了一个新厂。这个厂什么东西都还没开始生产,但绩效评估也没办法等到有了产出之后才做,而我之前又完全没有评估这种没有产出指标的经验。最后,虽然这个厂的产出如何仍是个未知数,我还是给了这个人不错的评价。身为经理人,诸如此类没有资料但必须做出判断的情况其实很常见。

4、个人、部门两者兼顾

在评估一个经理人时,你应该只评估他个人的绩效,还是将他所管理的下属的绩效也包含在内?答案是两者兼顾。

因为你最终追求的是整个部门或团体的产出,而经理的责任则在于设法增加附加价值。你必须弄明白他到底附加了哪些价值:他对所管理的下属做了哪些事?是不是任用了称职的新人?他把新人或其他下属训练得如何?有没有做其他有助于提高未来产出的事?在评估一个专业经理人的绩效时,通常这个过程最为困难。

5、避免落入潜力陷阱

除此之外,你还必须避免落入潜力陷阱。你必须不断提醒自己,要评估的是绩效而非下属的潜力。我指的潜力是那些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的事情。曾经有一回我被要求审核一个事业部总经理的绩效,他的上司给了他极佳的评价,但他的业务却亏损连连,好几个月的收入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负责的工程进度严重落后,总体上,不管是产出评估还是流程评估成绩都不佳。因此我无法核准这项评估。

他的上司知道结果后跑来和我争辩:“这个下属是个非常杰出的经理人。他见多识广而且堪为下属表率。业绩不好纯粹是他的下属没好好干,不是他的问题!”他这些话对我而言如隔靴搔痒,因为对一个经理人的评估要依据他的部门表现,绝不能做出高于部门表现的评价!我们要评估的是真正的表现而非表面现象,是实质的产出而非形式。如果我核准了这位上司的评估结果,无疑是在向英特尔全体员工暗示,要拿到好的评价,你只要琢磨你的演技,“表演”得像个精明的经理人就行,而不用卖力地工作。

6、晋升

晋升的决策通常也和绩效评估有关,而且也本当如此。没有其他事比提拔某个人更能体现这个人对组织的价值。通过提拔下属,我们为组织中的其他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虽然大家常说:“在你将超级业务员提拔为经理的同时,你也失去了你的超级业务员,并创造了一个差劲的经理。”但如果你仔细想想,似乎只有这条路可走——你总不会去提拔一个差劲的业务员吧?让最好的下属升职的同时也是在向其他下属传达绩效的重要性。

评估“明日巨星”

我和其他大约20位中层经理人努力地想建立一些绩效评估准则。经过一番讨论研究,我要求他们应用这些准则来分析自己曾经收到过的评估报告。结果虽然不如预期,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这群经理人个个都是成就导向型的,而且在评估中得分都很高。这些评估报告写得都非常好,远远超过了英特尔的标准。然而,在内容上,它们多半只是回顾、分析这个下属在前一年中做了些什么。

虽然绩效评估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被评估人的绩效,但我们在大部分报告中却看不到一丝一毫的改进建议——甚至连如何维持现状的建议都没有。对这些“明日巨星”级的人,主管似乎只是在努力地找出他们做得好的证据,而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他们的绩效上。但对于表现不佳的下属,主管通常能写出长篇大论并巨细靡遗地告诉他们如何改进,希望通过明确的指示,这些表现不好的边缘人能至少达到所要求的最低标准。

我想我们是把优先级完全弄反了!我们应该在那些“明日巨星”的身上多花些时间,因为毕竟公司的成功大部分是这些人的功劳。换个角度看,在这些人身上多花点心思会得到较高的管理杠杆率,如果他们能做得更好,对整个组织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管是对“明日巨星”还是表现欠佳的下属,要批评他们其实都一样困难。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的是:不管一个明星下属表现得多好,他总还是会有改进的余地。即使对一个“明日巨星”,我们还是能通过“后见之明”来敦促他进步。

其他细节

在评估你的下属前,是不是先请他做一下自我评估呢?以下是我的看法。你对自我的评估无疑非常重要,但你真正想知道的是你的上司怎么看你过去一年的表现。如果你做好了这份自我评估并交给了你的上司,而他只是改了框架,在计算机里重新输入一遍,给了你很好的评价然后交还给你,你会做何感想?大概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吧。

如果上司必须靠你告诉他你过去一年的成就,那么显然他对你去年在干些什么不太关心。评估下属的绩效是正式领导活动的一部分。如果主管让这样的事情脱了手,他们的领导能力便不值得信赖了。

因此,主管必须全力保证其判断的完整性。为此,主管无论如何都得自己做下属的评估。

至于要你的下属评估你的绩效是否可行,我倒认为这个方法不错。但你必须让你的下属明白,你评估他们的绩效是你的职责,你的下属对你的评估则是“仅供参考”。重点是:他不是你的老板,你才是他的老板!而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和下属在做绩效评估时都不应该假装你们是在平等的位置上。

你应该在什么时候把书面的评估报告给你的下属?是讨论之前、之后还是之中呢?三种做法我都试过,我们这就来讨论每种做法的优缺点。

如果你在讨论之后才将书面报告给他,下属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些事情在讨论时没听到,因而就此跟你讨价还价。那么在讨论之中给下属书面报告效果如何呢?一个经理告诉我他是这么做的:他要这个下属先读几段,然后他们就这个部分讨论,就这样逐步地做完评估。我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么做的缺点:当下属急着要知道结果如何时,主管怎么能要他说停就停呢?另外一个经理告诉我他会自己念评估报告的内容以控制讨论进度。同样,下属还是会急着想知道接下来是什么,而无法专心听你念的内容。

除此之外,如果下属在讨论时才拿到书面评估,他根本没机会仔细考虑报告内容;可能在讨论完才开始自言自语地抱怨:“刚才我应该针对第一点或第二点辩驳一下。”要让会议成功,你应该让下属有足够的时间对评估内容做出反应。

基于我的经验,最好的方法是在面对面讨论之前将书面评估报告交给你的下属,让他可以找时间先消化吸收一下,仔细体会你所要传达的信息。当你们真正坐下来谈的时候,他已经在思想上和情绪上做好了准备。

“做绩效评估并将结果告诉下属”是经理人最艰难的工作之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参考你过去曾收到过的评估报告。如果你够幸运,你可以从上司给你的评估中找到好的绩效评估传统,借此维护公司评估系统的完整性。

然而,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朝“将评估做得更好”的目标迈进。每年我都会从下属写的绩效评估报告中随机选出100篇左右仔细阅读,批阅之后有些我会要求重写,有些则得到嘉勉。我将此当成一件大事,做到让大家都听得到、看得见,因为我必须不厌其烦地向英特尔的每个员工强调这个系统的重要性。

只要有一点点缺失,我们这些经理人就有愧于这项“工作反馈”的职责。

来源:三顾咨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