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每年都会接到进行寒暑假网络学习培训的通知,要求学满规定的分数并下载结业证书再发给所在部门汇总。针对这个培训,争议颇多。首先,我非常赞同寒暑假老师要学校充电。但是,目前的培训却充满了怨声载道,尤其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讲授的内容并不先进,有的就是读PPT,全程很少
我们每年都会接到进行寒暑假网络学习培训的通知,要求学满规定的分数并下载结业证书再发给所在部门汇总。针对这个培训,争议颇多。首先,我非常赞同寒暑假老师要学校充电。但是,目前的培训却充满了怨声载道,尤其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讲授的内容并不先进,有的就是读PPT,全程很少看镜头。我觉得这样培训的意义不大,需要学的老师们自然会主动学,毕竟这个时代谁都不想被落下。这种培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形式与实效的割裂、政策要求与个体需求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设计的逻辑困境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标准化培训达成政策目标。这种模式追求"可量化"的指标(如参与率、学时数),但忽略了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的专业自主性。当培训异化为数据统计的工具,"专家讲PPT"就成为一种低风险、高效率的完成考核的方式。
2. 知识生产的权力结构
所谓专家的话语垄断折射出教育系统的权力格局。行政主导的培训体系往往更注重意识形态规训而非专业成长,PPT内容多为政策解读或理论复述,导致培训成为权力话语的单向灌输。这种知识传播模式实际上消解了教师作为实践知识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3. 教育异化的数据劳工
网络培训看似突破时空限制的技术进步,实则加剧了教育的异化。当屏幕成为隔绝真实互动的屏障,学习退化为被动观看的机械行为。教师沦为数字监控下的"数据劳工",培训效果被简化为系统后台的登录时长统计。
4. 专业发展的范式冲突
有效的教师成长应遵循实践反思模式,但现有培训仍停留在技术理性范式。教师需要的不是抽象理论灌输,而是基于具体教育情境的案例研讨、行动研究。当培训内容脱离教室里的真实困境,再精美的PPT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有人说,那怎么办呢?我觉得改进的可能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建立"问题导向"的研修机制,以真实国内国际企事业单位项目案例为切入点,加强培训的实战性,不能只成为玩弄文字游戏的假把式。
2.引入"培训学分银行",允许教师自主选择成长路径。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尤其是企业专家与科研领域专家的技术分享。
3.推动大学与企业的知识共生,打破理论/实践的二元对立。为什么现在学校培养不出企业需要的人?毕业即失业?那就是两张皮的现象很严重。
应该说,当前困境本质上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阵痛。真正有价值的教师发展,需要从控制逻辑转向赋能逻辑,从标准化供给转向生态化培育。只有当教师重新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体而非客体,培训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泥淖。
来源:斗神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