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个学者九个在写“新时代+新格局+新动能”的命题作文,剩下那个在标题里塞“双循环”和“新质生产力”。研究选题比菜市场大妈抢特价鸡蛋还扎堆,乡村振兴论文数量比全国自然村都多,数字经济建模比美团骑手接单还流水线化。这不是学术创新,是给政策热词办学术追悼会!
CSSCI论文发表?学术界的《甄嬛传》罢了。表面端的是“经世致用”的架子,内里全是“灌水争宠”的戏码!
痛点一:选题锦标赛
十个学者九个在写“新时代+新格局+新动能”的命题作文,剩下那个在标题里塞“双循环”和“新质生产力”。研究选题比菜市场大妈抢特价鸡蛋还扎堆,乡村振兴论文数量比全国自然村都多,数字经济建模比美团骑手接单还流水线化。这不是学术创新,是给政策热词办学术追悼会!
痛点二:数据美容院
实证研究?不如叫“皇帝的新衣2.0版”!问卷星抓两百个大学生填表就敢说“全国调研”,爬虫扒点二手数据套个回归模型,R²值还没抖音网红脸磨皮程度高。更魔幻的是有人用2015年数据论证“元宇宙治理”,活像穿着长衫在元宇宙茶馆里吆喝“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
痛点三:参考文献Cosplay
中文文献必引学科泰斗的最新讲话稿,英文文献专挑二十年前过气理论-既要彰显“本土立场”,又要假装“全球视野”。最绝的是把领导在某次座谈会上的即兴发言,用APA格式做成参考文献,页脚还得加一行“根据权威人士内部讲话精神整理”。这不是学术规范,是给马屁文章穿学术汉服!
痛点四:审稿修罗场
外审意见回来改三十稿,核心要求就三条:把“资本”改成“要素”,把“剥削”换成“激励”,把“矛盾”替换成“螺旋式上升”。编辑半夜打电话:“第七部分再加两段某领导讲话,不然明年我们期刊可能不在目录里了。”青年学者边改边悟:原来C刊不是学术擂台,是学术足浴店——捏脚的比洗脚的更懂穴位政治学。
痛点五:创新性表演艺术
所谓“理论突破”就是给老概念穿新马甲:“内卷”改名“结构性竞争压力”,“996”包装成“弹性奋斗机制”。更魔幻的是有人把“直播打赏”塞进剩余价值理论,硬说榜一大哥刷火箭是“数字时代劳动补偿”——马克思看了这操作,棺材板都得改成钉书机加固款!
痛点六:影响因子拜物教
引用率成了学术界的《九阴真经》,学者们左手疯狂互引“学术近亲”,右手把学生变成人肉引文机器。某高校教授的名言:“引我著作的学生,参考文献可以少改三遍!”至于那些被引用的经典文献?早被玩成了学术比特币——人人都在炒,但没人真的用。
终极魔幻:学术永动机
发C刊早脱离了"研究-发表"的基本法,进化成自我循环的学术比特币挖矿: 1.导师把十年没结题的基金拆成八篇水文 2.博士生被迫给师兄师姐的论文当"学术血包" 3.青椒用横向课题经费买自己参与的期刊版面 4.主编在编委会微信群发"今年第三期缺两篇数字经济方向文章"
建议干脆开发"C刊元宇宙",论文全部上链发行NFT:
1.政策解读类论文可兑换"忠诚值" 2.计量模型花哨度决定"学术币"挖矿算力 3.参考文献引用领导讲话次数解锁"特刊通行证" 4.被《新华文摘》转载自动触发"学术财务自由"彩蛋
反正现实中的C刊发表,也不过是戴着镣铐在学术鬼城跳科目三,不如彻底赛博朋克,让学术荒诞来得更猛烈些!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