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英:“都到了八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还容不下一个遇罗锦?”

B站影视 2025-02-08 19:30 2

摘要:凡关心时事的人,也知道八十年代有个遇罗锦,是伤痕文学的代表。遇罗锦有个哥哥,叫遇罗克,在那个动荡年代,因为撰写了《出身论》,影响巨大,在1970年3月5日作为政治犯被宣判死刑并被执行枪决。不过后来在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为生存而结婚,因自由而离婚

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个黄宗英,她是那个时代的美女,电影明星,还是个编剧和作家。

凡关心时事的人,也知道八十年代有个遇罗锦,是伤痕文学的代表。遇罗锦有个哥哥,叫遇罗克,在那个动荡年代,因为撰写了《出身论》,影响巨大,在1970年3月5日作为政治犯被宣判死刑并被执行枪决。不过后来在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

遇罗锦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件牵连,1966年被拘留,旋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后迁到北大荒,为了可以活下去,遇罗锦无奈地嫁给了一个陌生的农民。当时来说,一个成分不好背着黑锅的人能混到这地步,也算不错了。但是遇罗锦对丈夫没有感情,两人之间根本就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在生下女儿三年后,她选择了离婚。

1979年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遇罗锦也被落实政策返回了北京。

在北京,遇罗锦过得很艰难,她干过临时工,当过保姆,这些工作都干不长久。可能由于母亲的唠叨,也可能更多的是迫于生计,经过媒人的介绍,遇罗锦再婚了。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工人,家庭条件也过得去。遇罗锦看重的是男人有间不大的房,婚后有个安身落脚的地方。男人看中的是遇罗锦知识分子的身份,两人都有吸引对方的地方。1978年7月,遇罗锦和这位名普通工人走进婚姻殿堂。

谁也不会想到,这场仅维持两年的婚姻会一时轰动全国。

同在一个屋檐下,随着日久渐长,喜爱读书,舞文弄墨的遇罗锦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她和丈夫话不投机半句多,在被派往北京一个杂志社做美术编辑,也就在此时,她决然提出了与生活两年的丈夫离婚。

其时,恰逢新的《婚姻法》颁布,社会上涌现出一轮离婚潮,其主体当是“上山下乡”后返城工作的知识青年,遇罗锦以感情破裂为由提出的离婚,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人们眼里,遇罗锦这么做是“过河拆桥”,是当代女陈世美。因为在当时那个年代,运动刚刚结束,有许多为了回城而结婚的女知青,后来都生活在没有感情的婚姻里。

丈夫当然也表示决不离婚。随之,媒体向社会报道了这件事,一时间,全国对于这个问题分成了“自由派”与“守旧派”,由此开展婚姻大讨论。

离婚过程并不顺利,有法官支持离婚,认为“不忍用封建主义的道德和法律绳索去捆绑他们”。

但有媒体认为遇罗锦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还有大报刊登消息称遇罗锦是一个行为不检点的女人。虽然最后二审中,经法院调解两人选择自愿离婚。但措辞上仍对遇罗锦作出了严厉的批评。

当时遇罗锦还把自己的这段感情经历写成了一篇报告文学《一个冬天的童话》,一经发表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传播。

《一个冬天的童话》详实记录了她的家庭、经历和婚恋,甚至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婚外情。这种纪实性文学,一时读者好评如潮。而后,参加了报告文学评奖。终其结果,当然不言而喻。

出人意外的是,获奖者黄宗英居然将自己的笔送给遇罗锦,表示她才适合这个奖项,不无感慨的说:“三十年代,人们尚能够支持上官云珠,到了八十年代,为什么我们还容不下一个遇罗锦呢?”

遇罗锦更是表示“丈夫是个好人,但不是我心目中的男人”。

离婚后不久,遇罗锦与北京的一位教师相识并结婚。可是,这段婚姻并没能维持多久。

再后来,遇罗锦移民海外,而今在德国过着平静的生活,对于她,早已成了50年代同龄人的记忆。

来源:八千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