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入场招聘用人单位共321家,甄选8000余个优质岗位;吸引7276名求职者进场求职,投递简历17710份,初步达成意向4812人次;无锡云聘、就在江苏、智联招聘等十一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观看总量超55万人次……2月8日,春暖花开时节即将到来之际,无锡迎来了一场人
入场招聘用人单位共321家,甄选8000余个优质岗位;吸引7276名求职者进场求职,投递简历17710份,初步达成意向4812人次;无锡云聘、就在江苏、智联招聘等十一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观看总量超55万人次……2月8日,春暖花开时节即将到来之际,无锡迎来了一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大型高校毕业生双选盛会——“春暖花开 留在无锡——2025年无锡市春季高校毕业生大型双选会”。
活动由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无锡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人才汇聚太湖之畔,同期星辰大海。由此,无锡市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也正式开启。
锚定关键窗口期,人才“早”就业
当前正值大学生寒假返乡的窗口期,对正处求职关键期的毕业生来说,本次双选会可谓恰逢其时,既以“多”选择带动他们“早”就业,扩大无锡人才“蓄水池”,也充实了留校留锡毕业生的寒假生活,进一步维系了无锡籍毕业生与家乡的情感链接。
“无锡人社充分调研、深入挖掘企业人才需求,发挥引才用才“主渠道”作用,组织全市两市六区,集中举办了这次2025新春全市最大规模现场招聘会。”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余仁昌介绍说:“本次招聘会强化专业与就业、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生朋友们能认识无锡、留在无锡、扎根无锡,与这座美丽富饶的工商名城共绘未来。”
靶向精准再发力,人才“好”就业
人才聚集地,市场暖意浓。“今天招聘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历层次、能力等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招负责人张鹭强带了92个岗位来参加双选会,他说,希望更多优秀毕业生来到无锡,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选择留在这里,加入我们的企业大家庭,一起为无锡的精彩发展注入力量!
本次双选会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卫生医疗机构、市属国企等目标群体,精选重点企业321家,其中,“465”现代产业集群企业165家、医疗卫生机构4家、市属国企12家。提供的8000余个需求岗位覆盖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行业领域。通过对参会企业严格把关,形成了一批“无锡严选”优质岗位,以“准”目标促进“好”就业,谱写无锡人才“精选集”。
畅通途径广撒网,人才“云”就业
数字赋能,释放乘数效应。“我跟着主播云游了招聘会,主播的介绍热情、认真、细致,让我感觉身临其境,我投了简历,希望能在‘云端’有所收获吧。”来自南通的小张同学在无锡学院就读,在家过寒假没能赶上双选会的他,远程观看了招聘会现场,并在会场直播间投递了个人简历。
当天,直播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实施,多媒体渠道齐上阵,以“广”途径引导“云”就业,按下招聘人才“加速键”。线上建立了以“就在江苏”和“无锡云聘”直播平台为基础,政、企、校和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等头部人力资源机构联动,省、市、区三级全方面推广的云端发布矩阵,采取直播间和现场游击采访相结合的直播方式进行现场直播。有11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21个官方公众号同步进行信息发布,整场观看人数达55万人次。
江南大学、无锡学院、太湖学院等9所在锡高校也联动发布,让还没返校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平台和老师的信息推送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
多维政策齐托举,人才“享”就业
活动现场,主办方设置了租房补贴、人才引进落户、人才分类认定、职称申报、档案咨询、留学生服务、职业生涯指导等政策咨询展位,面对面交流为毕业生解读无锡的各类人才政策。
在便民服务区,太湖国际人才公寓、无锡产业人才创新基地、中国移动、智联招聘、滴滴出行、第三代社保卡发行银行等单位也现场设展,为参会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和生活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融入社会。
无锡籍毕业生赵家乐当天来到双选会现场,他说:“不管是在网上求职,还是像今天这样的大型招聘会,都看得出无锡的政策对大学生很友好,我很希望能够留在家乡工作,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无比爱才,锡望您来。无锡对人才的渴望、尊重与真诚始终如一。近年来,无锡市打造了以“太湖人才计划”为引领、以“强智聚才”工程等为配套的青年人才政策体系,全要素保障高校毕业生来锡发展,让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有阵地、安居乐业有沃土、展现才能有舞台,以“强”政策实现“享”就业,用心夯实无锡人才“成才路”。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无锡市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活动正式启动。接下来,无锡全市各级组织人社部门还将于近期赴18省117所高校开展春季校园招聘活动。无锡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也将继续围绕“465”现代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持续增强“锡引力”,助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王菲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