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理学子名校行”②:一场跨越370公里的“爱”之旅

B站影视 2025-02-09 04:16 3

摘要:2024年12月5日,我在小红书上随手发的一条求助帖,未曾想到,瞬间引来无数温暖的回应。10000+的阅读量,70+的热情评论,还有不少素未谋面的华师同学,主动提供各种建议和帮助。

“有没有华中师范大学的宝宝啊?求助!”

2024年12月5日,我在小红书上随手发的一条求助帖,未曾想到,瞬间引来无数温暖的回应。10000+的阅读量,70+的热情评论,还有不少素未谋面的华师同学,主动提供各种建议和帮助。

“爱在华师”,一直在武汉高校圈流传着。还没出发,我已经感受到370公里以外传递过来的爱和温情,仿佛有一条细细的红线,将我们紧紧相连。

12月15日-19日,怀揣着探索、学习之心,我和李洁作为商学院“湘理学子名校行”的代表,踏上了为期5天的华中师范大学访学之旅。

01

15日下午,初到华师,在小红书上联系的刘睿就已经帮我们点好了两杯奶茶,放到了宿舍楼下,要我们去取。漫步在武汉桂子山的华师校园,手捧着“冬天里的奶茶”,我和李洁觉得格外温暖和香醇。

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文华书院,历经百年风雨,培养了数不清的中小学名师、校长。不仅师范类专业实力硬核,而且生物科学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于是,我们选择了生物博物馆作为此行的第一站。

当天的讲解员,也是出发前在小红书上联系到的汤钦清同学。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为我们娓娓述说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华师的生物博物馆保存了从1924年以来开始搜集的近25万份生物标本,馆内丰富的真实的动物、植物标本让我们移不开眼。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条重达600斤的中华鲟标本。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庞大的身躯仿佛在诉说岁月的沧桑。

在汤钦清同学的引领下,我们不仅看到了生物世界的多样性,更感受到了华师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

02

正是期末备考期间,华师的校园,处处都是埋头苦读的身影。

路过图书馆和自习室,那里几乎座无虚席。在这里,时间仿佛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珍惜。可是当我们谈到“高数”,哪怕华师的学霸,也面露难色。但他们并未萌生退缩之意,而是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多花时间练习与思考。

来自大一经济管理专业刘睿同学给我们介绍到,华师充分利用院系优势教学资源,成立了三个交叉培养班,分别是法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数学-经济学交叉培养班、化学-生物学交叉培养班。

交叉培养班实行3+1学制,前3年为跨专业交叉培养,学习跨学科的两个专业基础理论,找到两个学科的交叉点,为交叉研究、专业研究和应用研究做准备,第四年则根据培养情况和专业意愿,进行专业分流,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获得双学位。

刘睿说,华师的同学以进入交叉培养班为荣,也有很多同学早早做好了学业规划。他们在入学前已经做好大学四年计划,更有甚者从大一开始就着手CPA(注册会计师)考试。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很清楚怎么一步一步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我们在操场散步时,正好碰到了刘睿的同学。刘睿说她是“最喜欢走路的人”,除了在校内努力学习,她还坚持去校外培训机构上CPA课程。培训机构距离华师约20分钟车程,她从不坐车,而是坚持步行,走去走回。这份来自同龄人的自律和勤奋,深深地触动了我,由衷地让我感到敬佩。

03

在恽代英广场,我们遇见了正在打太极的吴老师。虽已年过中旬,但她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优雅流畅,充满活力,吸引我们驻足欣赏。

通过交谈,我们得知,吴老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武术教学老师。我们请求拍摄她打太极的场景,她欣然答应,并主动教了我们几招太极。

尽管我们频频出错,她却始终不急不躁,耐心地给我们纠正每一个动作。吴老师的温和与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

在华师,爱无处不在。

告别吴老师,我们又在校园一隅偶遇爱心社团,他们正在开展废品收集活动,得到允许后,我们欣然加入他们的行列。

我们一行人拎着大袋子,穿梭在宿舍楼之间收集废品。起初,大家都有些羞涩,敲门时声音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别人。但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同学们不仅拿出了积攒的废纸和塑料瓶,还热情地分享起他们对环保的看法以及生活中的小趣事。

活动的最后,我们将收集的废品整理变卖,所得资金转化为对家境贫寒学生的资助。我不禁思考,这项活动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更展现了浓厚的公益精神。在湘理,我们是不是也能推广开来?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共同践行环保与公益呢?

这一思考,逐渐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小小愿景。

04

即将告别华师的前夕,没想到在广场教我们打太极的吴老师发来消息,她知道我们要回去了,特意邀请我们吃晚餐。

席间,她还带来了她的武术同门——来自古巴的外籍教师高龙。高龙老师不仅精通英语、西班牙语,中文也流利自如。他幽默风趣,不时说着课堂上的趣事,逗得我们笑声连连。

当谈到如何学好中文时,他流露出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他说:“学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这句简单却深刻的话,让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顿晚餐,让身处异乡的我们寻得“家”的温暖,也感受到了华师的老师真挚的情意和牵挂,哪怕我们仅仅萍水相逢。

回想起整个访学之旅,尽管初来乍到时彼此陌生,但华师的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情相待,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胆怯与孤寂。

这段跨越370公里的“爱”之旅,不仅让我领略了华师的学术魅力与校园文化,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爱与关怀的力量。

愿这份温暖,能在湘理的校园里继续传递,生生不息。

口述/DICTATE: 李惟希、李洁

编辑/EDITOR :尹雪婷

排版/TYPESETTER: 陈菁菁

来源:湘潭理工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