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8日,某音一纸公告将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账号无限期封禁,理由直指“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屡次违规未改正”。
2025年2月8日,某音一纸公告将张兰、汪小菲及其关联账号无限期封禁,理由直指“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屡次违规未改正”。
这场封号风波看似是平台对无底线博流量的重拳出击,实则是流量经济下人性与商业道德的一次集体裸奔。
张兰与汪小菲的“戏码”早已不新鲜。
自汪小菲与大S离婚风波起,张兰便以“战兰”人设活跃于直播间,从模仿光头(具俊晔)到爆料隐私,将家庭矛盾转化为带货流量密码,甚至让麻六记品牌一夜爆红。
然而,当大S猝然离世,这场表演彻底滑向道德深渊。
平台披露的细节显示,张兰小号“张兰之箖玥甄选”推荐了夏小健编造的“汪小菲包机送骨灰”谣言视频,而该账号持有者夏小健自称张兰“干儿子”,与母子二人商业捆绑极深。
更讽刺的是,包机公司及徐家人早已辟谣,但张兰团队仍选择将谎言推向热搜,借亡者之名收割流量。
这种将悲剧作为营销工具的行径,已非“商业敏感度”可美化,而是赤裸裸的伦理失序。
事件中,网友态度两极:有人拍手称快,认为“早该封杀”;也有人担忧麻六记员工生计,呼吁“放过品牌”。
但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公众既是流量炒作的受害者,又是推波助澜者——张兰的直播间从不缺围观者,每一次争议都伴随着流量暴涨。
值得玩味的是,张兰在封号前已转移至其他平台试播,并高调宣称“斗天斗地,其乐无穷”。
这种“打不死”的姿态,恰恰印证了流量经济的顽疾:只要存在利益空间,就有人前赴后继地践踏底线。
张兰与汪小菲的封号,绝非单纯的平台惩戒,而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三个残酷现实:
1. 流量至上主义的反噬:当“黑红也是红”成为信条,道德便成了可计算的成本。
3. 公众情绪的廉价消费:从吃瓜到共谋,看客的每一次点击都在为畸形生态投票。
张兰和汪小菲的账号被封,表面上看是因为发布不实信息和恶意炒作,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流量经济的过度依赖和对道德底线的漠视。
1. 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
张兰和汪小菲凭借直播带货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额财富,但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热点事件的炒作。
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个人隐私,只要能够吸引眼球,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商业化。
2. 道德底线的失守
在大S离世后,张兰和汪小菲不仅没有表现出对逝者的基本尊重,反而利用这一事件进行营销,甚至发布不实信息。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大S家人的感情,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感。
作为公众人物,张兰和汪小菲的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形象,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1. 对逝者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逝者为大”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张兰和汪小菲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准则,不仅没有为大S的离世表达哀思,反而利用这一事件进行炒作,这种行为无疑是对逝者和家属的极大不尊重。
2. 对公众的误导
张兰和汪小菲的行为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加剧了网络环境的恶化。
他们的不实信息和恶意炒作不仅伤害了公众感情,也为其他试图通过类似手段获取流量的人提供了负面示范。
张兰和汪小菲账号被封事件,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流量经济的一次警示。在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公众人物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尊重逝者和家属的感情,避免利用悲剧事件进行炒作。
流量固然重要,但道德和良知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希望这一事件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流量经济的反思,推动网络环境的净化,让每一个公众人物都能在流量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这场闹剧的终点,不应止于封号。
若行业仍将“流量为王”奉为圭臬,若公众继续为猎奇买单,那么下一个“张兰”只会以更极端的方式卷土重来。
当商业沦为“人血馒头”加工厂,所有人的良心都该被架上审判席。
来源:老王开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