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里住着一位赫赫有名的医者孙思邈。他精通医术,医德高尚,常常为穷苦百姓免费看病。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在中国医学史上,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他不仅精通医术,还深谙道家养生之道。
《千金要方》中记载,孙思邈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欲求长生,须过九关。"
这九关究竟是什么?为何要经过这九重关卡?在这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养生智慧?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里住着一位赫赫有名的医者孙思邈。他精通医术,医德高尚,常常为穷苦百姓免费看病。
一天,一位年轻道士来拜访孙思邈。这道士面色发黄,眼神疲惫,看起来身体很差。
"老师,我修道多年,每日辟谷,服食丹药,练习导引。可我感觉身体不但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差。"年轻道士说。
孙思邈摸了摸道士的脉,叹了口气说:"你这是练错了路子。修道求长生,不是简单地折磨身体。"
年轻道士不解地问:"难道服食丹药,辟谷修行不是仙家之道吗?"
孙思邈摇摇头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想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必须经过九重关卡。"
"什么是九重关卡?"年轻道士好奇地问。
孙思邈说:"九关就是修道路上的九个层次。每过一关,人的境界就会提升一分。你现在的问题,就是还没有过第一关,就急着求后面的境界。"
"请老师指点,这九关具体是什么?"年轻道士恭敬地问。
孙思邈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很多年前,我遇到一位得道高人。他就是靠着一步步过九关,最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年轻道士听得入神,连忙问:"那位高人是怎么修行的?"
孙思邈娓娓道来:"这位高人原本是个普通农夫。有一年,他得了重病,眼看就要不行了。他躺在床上,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为什么会生病?"
"他发现,每次生病前,自己都会有一些征兆。有时是因为贪食过度,有时是因为情绪波动太大,有时是因为过度劳累。他开始留意这些征兆,慢慢学会了顺应自然,这就过了第一关。"
"他在过第一关的时候,做了三件事。第一,他开始按时作息,不再违背自然规律。第二,他开始注意饮食,不再暴饮暴食。第三,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不再大喜大悲。"
年轻道士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说:"原来第一关就是要学会顺应自然规律。"
孙思邈点点头说:"过了第一关,他的身体慢慢好转。接着,他开始琢磨第二关。"
"他发现,人的身体就像一件乐器,需要经常调试才能保持和谐。他开始学习导引之术,但不是盲目地练习,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调整。这一关,讲究的是'调'字。"
"调什么呢?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就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调息就是通过呼吸来调节气机;调心就是保持心神的安宁。"
年轻道士听得认真,不住地点头。
孙思邈继续说:"过了第二关,他又遇到了第三关的考验。这一关考验的是'养'字。"
"养什么?养精、养气、养神。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精、气、神是人体最宝贵的三种能量,必须好好保养。不能像你现在这样,用辟谷来伤精,用丹药来耗气,用过度的修炼来散神。"
年轻道士听到这里,脸上露出惭愧的表情。
孙思邈看着年轻道士说:"你想知道后面的六关吗?我告诉你,这六关里藏着最重要的养生秘诀......”
“不过,在告诉你之前,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修道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年轻道士思考了一会说:"是为了长生不老吧?"
孙思邈摇摇头说:"这就是你的误区。修道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长生不老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不是目的。"
孙思邈接着说:"第四关考验的是'通'字。人体有经络,天地有气脉,要学会打通身心的堵塞。这一关不是用蛮力,而是要用智慧。"
"高人在这一关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体的经络就像天地的河流,不能强行疏通,要顺其自然。
他每天只做一件事,就是静坐调息,让气机自然流通。慢慢地,他感觉身体越来越轻松,心境越来越开阔。"
"第五关考验的是'化'字。这一关要学会化解,化解身体的病痛,化解心中的执着。高人发现,很多病痛不是靠药物,而是靠心法来化解。他开始学会与疾病对话,理解疾病的语言。"
"第六关考验的是'定'字。这一关要求心神要定,不为外物所动。高人每天打坐,但不是一味地求静,而是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
"第七关考验的是'明'字。这一关要求明白生命的真谛。高人在这一关悟出:生命不是对抗,而是顺应;不是争取,而是放下。"
"第八关考验的是'空'字。这一关要求能够放下一切执着。高人明白了,真正的养生不是追求什么,而是放下什么。他开始放下对长生的执着,放下对神通的追求,一切随缘而行。"
"第九关考验的是'圆'字。这是最高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到了这一关,人与天地自然浑然一体,不分彼此。高人在这一关明白了:生死本是自然,得失都是空花。"
年轻道士听完,恍然大悟:"原来修道不是追求神异,而是回归自然。"
孙思邈说:"没错。你现在服食丹药,修习辟谷,都是在追求神异,反而违背了自然规律。你应该从第一关开始,踏踏实实地修行。"
"这九关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第一关重在顺应,第二关重在调和,第三关重在涵养,第四关重在通达,第五关重在化解,第六关重在安定,第七关重在明了,第八关重在放下,第九关重在圆满。"
"每一关都有其深意。过第一关要明白顺应之理,过第二关要懂得调和之道,过第三关要掌握涵养之法,过第四关要通达阴阳,过第五关要化解执着,过第六关要安定身心,过第七关要明了生死,过第八关要放下得失,过第九关要圆满自然。"
年轻道士听完孙思邈的教诲,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老师指点。我这就回去改正修行方法。"
孙思邈欣慰地说:"记住,修道如上楼,要一步一个脚印。先把基础打好,后面的境界自然会来。"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后世修道者的重要参考。
孙思邈的九关之说,不仅包含了深邃的养生智慧,也蕴含了修道的根本法则。
养生修道不是追求神异,而是要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起居养生做起,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九关之说,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智慧。
人与自然本是一体,养生修道就是要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去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
这就是孙思邈留给后人的养生智慧,它不是简单的养生方法,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通过这九重关卡,我们不仅能够获得健康的身体,更能获得智慧的人生。
来源:剧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