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在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所以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当时仅限于药用,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春秋战国到汉以前,茶是作食物用的,多制作羹汤饮食之。茶的
长沙茶全书选录(39)兼容并蓄的长沙茶艺
本文原载《中国茶全书·湖南长沙卷》
中国林业出版社2023年出版
总主编 王德安 主编 周长树
执行主编兼主笔 陈先枢 汤青峰
兼容并蓄的长沙茶艺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在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所以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当时仅限于药用,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春秋战国到汉以前,茶是作食物用的,多制作羹汤饮食之。茶的药用和食用时期,茶艺自是无从谈起。茶作为饮料比较普及的时代是从汉代开始,到唐朝达到高潮的,因此陆羽在《茶经》里又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朝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日常的饮茶之俗最早出现在江南。三国时,吴王孙皓每宴请群臣,必大醉方休。其中有位叫韦昭的宠臣酒量小,孙皓密使他用茶水替代。东晋时,谢安每次造访陆纳,陆纳无所供办,就设茶果招待之。可见饮茶之风已盛行当时的上流社会。后来由于佛教禅宗的竭力推崇,加上江南本来就多产茶叶,故而饮茶之风在江南愈演愈盛,为茶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陆羽煎茶法的饮茶方式与程序为灸茶、碾茶、箩茶、择水、煮水、起火、投茶、育华、分茶、饮茶、洁器、贮器等,这就是最早的茶艺。至晚唐时,已出现“点茶法”,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关键器具就是茶瓶。点茶法风行于宋代,故有“唐煎宋点”之说。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忽必烈在今北京建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游牧民族质朴的秉性,对繁琐的宋代茶艺不感兴趣。而中原的士大夫身处故国残破、民族压迫环境下,也无心以茶艺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是藉茶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却暗暗契合,即都希望茶艺简约,回真归朴。于是,在制茶、饮茶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化,团茶数量剧减,散茶则大增。
金井名茶茶艺表演
泡茶法的流行是在明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罢造团饼茶,推广散茶之后的事。散茶的制作有蒸青与炒青。蒸青制法实际上导源于团茶制法,只不过蒸后不揉压,直接烘干便了,茶香受到较大损失。茶叶的炒制唐代即有,唐代“诗豪”刘禹锡(772—842)谪朗州(今常德市)时写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就有“斯须炒成满室香”的诗句,是炒青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宋元对炒青法亦有所继承,不过普及定型却是在明代。高温杀青的炒青制法,大大增进了绿茶的色、香、味,明朝人尝到了天然、纯真的茶香。与散茶普及相联系的就是茶的饮法改变,由研末而饮变成了沸水冲泡的瀹饮法,从而开创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简约的散茶茶艺变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文化,普及到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茶艺,其中以闽、粤、台的功夫茶艺、四川的盖碗茶艺、杭州的龙井茶艺等名声卓著。
长沙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湖南地方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长期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也造就了长沙最鲜明的市井气息。生于斯长于斯,又以写长沙出名的作家何立伟在《长沙的市井气息》一文里说:
一座城市历得时间越久,市民生活的传统就越深,市井气息也就越积越浓厚,发酵成文化性格里显然的特征,一代一代遗传了下去。长沙人……且讲吃,讲玩。吃不在精,在热闹,玩也不在精,同样在热闹。你看看长沙的茶楼酒肆,洗脚城麻将馆,那里头蒸蒸的人气,了得!长沙人消费着这个时代,亦消费着他自己的生命。快活是快活,但快乐之外呢?只怕长沙人想都懒得去想……但市井气息不是没有它好的地方。它亦是一种地方民气,是一座城市里活泼响亮的民间生机……长沙人喜欢自己的自在,因有了自在,长沙人性情中更有本真。你说我俗气么?我就俗气,你不俗气,你少了的正是这俗气的生活原味同喜乐。
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长沙没有产生象潮州、成都那样复杂、精巧、雅致、文化内涵深厚的茶艺;为什么“云南印象”之类的节目难以在长沙产生,而想唱就唱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却能诞生在这里。
黑茶茶艺表演
但高雅文化在长沙也并不乏追求者和生存的土壤。虽然每次现场听众多有令人不满意之处,但市委、市政府已坚持多年举办新春音乐晚会,市民能接受与欣赏高雅音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在解放西路这条喧嚣的酒吧一条街上,散落的几家茶馆一直坚守着一份民族文化的从容,并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在悄悄地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甚至精到、雅致得近于繁琐的茶艺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趣味。
长沙茶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由历史上的自在随意走向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境界,充分体现出与经世致用一脉相承的一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文化精神,长沙几乎就成了中国民族茶艺的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银苑的桃花江擂茶茶艺,润华茶楼的成都铜壶盖碗茶艺,御茶园的闽台功夫茶艺,新洞庭春的君山银针茶艺,怡清源的潇湘八景茶艺等,不一而足,纷纷亮相长沙茶馆之中,甚至连日本茶道馆也登陆过银苑茶楼。长沙缺少鲜明的地方茶艺,长沙的市井气息太浓,但长沙文化中的包容精神、开放姿态与茶的和谐包容的本质精神却是天然相似相近,从这一点讲,长沙又是个发展茶艺的好地方。
怡清源茶艺馆大厅
来源:访古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