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虫虽小,数量却十分庞大,同时它们也是世界上生命形态和演化历程最多样的动物。将科研在小昆虫上做出“大学问”,这就是南开大学校友王润玺与“蚂蚁地图”的故事。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上,没人会忽略大象这一庞然大物。而在现实中,真正被忽略的,是像蚂蚁那样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
昆虫虽小,数量却十分庞大,同时它们也是世界上生命形态和演化历程最多样的动物。将科研在小昆虫上做出“大学问”,这就是南开大学校友王润玺与“蚂蚁地图”的故事。
图源:王润玺
王润玺来自云南曲靖,从小接近自然,一直对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感兴趣。2014年,他考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时选择生物学的最重要原因便是喜欢。
百年南开学风浓厚,王润玺在大一下学期就进入了实验室从事昆虫和植物学的研究,并为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打下基础。他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带领下进行科研训练,不仅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还以负责人的身份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
大一暑假跟随实验室师兄师姐在野外采样
王润玺还协助师兄师姐整理标本室里积累了近70余年的标本和文献数据,然后研究蝽类昆虫。2015年,他们编写了一本《南开昆虫手册》初稿,基本统计了南开的昆虫情况。他也由此对科学传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其他几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共同创建了南开大学第一个科普教育平台:楠蚈科普团队,该团队在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天津市金奖。
大二时的王润玺(左一)图源:天津广播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证书
在南开,王润玺不仅收获了学业上的进步,还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充实自己,更收获了一份美好的爱情。自始至终,他始终怀揣着对科研的热爱。
在一次查阅文献时,王润玺偶然看到了香港大学管纳德(Benoit Guénard)教授的一项工作,他在研究蚂蚁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这也正是王润玺一直想要做的研究,它指向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里的重要空白:昆虫。
于是,王润玺主动联系了管纳德,得知他正好在招收博士生,便前往香港和他见面。2017年夏天,王润玺第一次来到了香港。见面后,王润玺介绍了自己本科阶段所有和昆虫相关的科研经历,以及精心准备的20页幻灯片。并用草图向管纳德讲述了自己希望借助蚂蚁作为一个窗口去探索昆虫多样性奥秘的构想。
王润玺匆匆画下的地图以及和管纳德面试结束后的合影 图源:环球科学
最终,王润玺的热情和真诚深深打动了管纳德,他向王润玺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于是,回到南开后,王润玺立马开始写研究计划和申请书,并在第二年成功拿到了香港大学的直博offer,进入了管纳德课题组,而此时他的研究设想正是为蚂蚁王国画一幅“疆域地图”。
王润玺目前所在的团队是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昆虫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实验室,团队的重点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他的导师花了十余年的时间建立了全球蚂蚁多样性信息数据库,这是昆虫里第一个如此完整包含一个主要类群分布信息的数据库。
在越南的原始森林中采样
王润玺参与采样 图源:Runxilization
基于导师建立的数据库,以及王润玺曾和团队长期开展的野外调查,他们对“全世界有多少只蚂蚁”这个问题进行了估算,并给出了地球上的蚂蚁至少有两万兆只这一答案。这一工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并受《科学》杂志还有新华社报道。同时,在多国研究者的助力下,王润玺通过定量分析分别绘制出了欧洲和全球的蚂蚁区划地图,后者最终发表于《自然-通讯》。
新华社报道
王润玺团队根据蚂蚁的地理分布和物种亲缘关系绘制的地理疆界图,这幅地图将在未来研究中成为评估蚂蚁灭绝和入侵风险的重要工具。
目前,王润玺已经顺利完成了博士毕业答辩,未来将成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不负热爱,脚踏实地,小小的兴趣爱好也会成为巨大的灯塔,照亮成长的道路。
在南开的求学历程中,王润玺在学校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环境中成长、接受多样化的发展和培养,而他也寄语学弟学妹:南开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你可以在这里进行自由探索、文理兼修,找到自己最精彩的活法。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南开青年,在这里全面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度过寻找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关键阶段,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一幅广阔的蓝图。
本文素材来自:南开大学官网/官微、南开大学本科招生、天津广播、南开生科、南开学生会组织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