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选得好,俞敏洪已经六十多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董宇辉离开的时候,一直遭受“丈母娘”们的网B,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一句董宇辉的不是。
在俞敏洪的直播间,认识了意公子,她是来介绍新书《人生得遇苏东坡》的。
直播间选得好,俞敏洪已经六十多了,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特别是董宇辉离开的时候,一直遭受“丈母娘”们的网B,但是自始至终,他都没有说一句董宇辉的不是。
规范校外办学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次新东方要倒闭了,东方甄选却在寂寂无名后突然爆火;董宇辉的离开,有人再次看衰他,俞敏洪却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节奏旅游、带货、访谈……
东方甄选没有倒闭,新东方也依然存在,对于苏东坡的一生,历经风雨的俞敏洪可能有“心有戚戚焉”。
苏轼的一生,属于“起起落落起落落落”,出生望族,学习一路开挂,成为皇帝心中的辅佐良臣,后来却一路被贬,正如苏轼写的那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66岁,回家的路上在常州去世。
意公子在这本书的结尾写道:“这个世界没有真正快乐的人,只有想得开的人。”
读过几本关于苏轼的书,大抵是写苏轼的豁达、乐观,而意公子更是从苏轼的成长经历去分析乐观旷达后面的成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苏轼能够在人生的暴风雨中依然活得恣意潇洒,是幸福的童年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生命的滋养。
不一样的爷爷,有着不一样的孙子。
爷爷苏序去世的时候,苏轼才12岁,但是对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苏轼的曾祖父曾经家财万贯,却都用来救济穷人,留给苏序的只有两顷薄田和几间破房子,但是苏家过得却并不清苦,是因为苏序挣钱很厉害,但是,他也把钱财全部施舍出去了。
与父亲直接送不同,苏序是卖,但是卖得相当便宜,以免邻居有被施舍的感觉。
《三字经》中有句话是讲苏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在27岁之前,他是个“废柴青年”,一直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而他的哥哥已经中进士当官了,他还在外面游山玩水。
换做别的父亲,不说硬逼着他埋头苦读争取功名,也会唠叨几句,但是苏序什么也不说,当有人问他不担心苏洵的前程吗?
他反问道:“吾儿是一个还需要让人担心不学习的人吗?”
不干涉,不评价,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果然,后来苏洵奋发读书,还督促两个儿子读书,三人成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家人。
善待穷人,宽待儿孙,对于上级官员,苏序也是平等相待。
二儿子苏涣中了进士封了官,文书、官服官帽、上朝用的笏板都到了。
按照寻常人家,早就走出两里路迎接这天大的荣耀,要紧接住泼天的富贵,但是报信的官员却傻了眼,到处找不到苏序。
原来,苏序去郊外喝酒了。官员只能骑着马找到苏序喝酒的酒肆,苏序才笑呵呵地包起吃剩的牛肉,骑着毛驴回家嘚瑟。
对上不谄媚,对下不孤傲。
这种性格显然遗传到了苏轼身上,他交朋友没有门第之见,书中说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因为微薄的薪资无法养活家人,他就开垦了居所附近的荒田,种上粮食。
有句话是说躺平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平。”苏轼并没有躺平,更没有抱怨,他是不管去哪里,都会因地制宜,不管环境多恶劣,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黄州属于长江中游,有着肥美的鱼儿,山上还有很多竹子,对于吃货苏轼来说,也是能够苦中作乐的事情:“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来他被贬惠州,岭南从来是个蛮荒之地,瘴疠之气不绝,对于中原人士来说,不啻是个有去无回的地方,但是苏轼却爱上了这儿的荔枝,专门写诗二首,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只要有荔枝吃,即使常住在这儿也无所谓的。
已经习惯惠州生活的苏轼,本想在此安度晚年,他记录生活的诗中满是快乐,这让政敌章惇很不满意,没过多久,朝廷又下了诏令:“苏轼,再贬儋州。”
在宋朝,海南那地方和流放宁古塔是一样的,没想到,苏轼依然活得逍遥自在。
烤生蚝就是他在海南期间发明的新吃法,既去了腥,又保持了原汁原味。
苏轼的后半生,换做旁人可能觉得无法活下去了,但他是苏东坡,是苏序的孙子,自然会活得潇潇洒洒。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在苏家,爷爷苏序对苏轼的影响更加深远,他的乐观、豁达、好善乐施,无不传自苏序。
苏轼用童年陪伴爷爷,但是爷爷却陪伴了苏轼的一生。
史铁生说过:“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不管是苏轼,还是史铁生,或者俞敏洪,童年生活都是被呵护着长大的,汲取了足够的能量,在遇到人生坎坷的时候,能量在滋养着困境中他们,有着一次次从泥沼中站起来的勇气。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