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早上,我们的神舟十六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降落,根据现场的医护人员表示,此次三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态良好,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文 | 南柯归洵
编辑 | 南柯归洵
【前言】
今天早上,我们的神舟十六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利降落,根据现场的医护人员表示,此次三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状态良好,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长久以来,太空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充满新鲜的世界,很多人都羡慕宇航员能飞上太空,亲眼目睹太空中的壮丽风景。
等到飞船着陆后,人们也都焦急期盼宇航员们早点出来,想要亲眼目睹一下太空英雄的风采,几乎每一次飞船着陆,这样的场景都会重现。
渐渐的,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宇航员们在出舱后,都需要坐在轮椅上接受检查?为什么他们不能站起来行走呢?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宇航员在飞行任务结束以后,有怎么样的牺牲。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航天员,顺利完成飞行任务,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在地球内进行“魔鬼训练”。
训练分为很多项目,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失重训练、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等等,这些训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非常艰难,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为何艰难。
首先我们来看失重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在失重的环境下人会产生的某种生理反应,毕竟进入太空后,就不是想回来就回来的,寻常情况下,都要待上数月。
相当于宇航员进入太空后,要在里面生活数月,坐过过山车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失重是什么样的会感觉,在太空里,即便是睡觉也是失重状态。
为了保证宇航员们在太空中不会那么难受,所以他们需要习惯这样的感觉,在失重训练的时候,宇航员们需要穿上水槽训练服,在水里浸泡四到六小时,然后拖着训练服在水里潜伏,这样的强度实在是令人望而生畏。
其次便是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火箭升空的过程中,大约要承受5g的重力,也就是熟知的超重,一般情况下,我们地球吸引产生的力称为重力,这个力大概是1g。
若是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大于承受重力的情况下,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所以为了减少超重对宇航员们带来的航害,在发射阶段,宇航员一般都仰卧在座椅上。
不光是身体上要承受高于数倍重量,宇航员的内脏也同样要承受这样的重量,承受不了可能会出现晕厥或者是呼吸困难的情况。
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是必须要进行的,会在载人离心机里面进行,高速旋转下,普通人只能承受三倍的重力加速度。
而宇航员要承受八倍的重力加速度,简单来说就是八个自己的重量压在自己身上,训练时面部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变形,同时伴随着窒息感,是相当不容易的。
另外还有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进入太空后,宇航员体内的血液在失重的环境下会慢慢转向脑部,脑部充血会让人感到都非常不适。
所以在进行这样的训练时,旋转床会不断的调整角度和高度,让宇航员们“饱受折磨”,可以见得宇航员们在进入太空之前,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最后是前庭功能训练,平时有些朋友在乘车或者乘船的时候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的前庭功能出现的紊乱,医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运动病。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这也算不上一种病,因为它顶多算是一个特殊的生理反应,对于宇航员来说,晕车、晕船是最轻松的。
但是晕火箭、晕飞船就没有那么轻松了,在晕车的时候,我们会出现预兆,也就是头晕眼花,晕飞船可不一样,是丝毫没有预兆的,也就是说会突然呕吐,让人猝不及防。
为了将这样的情况克服掉,宇航员需要在电动转椅上蒙上眼睛,然后固定好肢体,受完“摧残”后,摘下眼罩还要分得清方向。
不少宇航员在经历过这样的训练后,好几天都食不下咽,甚至在看到别人训练的时候,自己都会出现想要呕吐的情况。
而这种种训练,不过是为飞上太空做准备,所以,每一个宇航员都是我们的英雄,每一次完成飞行任务都是值得称赞的。
那么,经过了如此繁多的训练后,为何在落地时,还是无法直立行走呢?
为国做出的巨大牺牲
其实,主要还是环境的变化,前面我们也提到了,太空里是完全失重状态的,执行任务的时间又比较长,猛然来到有重力的地球,宇航员身体一时间适应不过来也是正常的。
在神舟十六落地后,有人调侃三位宇航员看上去胖了不少,实际上并不是胖了,而是太空环境带来的身体变化。
在重新回到地球的时候,航天器会急速下降,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强的过载力量,而此时的航天员们,身上压着三个人的重量,短时间里,身体无法实现快速转变,更无法直接承受环境突变带来的影响。
需要补充的是,快速返回会让宇航员血液出现紊乱的状态,立位耐力出现下降的情况,很可能出现晕厥的现象发生。
还有就是维持平衡的前庭神经短时间适应不了,相当于没有平衡定向力,若是让航天员强行站立行走,容易出现摔倒造成骨折。
所以,即便是经历了“魔鬼训练”身体素质极强的宇航员,也只能坐上轮椅被抬走了,这是每一位航天员在返程后必须要面对的情况。
这也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宇航员不管是在太空还是在回程路上,都承受着一般人承受不了的牺牲,所以航天英雄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的。
做出了如此多牺牲的航天员们,经历了数月的太空旅行重返地球,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神舟十六此次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步,在国际社会上充分的展现了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上的实力。
那么,为何要说是我们航天工程上的重要一步呢?
自从三名航天英雄进入太空后,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以及技术验证任务,其中就包括在天宫空间上完成的生物实验、材料科学实验以及对地球的观测等等。
实验的成功不止为地面上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珍贵的数据,还给未来探索太空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另外,三位航天英雄在太空里度过了春节等传统节日。
向大家展示了他们出色的生活技能以及优越的心理素质,还与地面上的亲友进行了紧密的联系,通过直播以及短视频的形式,给全球展现了太空里的种种生活方式。
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围观,也让大家或多或少的了解到了航天员在太空中是如何生活的,做出贡献的不管是这些航天英雄,还有地面英雄。
宇航员能充公返回地面,离不开地面上的科研人员的付出,此次任务里有两个单位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给宇航员提供了先进的设备,确保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
从国际的角度上来看,此次任务的成功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和称赞,不少国家的专家表示中方在这个领域上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上会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为全球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显著的贡献。
此时可能会有人好奇,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到此次执行任务的三位英雄呢?
三位英雄何时能与大家见面
短时间里,大家应该是见不到这三位英雄了,因为他们需要进入一个恢复的流程当中,毕竟在太空里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得慢慢的重新适应地球的环境才行。
恢复流程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说在家休息就可以了,在第一个阶段里,航天员要进行医学上的隔离,身体需要进行对地面重力,支持器官运行的能力以及平衡、行走的训练。
过完了这个阶段后,就是加强运动及适应强度,加强生理机能的储备,从而进一步的增强身体素质。
最后就是慢慢开展日常训练,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飞行前的训练,让宇航员的生理数据重新恢复到没飞之前的状态。
所以说,重返过后,这些英雄还得面对一大堆事情,不过大家可以期待一下,宇航员们恢复状态良好,从而早点与大家见面。
这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中新的一座里程碑,开启了新的载人航天历史,相信我们国家会继续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帮助人类探索宇宙里的无限可能。
不管是地面上的英雄还是太空里的英雄,我们都需要发出真诚的感谢,若没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们也无法享受现在安逸的生活,他们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
来源:悠楠聊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