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苏联抢在美国前面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宣告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原创 观雨大神经观雨大神经 )
两个世界
1957年,苏联抢在美国前面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宣告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西方媒体给这个时间点起了个名,叫“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
这当然不是为了纪念人类文明的关键一步,而是为了表达美国在航天领域被对手超越的焦虑。
该词后来泛指美国在科技竞争中“被超车”的“压力时刻”。
不过这些都跟当时的中国没啥关系。
在那个年代,中国老百姓手头最要紧的事是种田,全家老少都要下地务农。
“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样的词汇对于他们来说实在过于遥远,不过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特别时刻:
“铃声时刻”。
每天一到特定的时间,村里就会传来一阵铃声,然后在地里帮家里干活的孩子们就会像收到某种指令一样,全部朝一个方向涌去。
这是上课的铃声。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文盲率高达80%,其中农村文盲率更是达到了令人绝望的95%。
为了实现全民脱盲的目标,我国就在广大农村的田间地头建设了大量小学。
这些学校到了上课时间就会摇响上课铃,招呼孩子们放下手中的农活进教室上课。
就在“斯普特尼克时刻”诞生的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新建了五十多万所小学和十几万所中学。
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文盲率已经从最初的80%下降到了52%。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说,这就叫“知识平权”。
之后的中国继续为播撒文明的火种而努力,外面的世界也继续在冷战的喧嚣中神仙打架。
最终在1991年,美苏的这场世纪博弈走到终局。
这一年苏联解体,美国拿到了包括金融、军事、科技在内的所有霸权,正式登顶“世界霸主”之位。
而就在美国“登基”的5年前,即1986年,中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该法律明确规定基础教育由地方政府负责,要求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资源,减小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始大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
这意味着此后的中国人无论来自哪里,哪怕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镇,也都能接受到全球一流的基础教育。
这其中就包括1985年出生,来自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县级市)覃巴镇米历岭村的梁文锋。
不过站在宏观角度上看,要实现这样的改革并不容易。
因为搭建一套覆盖全国的高水平义务教育体系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当时中国的GDP总量仅为300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八,只比巴西略强。
如果看人均GDP那就更惨了,仅为281美元,排名全球第148位,还不如同期的卢旺达(291美元)。
作为对比,当时美国的人均GDP是1.9万美元。
差了60多倍。
这点国力去大规模投资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教育系统,注定会给所有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不过笃信“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这个选择。
新“斯普特尼克时刻”?
2000年,美国顶着世界霸主的桂冠昂首跨入新世纪。
此时的中国在大部分指标上都没有资格与这个世界霸主相提并论,但唯独有一项指标实现了对他的超越:
小学入学率。
这一年中国的小学入学率达到了99.1%,美国则不到95%。
你可以说中国的这套体系是“应试教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可以看不起众多来自小地方的“小镇做题家”。
但你不能否认的是,这就是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公平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
“存在大量小镇做题家”本身,就是综合国力和社会公平的体现。
2002年,17岁的“小镇做题家”梁文锋以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软件工程系。
此时的中国就如同一片播撒了无数种子的肥沃土壤。
我们不知道他具体会冒出什么来,但我们知道他一定会冒出点什么来。
而与此同时,美国的土壤则愈发贫瘠。
到2022年,该国的识字率已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90%多雪崩到了79%,跟识字率已达97%的中国比起来就像个弱智。
对于美国来说,这个趋势当然是十分糟糕的,因为大国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毕竟事情都是人做的,东西也都是人造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去扭转这个趋势呢?
其实他们也想,但实在是办不到。
首先,因为缺乏足够公平的义务教育体系,该国有大量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惨不忍睹。
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当今的美国社会压根就不需要太多的高技术人才。
作为世界霸主,美国可以轻松的通过印钞来搜刮全球财富,并不需要继续在工厂里干辛苦活。
于是大量的社会资源就向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倾斜。
目前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GDP占比达到了80%以上,而涵盖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第二产业占比则仅为17%左右。
这就是“去工业化”。
这种产业结构注定了美国市场只需要少量精英就能玩得转,对全社会的平均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
所以美国社会自然也就不会有培养人才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了。
作为对比,中国第二产业的占比是37%左右。
这就是美国的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去工业化,所以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低;因为人才不足,所以去工业化更加严重。
于是美国的精英们开始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似乎正在向自己招手。
虽然因为霸权在手,这个趋势在短期内还不会影响美国精英们高人一等的生活。
但现代文明终究是一个工业文明。
从长远来看,你只有维持住在工业和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别人才会怕你。
如果维持不了,别人就不会继续把你当回事。
到时候就别提什么霸权了,不被霸凌就不错了。
那怎么办呢?
美国人最终在奋斗和躺平之间选择了讲故事。
“创世神器”
在美国人的故事里,他们掌握了一种“创世神器”,即将启动新一轮工业革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各国如果不想被新世界抛弃,就必须乞求美国把神器赐予他们。
在这种局面下,美国的霸权地位自然稳如老狗。
而这个作为美国霸权新基石的“创世神器”,就是人工智能(AI)。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选择人工智能来扮演这个角色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项技术确实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人类完成大量的工作。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几个更重要的原因:
人工智能对传统制造业的依赖程度较低,可以完美避开美国去工业化的短板;人工智能天然具有科幻感,容易创造巨大的想象空间,符合华尔街的喜好;人工智能和芯片产业密切相关,而这正是美国现在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之一。这简直就是为“积重难返型帝国”量身定制的大力回魂丹。
那么其他人相信这个故事吗?
让人们相信“人工智能是创世神器”并不难,毕竟华尔街祖传的“点石成金”术冠绝全球。
不要说人工智能了,就算拿粒沙子过来他都能给你吹成钻石。
真正的挑战是让人们相信“天底下只有美国有能力造出最强的创世神器”。
这看起来就不太容易了。
因为人工智能本质上只是一个程序,聪明人的心里肯定会琢磨:
就算你美国敲出了领先世界的代码,你又怎么能保证其他国家的程序员不会后来居上呢?
别忘了你现在连波音飞机的飞控软件都外包给印度人了。
不过等人们真正接触到人工智能后,这个想法便烟消云散。
因为人工智能虽然是个程序,但和其他普通程序的原理完全不同。
其中最关键的是:它并不是写完代码就大功告成了。
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智能”起来,就必须对已经编写好的人工智能模型(AI模型)进行大量的后期训练。
这一点和人才的培养很像:
“把人生出来”只是人才培养的开始,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
以ChatGPT这种基于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为例。
你需要先让它去处理大量的网络文本数据,它才能从中学会如何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去预测下一个词。
只要你喂的数据足够多,它就能学会和人进行实时交流,甚至解决逻辑和数学问题。
数据量越大回答得就越精准。
那么这个数据量具体会大到什么程度呢?
以ChatGPT最新的GPT-4模型为例:
它总共有100万亿个参数,训练数据高达13万亿个token(基本文本处理单位),相当于数千个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
可以说是史诗级填鸭式教育了。
而这种天量的数据处理自然就需要强大的硬件算力来支撑。
这个“硬件”主要指的就是芯片。
所以人工智能拼的并不是谁家的码农厉害,而是拼谁家拥有的芯片更强更多。
这时候美国的芯片产业就闪亮登场了。
护城河
提到芯片,大家首先想到的公司肯定是英特尔。
不过在人工智能领域,真正的芯片龙头是英伟达,一家做游戏显卡的公司。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处理某个复杂的任务,而是同时处理多个相似的简单任务(以加法和乘法运算为主)。
在这条赛道上,显卡芯片(GPU)就比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更适合。
于是英伟达就专门为这个需求开发了“算力显卡”,从游戏大咖摇身一变成为了AI巨擘(bò)。
而市场的需求也确实强劲,比如说GPT-4的训练就需要同时运行25000张显卡。
这也导致英伟达的产品在市面上“一卡难求”,后来就连马斯克这样的大佬都会因为成功囤到大量显卡而到处凡尔赛。
至于显卡的价格那更是一飞冲天。
其中成本不到3500美元的H100算力显卡就曾被炒到5万美元,比等重量的黄金还贵,直接炒成了期货。
借着这波泼天红利,英伟达的市值在2024年底一度突破3.6万亿美元,超过了印度GDP。
这也让英伟达成为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堪称“显卡王朝”。
这种“显卡军备竞赛”的发展模式导致AI模型的训练成本奇高,训练一个模型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都是正常的。
但你还别嫌贵,现实中你就算有钱也未必能把训练开起来。
因为美国不一定允许这些公司把高端芯片卖给你。
所以如果其他国家也想玩人工智能,就只能跪着把钞票捧过去,然后祈祷美国“开恩”收下自己的钱。
而这还不算完,为了把竞争对手们彻底甩开,特朗普还启动了“星际之门计划”。
该计划将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覆盖全美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芯片制造厂和相关的能源配套。
没错,人工智能的大规模运算十分耗电,和虚拟币领域的“挖矿”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它的基础设施里也包括了能源设施。
特朗普甚至打算为此重启核电建设。
在远期规划中,该计划还会引入盟友和中东土豪们的投资,把他们一起绑在美国AI生态的大船上,共同拱卫美国AI的统治地位。
帝国押上了最后的老本,为自己的人工智能修出了一条巨大的护城河。
在这条“不可逾越”的护城河面前,人们将不得不承认:
最强的“创世神器”确实只有美国能造。
这有问题吗?
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因为大家对“美国第一”早已习惯。
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局面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可怕的未来。
护城河一旦修建成功,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就会被极少数美国精英垄断。
在这种情况下,“圈外”的普通人就分享不到技术发展的红利,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生产力。
短期看,这将导致他们在精英面前失去议价权,只能在低端的工作中任由精英摆布和盘剥。
长期看,这还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生产体系里被持续边缘化,最终沦为时代的弃儿。
国家层面也是如此。
除了美国的亲密盟友外,其他享受不到技术红利的大多数国家同样也只能接受被剥削和边缘化的命运。
可以说在美国的蓝图里,人工智能的科技之光只会照耀到少数美国精英身上。
至于其他人的处境,那就只能参考美国流浪汉了。
遗憾的是,这个局面是无解的,因为这条护城河看起来根本无法逾越。
所以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帝国的前途坚如磐石、各国的未来黯淡无光。
然而就在中国蛇年春节前夕,事情突然出现了变化。
2025年1月27日,英伟达的市值在一夜之间蒸发近6000亿美元,连带着整个美股给中国人民拜了一个大年。
发生什么事了?
护城河,它破了。
帝国,我是你的破壁人
在过年前以一己之力杀穿美股的力量,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
市场信心崩溃的原因是大家突然发现这家公司搞出了一个性能可以媲业内两大顶尖公司(OpenAI和Meta)的AI模型:
DeepSeek R1。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性能接近,还远不足以震动华尔街。
该模型真正致命的地方,是便宜。
它在训练过程中只用到了2000多张性能被阉割过的中端算力显卡,训练成本仅为五百多万美元,是美国AI巨头们的十几分之一。
于是美国惊讶的发现,限制高端芯片交易根本没用,自己举全国之力搞出来的护城河其实也就值个几百万美元。
这钱连三哥都拿得出。
这样的结果让整个“显卡王朝”连带特朗普的“星际之门”都成了笑话,顺便还让一批囤显卡的大佬体会到了囤BP机的酸爽。
不过DeepSeek是怎么做到成本这么低廉的呢?
很简单,那就是回归程序本质,优化模型的核心算法。
你烧显卡我烧脑。
DeepSeek在模型中做了大量的数学优化,尤其在“专家混合”方面比美国同行们做得更加优秀。
所谓“专家混合”就是指把一个大模型分成多个小模型,每个小模型各自专注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
在传统模式下,任何问题都会调动整个大模型来运算解答,这无疑会浪费大量不必要的资源。
而在“专家混合”模式下,针对具体的问题只需要调动相关的专业模型来解答就可以。
这就好比医院会让新来的病人先到分诊台去确定具体科室,而不是一上来就把所有医生都找一遍。
这种模式的效率当然更高。
所以DeepSeek跟其他AI产品比起来就像个学霸,只需要做很少的题目就能拿到和其他人一样的分数。
那为什么美国公司不去优化算法呢?
其实他们也一直在优化,而且实力也很强,只不过积极性远不如DeepSeek。
相比烧脑,他们还是更喜欢烧显卡的笨办法。
这是因为他们真的笨吗?
当然不是,这里面的道理也很简单:
如果人工智能不需要高端芯片,美国怎么建立护城河?如果人工智能不需要堆算力,英伟达怎么卖显卡?如果人工智能不需要高能耗,美国能源企业怎么升值?OpenAI 的CEO山姆奥特曼甚至已经投资了核聚变公司,就等着AI大发展、能耗大爆发、股价大上涨了。
你笑美国人不懂变通,美国人笑你不懂金融。
他们唯一的失误,是没算到在帝国以外的“荒野”,居然存在能把算法优化得比自己更好的人才。
DeepSeek的创始人正是来自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覃巴镇米历岭村的梁文锋。
这个中国的“小镇做题家”耿直的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相:
帝国正在裸奔。
于是美国不得不马上面对一个要命的问题:
如果现在失去了人工智能这个故事,自己未来的霸权还能靠什么来支撑?
是一艘艘老态龙钟的军舰?还是一架架乱掉零件的飞机?亦或是几个月都回不来的宇航员?
最终的结论当然只会有一个:
人工智能已经是最后的王牌,所以这个阵地无论如何也不能丢。
但正面竞争是没有胜算的,因为中国不仅在算法优化上大幅领先美国,在硬件算力上其实也没差多少。
目前美国和中国在全球算力规模中的份额分别为34%和33%。
怎么办?
不要紧,帝国手中还有一项传统艺能:盘外招。
赢不了比赛,就解决对手。
这很美国。
对决
1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莫莱纳发布声明,称DeepSeek等中国AI模型“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上次被贴上这个标签的还是大蒜。
美国商务部长候选人霍华德.卢特尼克则表示将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以保证美国的领先地位。
就在同一天,已经持续了近一个月的针对DeepSeek的网络攻击突然升级。
大量来自美国的攻击者对DeepSeek服务器发起超大规模的流量冲击,甚至启用了僵尸网络,导致该服务器不堪重负并多次崩溃。
1月28日晚,美国多名官员表示正在对DeepSeek“影响美国安全”的问题进行调查;同时美国海军率先禁止该部门成员使用DeepSeek。
1月29日,美国国会提出《2025年美国人工智能能力与中国脱钩法案》。
其内容包括禁止美国公民与中国人工智能机构进行任何合作,禁止从中国进口或向中国出口人工智能技术,否则将定性为犯罪,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
1月30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首席行政官发出通知,在DeepSeek受到审查之前,众议院工作人员不得将其用于工作中
紧接着大量与美国政府相关的企业就屏蔽了DeepSeek。
他们是真的慌了。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用,就在攻击升级后的1月28日:
360集团宣布无偿为DeepSeek提供全方位网络安全防护,并在自己旗下的产品里开通最高规格的“DeepSeek高速专线”。
华为紧急升级晟腾芯片(DeepSeek日常推理使用的芯片)的防御系统,以抵御突如其来的攻击。
奇安信则协助DeepSeek在遭受HTTP代理攻击时紧急切换服务器IP,并实时监测攻击流量动态,调整防护策略。
......
很快,美国的聪明人就意识到这是一场他们赢不了的战争。
1月31日,英伟达选择打不过就加入,宣布DeepSeek R1模型登陆Nvdia Nim(该公司帮助企业部署AI模型的工具)。
亚马逊和微软也在同一天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几天后,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始宣传自己的低价训练模型。
2月6日凌晨,OpenAI宣布向所有用户免费开放ChatGPT搜索功能,无需注册。
他们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他们是知道自己快死了。
美国人一直以为帝国的对手只有一个DeepSeek。
但事实上他们真正面对的,是我们70多年前就开始的扫盲、40多年前就开始全面推广的九年义务教育、20多年前就实现的接近百分之百的小学入学率...
这是中国人才的汪洋大海,是数十年知识平权积攒出来的伟大力量。
而人工智能,不过是其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从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都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的总和,年均增速达到6.3%,目前工程师数量已超过2000万。
2021年,中国高影响力论文数量的全球占比正式超越美国:
中国40%以上,美国40%以下。
到2024年,中国还完成了“全球最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对美国的超越:
中国32000多人,美国31000多人。
事实上中国对美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早已到来,而且不止一次。
2020年,全球战力最强的中国055型驱逐舰正式服役;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随着国际空间站服役年限的临近,中国空间站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唯一的空间站;2023年4月,中国在大气层外连续成功完成6次中段反导拦截实验;2024年5月,中国“福建号”航母开始海试,该航母采用了全球最先进的中压直流电磁弹射技术;2024年6月,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1935.3克),为人类史上首次;2024年底,中国制造的两款全球最先进的六代机首飞;2024年底,中国制造的全球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无人预警机首飞;2024年底,中国机器人公司推出了大量领先全球的最新机器人/机器狗产品;2025年1月,中国核聚变装置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2025年1月,中国人工智能突破美国护城河;.....
如今美国霸权的支柱只剩泡沫,他们跌落王座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可能会比人们预想的更快。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不是一场新的“霸权争夺战”呢?
很多人会按照惯性思维把中国视为美国的“挑战者”,甚至把中美的竞争看做是一场“新冷战”:
谁的实力更强、拳头更硬、做出来的产品更好,谁就会成为新的霸主。
事实果真如此吗?
并不是。
就拿中美人工智能的竞争来说。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DeepSeek相对美国AI产品的最大优势就是超高的性价比。
这个看法虽然没错,但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就远没有理解DeepSeek的真正强大之处。
结语.另一个未来
DeepSeek的性价比固然惊艳,但它真正撼动美国霸权的杀手锏却是它的另一项特质:
开源。
所以中美人工智能的竞争虽然表面上是技术之争,但本质上是路线之争:
平权路线 VS 霸权路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平权”不是喊口号式的“嘴炮平权”,而是用生产力打造出来的“硬核平权”。
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人工智能的两大巨头的运营模式:
OpenAI的模型是封闭的,几乎不给外人使用,更不会教你如何训练。
Meta相对开放,会免费发布自己的模型,理论上你可以自己对其进行训练。
但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这些AI模型的训练成本极高,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普通机构根本无法实践。
所以美国的人工智能天然具备垄断属性。
但DeepSeek就不同了,他不仅完全公开自己的模型,而且因为极低的训练成本,使得现实中的随便一个大学或其他机构都能从零开始训练它。
这就是硬核平权。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因为开源和低成本,所以全世界的人才都可以参与到DeepSeek的改善和优化之中,这意味着该模型的升级效率会对其他AI模型实现降维打击式的领先。
同时DeepSeek还完全免费,于是所有人都能分享到它的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进而实现全人类生产力的共同进步。
当非洲的农民用DeepSeek分析降水的规律、当波斯湾的商人用DeepSeek生成种类繁多的报表、当印度的老师用DeepSeek批改学生的作业、当南美洲的咖啡庄园主用DeepSeek制作多国语言的广告......
你会发现开源并不是慈善,而是世间最强大的阳谋。
它将集合起被霸权体系隔离在外的智慧,共同汇成人类文明的巨浪。
而中国之所以能诞生这样的产品,就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相信:
知识不应该成为一群人欺负另一群人的工具,它应该是属于每个人的“水与电”。
如果有人想利用科技垄断去压迫世界,那么中国引领的知识平权就是世界人民奋起反抗的工具。
推翻霸权靠的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霸权的崛起,而是全人类的觉醒。
所以请拿起这个工具,开创自己的未来。
枪在手,跟我走!
彩蛋:
中国AI之所以能够实现极低的训练成本,除了因为中国开发者强大的算法优化能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文系统本身的超高效率。
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来源:宁月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