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8年至1977年,日本的生育高峰期,这一波的婴儿潮在90年代转化为大学生就业潮,而过量的大学生供应,恰好遇上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就业处于冰河时期,日本大学生就此走上了一轮悲惨的学历贬值之路。
。。。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薪资低,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甚至有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说法。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价值,学历的价值,虽然与其本身的价值有很大关系,但是与需求量、供应量亦是息息相关。
从2023年开始,我国开始迎来为期10年左右的过量大学生毕业潮,而过量的大学生供应,将大学生的就业愈发艰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一看日本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学历贬值的10年之路!
1968年至1977年,日本的生育高峰期,这一波的婴儿潮在90年代转化为大学生就业潮,而过量的大学生供应,恰好遇上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就业处于冰河时期,日本大学生就此走上了一轮悲惨的学历贬值之路。
而未来10年,我国大概率将迎来与日本当年类似的大学生就业高峰。面对基本相同的境况,回顾日本这一段学历贬值的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有着许多的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校园招聘市场的崩塌
校园招聘市场的崩塌,被认为是日本学历贬值的开始。
从1992年开始,大学生以往就业的主要途径“校园招聘市场”开始降温,大量的大学生无法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
日本文部省统计,应届毕业生未能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的人数,1992年是7万人,1995年迅速上升到17万人,且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短短3年时间,校园招聘市场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校园招聘市场,为什么会迅速崩塌?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大学采取的是限时招聘制度,每年只有8月至10月,各大学才允许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签约,而其他时间禁止招聘。同时,企业需要与大学生和学校签署就业内定协议,所有的招聘活动需要在大学的监管之下完成。
而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利益。因为泡沫经济时期,日本每年的人才缺口高达450万人,而当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过50万人。人才如此有限,就必须限定招聘时间,以避免企业间“恶意”抬高薪酬哄抢大学生。
但是,泡沫经济破裂之后,日本企业的用人需求断涯式萎缩。1993年,参与校招企业的数量,比泡沫经济时期减少70%。以往,日本大学生只需要参加校园招聘会,基本上就能找到工作。但现在,校招岗位大幅度萎缩,很多大学生在校招期间找不到工作,进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由此,没有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能被迫放弃应届生身份,在社招市场寻找工作,并在社招市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堰塞湖。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社招基本上由中小企业构成。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压榨程度,想必今天的我们已经有深深的感受。
1994年,日本大学生起薪涨幅仅增长1%,远低于泡沫经济时期每年5%的涨幅。而这段时期,大学生毕业3年的离职率超过30%,频繁跳槽又加剧了学历贬值。1995年,日本大学生起薪出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伴随着薪酬的大幅度降低,就此,日本社会迎来了第一轮学历贬值浪潮。
第二阶段:第一轮就业改革,校招制度的全面废除(无序就业时期)
1973年,破纪录的210万出生人口;1996年,规模恐怖的8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日本社会在1996年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婴儿潮就业冲击。
面对已经崩塌的校招市场与就业潮叠加,日本政府开启了第一轮就业改革,后来这段时间,被称为无序就业时期。
这一轮就业改革有两个重点:一是修订了劳务派遣制度,二是全面废除了原来的校招制度。
1996年,劳务派遣制度改革只开放了26个工种,当时影响还比较有限,废除原来的校招制度是这一轮变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造成大学生学历再一次贬值的主要原因。
改革的具体内容,政府和大学充分放开企业的招聘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招聘,不再限制企业与学生签署劳动合同的时间。这一制度在刚推出的时候,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996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回升至68%,是泡沫经济破裂后的首次回升。但是,就业率虽然回升了,而学历贬值却进一步加剧。
由于之前校招制度的废除,不再有固定的校招时间,这导致大学生们反而被迫提早去寻找工作,很多大学生甚至在大一就开始参加各大企业的实习计划,从大一到大四几乎都在为就业进行准备,全社会出现了疯狂的考证浪潮。
当时,日经新闻将此现象称为就业军备竞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大学毕业生陷入了恐怖的就业内卷,很多人只求能找到工作就好,已经无法再去计较工资的多少,于是出现“大学生即奴才”的说法。1997年,日本大学生起薪再次出现负增长。
其实,当时大学生的学历之所以贬值,还有一个全社会都讳莫如深的原因,就这一点来说,与我们现在亦是非常的相似。
那段时期,亦正是日本代际传承最严重的时期。
当时,恰逢团块世代的子女就业潮,他们是日本大企业员工中占比最高的年龄群体,作为社会精英的他们,自然可以很轻松地为子女寻找工作。
根据日经新闻统计,1998年日本1000人以上企业总计招聘了14万人,而这些人中,父母是团块世代的占比超过50%。
大企业的工资待遇,历来就相对更最高一些。在市场就业岗位本就稀缺的情况下,这些优质的岗位,绝大部分还被二代们所占据。
日本社会被分成了“上级国民”、“下级国民”两大群体,学历在背景面前,失去了竞争价值。
2002年,动漫“贝克街的亡灵”上演,这是一部极度讽刺“上级国民”的动漫,马上在日本被封为神作。而此前,日本影视几乎从来不敢碰触这一话题。这部动漫的热映,也充分说明当时日本社会对代际传承的怨气非常之深。
第三阶段:第二轮就业改革,劳务派遣市场化时期(超级就业冰河时期)
而日本大学生学历贬值最残酷的时代,发生在从2000年开始的超级就业冰河时期。
这一时期,城市主要有三类失业人口:一是日本银行业破产潮后的金融工作者,二是返乡就业潮后的回城人员,三是过量供应的大学生们。
这三类失业人群,几乎挤爆了日本当时的城市就业市场。2001年,三大都市圈总失业人口达到了280万人。
就此,日本启动了第二轮就业改革。这一轮就业改革,直接指向了劳务派遣制度,而这成为了日本大学生学历贬值第三阶段的开始。
1999年,日本政府彻底放开劳务派遣制度限制,所有工种都可以进行劳务派遣。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派遣机构管理法》,劳务中介机构合法化。改革后,劳务派遣彻底成了脱缰的野马,不再受到监管。
2000年,日本开始进入劳务派遣市场化时代。而此时,就业市场的海量失业人员,对于劳务派遣机构来说,就如同是秃鹫眼中的腐肉,劳务机构可以尽情地压低劳动者的薪酬。
2001年,日本人力部门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劳务等级制度,该制度将“劳工”公开划分为ABC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时薪。而要想被评为A级劳工,对普通人而言,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在这种压榨性的制度下,而大学生学历的价值更加微弱。当时,众多大学生与高中生划分了一个劳务等级。
2003年,30岁以下就业人员的劳务派遣比例,竟然高达40%。
日本厚生省统计,劳务派遣市场化以后,劳务派遣员工的月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40%,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基本只够温饱。
2007年,日本的电视剧《派遣的品格》拿下了年度收视冠军。
这是日本第一部揭露残酷劳务派遣制度的电视剧,剧中女主角大前春子是日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曾在大银行工作过,但是因为银行破产失业,沦落为一名派遣员工。
女主角大前春子信奉:必须让自己强大到极限,掌握所有技能才能不失业。这种对失业的深深恐惧,是劳务派遣制度对人性摧残的极度象征。
当年轻人几乎都活在劳务等级制度、劳务派遣制度之下,其学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小。可以说,劳务派遣的市场化,是对日本大学生学历贬值的致命一击。
第四阶段:教育市场化改革(大学地震)
2005年,日本启动了大学法人化改革。后来,这一改革被日本社会称为大学地震。
这次改革的背景和宗旨,就是在长期经济萧条的形势下,日本财政已经无法供养现有的大学,政府要求大学实现自负盈亏。
改革后,日本所有大学都大幅提高了学费;而面对持续上涨的学费,读大学开始成为一项奢侈的教育投资。
2000年,国立大学的学费不到6万日元;2010年,国立大学的学费已经暴涨到53万日元,私立大学更是暴涨到80万日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贷款上大学成了很多人不得不的选择。大学市场化改革之后,日本每2.7个大学生,就有1人需要助学贷款才能完成学业,平均贷款金额高达300万日元。
而日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根本还不上贷款。2010年,日本未按时还款的大学生们高达33万人,这些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就迎来了个人信用的破产。
2000年开始,日本的自杀率逐年提升,2010年,突破历史性的3万人。高学历的大学生、劳务派遣员工,是自杀的主要群体。
日本厚生省统计,大学市场化改革后,一个国立大学毕业生的总教育费用为5000万日元,一个私立大学毕业生的总教育费用更是高达8000万日元。非常悲哀的是,一名劳务派遣员工,终其一生,工资总额也不过就是1.3亿日元。
现在回望这一时期日本的这批高学历者们,他们是日本鸡娃教育最重的一代人,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学历非常重要。因此,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把人生都押注在无穷无尽的教育上。
非常遗憾的是,他们也沦为日本精英教育的最后一代人,当他们踏入社会,却发现家庭耗尽心血投资的文凭,只不过是被时代车轮无情碾压的一片落叶。
来源:一叶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