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 年 9 月,首都北京的公务员定向选调政策,明确将留学生拒之门外,同时大幅抬高了留学生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门槛。无独有偶,早在去年 12 月,经济强省广东就取消了留学生报考选调生的资格。类似情况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多个省份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数据显示
近年来,留学风向悄然转变,曾经被视为“镀金”的留学之路,似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局。一系列迹象表明,中国留学生的“镀金时代”或许已悄然结束。
2024 年 9 月,首都北京的公务员定向选调政策,明确将留学生拒之门外,同时大幅抬高了留学生进入国企和事业单位的门槛。无独有偶,早在去年 12 月,经济强省广东就取消了留学生报考选调生的资格。类似情况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多个省份也屡见不鲜。不仅如此,数据显示,在 2020 年至 2023 年这三年间,留学生的平均工资竟呈下降趋势。在各行各业薪资普遍上扬的当下,留学生收入却不升反降,着实令人深思。这一系列现象不禁让人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留学生的“光环”一夜之间不再闪耀?未来留学,又是否依然具有价值?
回溯过往,若将培养孩子视为一种投资,二十年前,留学无疑是中国精英与富豪阶层绝佳的投资套利途径。彼时,富豪子女在中国求学,高考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要与众多“小镇做题家”“高考卷王”竞争有限的优质大学名额,难度颇高。然而,他们在国内也具备一定优势,能够以相对低廉的学费,享受中日韩三国闻名的严格初高中教育。先在国内低成本获取良好基础教育,再送孩子出国留学,入读名校取得高学历,避开国内激烈竞争,回报率堪称可观。
此外,对于精英阶层而言,送孩子出国还能规避一种风险——“亏面风险”。在国内读书时,孩子有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盯上,影响学业与人生轨迹。但在国外,身边同学大多家庭条件相似,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交圈层的匹配,若谈及婚嫁,也更门当户对。再者,长期以来,中国大学与国外部分高校相比,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以 2024 年 QS 世界大学排行榜为例,前二十名中多数为欧美国家的学校,中国顶尖学府北大仅位列第十七。这使得许多大企业在招聘时,会对留学生另眼相看。同时,当下不少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多为七零八零后,他们成长于中国与外国差距较大的时代,对外国学历存在一定程度的崇拜。加之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更多家庭有经济能力送孩子出国留学,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中国留学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1978 年中国留学生人数仅 860 人,到 2017 年已飙升至 60 万余人,增长近 700 倍。2015 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规模极为庞大。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留学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留学市场出现“拼多多”现象。随着中国留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众多外国大学纷纷瞄准这块“蛋糕”,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留学套餐,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中国留学生。家长若觉得欧美一流大学费用高昂、要求苛刻,还有二三流学校可供选择;若仍觉费用过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的院校也可考虑;甚至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学校也成为选项。留学逐渐从一种明智的投资策略,演变成一场学历游戏,如同从“爱马仕”到“爱玛图”,只求表面的“留学”之名。
这种现象进而引发了留学通胀与低认知化。过去,出国之人寥寥无几,留学归国者皆是稀缺人才,备受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出国留学人数逐年递增,回国的留学生比例也大幅攀升,从 2007 年的约百分之二十六,上升至 2019 年前后的百分之八十。留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国内招聘市场上供大于求,稀缺性不再。与此同时,国内大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本土学生实力日益增强,而部分质量参差不齐的“拼多多”留学生,给人留下不太靠谱的印象。再者,社会竞争是多维度的,并非仅靠学历。一些家庭倾尽全力送孩子出国,却忽略了社会竞争中人力、财力、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回国后,这些留学生可能因缺乏其他竞争力而面临就业困境。另外,留学成本不断攀升,以美国、加拿大为例,目前平均学费已涨至 60 万,且仍在持续上涨。然而,投入如此高昂成本,回报却不尽人意。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留学生毕业首份工作薪资多在 5000 元至 14999 元之间,而 2023 年国内已有 50 所大学毕业生薪资超过 11000 元。如此对比,不少家庭开始反思留学的性价比。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留学前景黯淡无光呢?实则不然。虽然中国留学生“赢家通吃”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但留学并非毫无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对高学历的推崇短期内不会消失。若能获得全球顶尖大学的毕业证,依旧会是大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然而,那些企图花钱混文凭的留学生,未来之路必定艰难。毕竟,学历可以用钱买到,但实力却难以速成。世上没有一本万利的投资,若想在竞争中保持长久优势,唯有提升自身真才实学。
来源:读历史正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