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她的母亲再说:人家那边都说了,婚后会把钱上交给你,你也要给予对方信任,这样的人可以嫁。
作者/暮雨
这个话题,不是第一次写。
但借助相同的内核,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闹剧,却是时刻都在更新。
过年回家,我的一个高中室友,因为相亲的事,跟她母亲闹了矛盾。
她29岁,家里的远房亲戚,给她介绍一个离异男。
她经过打听以后,告诉母亲,那个男人之前打过他的前妻。
她以为,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她完全可以拒绝同他见面。
但是她的母亲说:没事,人是会变的,他肯定愿意为了你改变。
她一下子就懵了。
然后,她的母亲再说:人家那边都说了,婚后会把钱上交给你,你也要给予对方信任,这样的人可以嫁。
她听着母亲的话,感觉自己已经快要疯了。
她道:我真的无法理解我妈的思维,每次别人给我介绍对象,我妈都是帮着男方说话,各种贬低我,让我不要挑了。去年,我跟我妈吵架,也是因为小姨的一个同事,给我介绍一个35岁的男人,我嫌弃他年纪太大,没有答应见面。我妈在家里各种骂我,说我挑得很,到底要找怎样的。
因着这场闹剧,原本准备初六才离家的她,硬生生提前2天离开,初四就走了。
她说:我要是再不走的话,继续待在家里,怕自己会得抑郁症。
讲真,一个母亲的“格局”,往往决定女儿婚姻的质量。
尤其是作为女儿的身份,在择偶的时候,受到母亲的各方影响也会更大。
但凡,她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面对母亲的催促,最终出于一种自暴自弃的想法,直接选择了妥协,那么人生的悲剧,才会真正开始。
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体现在思维上,尤其是嫁娶观念的时候,真的会特别明显。
这个女生,已经不是我身边第一个跟我吐槽的女生。
大致的情节都差不多:走到人生谈婚论嫁的阶段,她们时常因为父母的一些言行感到震惊,感到无法沟通,也感到窒息。
甚至,比较严重的话,会开始质疑父母的爱,还有他们催婚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并没那么伟大。
这个时候,就特别容易内耗,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原生家庭。
一方面,她们没办法盲目听从母亲的建议,因为结婚而结婚,选择一个彼此都没感觉的人,只是为了应付世俗的幸福,却枉顾内心真正的追求与平静。
但是另外一方面,她们没办法彻底忽略父母。
要是看到父母伤心,她们也会陷在指责的情绪里,纠结要不要给他们一个交代。
这两种思维,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在不断进行拉扯还有较量。
恋爱,可以只是两个人的事,但是涉及婚姻的话,来自父母跟原生家庭的桎梏往往会不断增加。
很多时候,完全由不得自己选择。
尤其是年龄已经走到谈婚论嫁的阶段,如果自己此时选择另外一条路,不管个人内心是究于怎样的想法,到了父母那里,可能都会解读出另外的意思。
我的一个女同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母亲,一边告诉我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一边各种催我结婚,完全不管真实的情况。
似乎结婚了,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
但是,对于人生这条路而言,婚姻从来都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代表着人生新旅程的开启。
倘若,一开始彼此都在勉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相处,结局完全可以预料。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她当年33岁未婚,她的母亲经常把她骂得狗血淋头。
在她母亲看来,她大龄未婚,他们出去都没面子,周围亲戚朋友也都会讨论他们,认为是她女儿不好,因此才没人要。
她把自己这种自我臆想的压力,毫无保留转移给她。
34岁,她终于结婚了。
原本,他们都无意。
当时她跟男生已经要结婚了,两个人一起出去买戒指,都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无奈两个人都被家里催得太狠,她坚持不下去了。
36岁不到,他们和平离婚。
当她的母亲再次催她去相亲的时候,她彻底崩溃了,说母亲不为她着想。
而她的母亲,似乎也很委屈,道: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你要是真的一个人,以后老了怎么办,你现在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
亲情之间,面对隔阂最为无力的是:当你真的剥开对方的自私跟蛮横时,却还是能够在其中捕捉到很多对你的善意。
只是,这些善意的表现形式,受到自身思维,年代跟经历的局限,不再符合你的预期而已。
因此,作为子女,面对这种情况,既要尊重自身的想法,也没必要去跟父母形成敌对,做到孝而不顺就好。
不然的话,内耗的人还是你自己。
-END-
来源:鲤鱼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