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芳华》:美感何以成为盾牌?

B站影视 2025-02-07 17:53 1

摘要:电视剧《国色芳华》近期播出后,收获了热烈反响。该剧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讲述了唐朝商贾之女何惟芳逃离迫害、步步突围、京城经商的励志故事。将它列为古偶剧或大女主剧,都很恰切。在古装剧如此热闹喧嚣而又历经起落的时期,很难说《国色芳华》成为了某个转折点,也不能说它超越

电视剧《国色芳华》近期播出后,收获了热烈反响。该剧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讲述了唐朝商贾之女何惟芳逃离迫害、步步突围、京城经商的励志故事。将它列为古偶剧或大女主剧,都很恰切。在古装剧如此热闹喧嚣而又历经起落的时期,很难说《国色芳华》成为了某个转折点,也不能说它超越了多少古装代表作,但其所呈现的盛世芳华与个体追求是美的。

从观念框架来说,《国色芳华》将当代女性意识置入唐代故事之中。何惟芳嫁入的刘家是洛阳官宦之家,无奈夫家对其轻视鄙夷百般刁难,她设局设计成功和离。在古代婚姻制度中,和离强调以和为贵,夫妻合议后离婚,而不是单方面强势休妻。在剧中,和离正是何惟芳摆脱家庭桎梏、走向独立的第一步。历经波折,到达长安,何惟芳结识了秦胜意、朱福。三人结拜为姐妹,共同创业,经营“花满筑”花店。花店生意见好,店主试图加入花行。行头表示,花行历来都是男子经营,女店主日后总该嫁人。何惟芳一番慷慨陈词,表示自己无意成婚,即便成婚也不会影响生意。强调独立自主、专心拼事业、不愿囿于院墙之内,这分明是现代女性附体唐代女子。它不像《宫》《步步惊心》那样,讲述某一个体穿越到古代的经历,而更像是将现代女性的意识集体打包带回了唐代,完成了对观念框架的统摄。

从人物关系来谈,何惟芳的遭遇也可谓步步惊心,刚逃离刘家虎口、又入王擎狼穴、不慎误入猎场、不幸沦为贱奴,凡此波折总得蒋君相助。蒋君乃花鸟使蒋长扬,皇帝的伴读兼好友。何惟芳虽然在非常努力地创业,但没有蒋长扬的帮助,随时可能被打回凄惨的原形。如果何惟芳是大女主,蒋长扬则是女主的靠山。女主强,男主更强。剧中几乎没有蒋长扬搞不定的事情。他可以淡定地观望、凝视,看她如何蹦哒,关键时刻出手即可。两者在社会地位上相差甚远,难以势均力敌,只能说在心性品格上互相欣赏,在人格精神上互相平等。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该剧的内核是偶像化的,女主的强大无非是虚幻的自我满足,背后是有颜、有钱、有权的超强男主。女主每一次重大受挫,总有男主扭转局势,挫点也就成为了爽点。

从历史背景来看,该剧设定在唐朝,大唐盛世,气象磅礴,盛世之中的何惟芳以种植牡丹为营生,历经了一个女子的创伤与成长。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是在历史中被遗忘的小人物,而这个小人物是否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典型性格呢?剧中的人物故事与唐代历史是相当疏离的。蒋长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剧中两者的关系怎么看都像是哥们而不是君臣。两人在府中毫无芥蒂地谈心,在宫中一起窃听淑妃与何惟芳的谈话,二人不谈政事只谈感情。至于他是唐朝哪个皇帝,也并不重要了。将何惟芳的经历放在唐朝,或者放于宋朝、明朝、清朝差别不大,除了服饰、扮相、建筑的外在差异之外,人物的内在个性、故事的可能逻辑并不具有唐代的特殊性。

从观念框架、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的维度做成三把利箭,都可以射向《国色芳华》。不过它有一个可抵御多方箭矢的盾牌,那就是美感。那么,暂且将美感作为盾牌和方法,或者作为遁词,且看它如何美得惊艳。

我们对于美的认知,往往以直观的感知方式进行。美的事物具有特定的感性形象,通过对象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外在特征,触发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犹如刘勰所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国色芳华》创设了诸多表象的美感。演员杨紫、李现的演绎是美的,发型头饰、服装造型是美的,构图色彩也是美的。该剧在外表上创设了生动的美感:画面布局采用中式对称构图,显得庄重和谐;头饰服装的制作十分精细,从款式到细节都力求真实;整体色彩鲜艳明快,且通过色彩展现皇权、尊贵、贫贱等象征意义。这些美感给人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纯然感官的满足竟放过了那些合乎理性的质疑。

《国色芳华》重视美感而非快感。关于美感与快感,在美学史上有太多漫长而犀利的争论。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不同于生理快感。美感与快感不同,两者之区别可以这么看:美感是超越于实用与功利的,快感则起于实用的生理满足;美感伴随着情感,其实质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快感则完全受外在刺激所支配,难以借由审美意象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国色芳华》的感情线进程非常缓慢,它在感情处理上更重美感而非快感,总能达到情境交融的效果,即内在情感与场景设置、人物形象、色彩线条是和谐呼应的。蒋长扬与何惟芳从主雇关系、朋友关系、假结婚到确定心意,要走很长的路,历经很多试探。多歧路,今安在?32集结束了,两人还不是真正的情侣。将至未至,摇荡心旌,岂不是很美?

《国色芳华》的美感是偏于表面和瞬间的感受,不大具有连续性和历史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欣赏它悬浮的美感,却很难为这种美感找到事实的合法性与历史的对应性。可以想象,《国色芳华》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后续还会有很多类似作品出现。将美感作为盾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御多个方向的利箭,就要看这块盾牌做得有多厚实了。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