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月7日-10日,2025年度国际消费电子展(以下简称:“CES 2025”)如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与2024年一样,AI技术及其衍生产品依然是本次展会的核心亮点。但稍有不同的是,今年CES的主题是“DIVE IN”,英文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沉浸”,可进一步
1月7日-10日,2025年度国际消费电子展(以下简称:“CES 2025”)如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与2024年一样,AI技术及其衍生产品依然是本次展会的核心亮点。但稍有不同的是,今年CES的主题是“DIVE IN”,英文直译过来的意思是“沉浸”,可进一步理解为向AI领域深入探索,这恰好与当前市场环境下所呈现的科技创新趋势不谋而合。
作为全球科技行业的盛会,CES 2025汇聚了众多科技企业展示其前沿创新成果。聚焦于创新产品,不难发现,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操作系统等汽车相关领域在本届CES上仍然是热门赛道。而从参展企业来看,在CES 2025上,来自中国的参展企业数量也达到了历史之最。据外界统计,展会期间有近1500家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业亮相,约占全部参展商的近1/3。其中,更有近300家企业发布了与汽车相关的创新成果。那么,都有哪些前沿技术值得关注呢?《汽车纵横》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智能座舱“屏”分高下
首先是智能座舱方面,本届CES展会上,多家企业均将重点放在了车载屏幕上这一细分领域,并成为了此次展会的一大看点。
其中,BOE京东方发布了一系列代表“HERO”计划的智慧座舱前沿技术。包括抬头显示智能座舱,采用44.8英寸PHUD(全景抬头显示)贯穿式大屏,集成先进的氧化物技术及2850个精细分区的MiniLED背光技术,可实现行业领先的9K超高分辨率、7000nits(10%面积)峰值亮度和百万级超高对比度;还有17.3英寸的极致超薄吸顶屏,以及业界首款15.05英寸的柔性OLEDEdge3D形态中控显示屏等,充分展示了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
而大陆集团在此次展会上带来了一套名为“WindowsProjection”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的特点是结合了高性能迷你投影仪、可以完全变暗的侧窗和智能软件,可以在外车窗上实现投影。例如,车辆可能会意识到正在前往赛场观看司机喜欢的球队的比赛,并建议在侧玻璃上显示球队标志等符合情况的信息。此外,还可以显示车辆的充电状态和路径信息,以便在登机前提前确认路径上的充电站位置。
“通过我们的车窗投影显示解决方案,能够将内容高质量地投射到车辆的侧窗上。这一功能可根据驾驶者的生活方式进行个性化设置,从而加深他们与品牌之间的联系。”大陆集团用户体验事业群负责人Pavel Prouza解释道。
宝马集团则是在CES 2025上首发了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舱——BMW首创的全景iDrive。这一系统涵盖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超感智控方向盘和向心中控四个车内交互界面。其中,视平线全景显示革命性地替代了传统仪表盘,可将驾驶信息投射在挡风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层上,提供更大面积、更高精度和更远视野的显示效果。配合全新发布3D抬头显示系统,亦可将导航和自动驾驶信息投影到驾驶员最佳视野内,二者之间可实现精妙配合,让关键信息一目了然。据悉,这些技术将于2025年底率先在BMW新世代车型上应用。
另一个大家熟知的中国科技品牌TCL同样参展了CES 2025,是本届展会展位面积最大的中国品牌。会上,TCL公布了全新的印刷OLED技术,这项技术是通过喷墨打印技术,把发光材料精确地印刷到OLED显示屏上,显示性能、效果、画质达到主流OLED显示的表现,但生产制程相对传统的蒸镀OLED技术更简单,成本优势突出。
除此以外,天马微电子、维信诺、光峰科技、友达光电、群创光电、华阳集团等中国品牌也均在CES 2025展示了多款前沿车载显示产品,包括3DAR-HUDPGU、集成IRISHUD、3D仪表、隐藏式智能内饰显示屏等,全方位展现了中国供应链企业在车载显示领域的雄厚实力与创新成果。
汽车厂商抢占AI赛道
除了车载屏幕的创新以外,还有一部分车企将AI技术引入了智能座舱,并把研发创新重点放在了用户体验提升上。
例如,本田展示了其自研的全新操作系统ASIMOOS,这一系统不仅可以通过自适应学习,感知用户的喜好,预测用户的行为,带来人车一体的驾乘体验,还将为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管理提供支持,涵盖信息娱乐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多个领域,成为本田0系列电动汽车的“智慧大脑”。据本田方面透露,搭载这套系统的车型最快在2026年就可以落地,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销售。
吉利汽车则是在CES 2025期间发布了“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据介绍,通过AIOS调度引擎,吉利“智能汽车全域AI”能够融合车辆、手机、平板、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以及其它形式智能体等多种设备的需求与感知数据。目前,基于“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开发的AI银河精灵、FlymeAuto智能座舱、无界空间、AI云动力、AI绘本、AI哨兵、Wow壁纸等一系列AI技术成果,已陆续在银河E8、银河E5、银河星舰7等产品上应用。据透露,基于“智能汽车全域AI”开发的端到端语音大模型、AI数字底盘等最新的AI技术成果,今年将逐步在吉利新车型上普及应用。
长城汽车则是提出了关于AI发展的新思路,即空间语言智能体大模型ASL(AgentofSpace&Language),这将是长城汽车智能进化的全新阶段。据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介绍,在ASL阶段,长城汽车旗下车辆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处理和智能决策,能真正独立根据目的地特点、乘客的需求和偏好,以及沿途的交通和环境信息,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体验,让智能汽车成为一辆真正的AI智能体。目前,一方面,长城汽车正在不断加快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的进化;另一方面,长城汽车也在加快其他各类垂域大模型的开发,探索更多的AIAgent的可能性。
现代汽车与英伟达也在CES 2025举行期间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开发先进AI技术。据悉,现代汽车将利用英伟达加速计算和AI Enterprise软件帮助管理海量数据,以便为各种应用安全地开发和训练AI模型。此外,现代汽车还将利用英伟达Omniverse平台开发物理AI和数字孪生应用模拟其工厂,帮助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精简成本。
芯片厂商猛秀“肌肉”
用户体验提升当然离不开芯片企业的支持。CES 2025上,众多芯片厂商猛秀”肌肉”,成为了本届CES的又一大看点。
其中,英伟达宣布,其下一代车用芯片Thor已全面投入生产。该芯片顶配版单颗算力最高可达2000TOPS,是现款Orin芯片的近8倍。极氪汽车已经官宣,未来新车型将搭载NVIDIA DRIVE AGX Thor智驾芯片。除此之外,英伟达还公布了其与丰田汽车的合作计划。据悉,丰田汽车将在英伟达DRIVEAGXOrin平台上打造下一代汽车,运行经过安全认证的英伟达DriveOS操作系统。此外,自动驾驶技术公司Aurora、大陆集团也和英伟达宣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规模部署由英伟达DRIVE提供的无人驾驶卡车。
和英伟达一样,来自中国的黑芝麻智能也带来了一系列在智能座舱及舱驾融合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CES 2025期间,黑芝麻智能集中展示了主机厂、Tier1及生态合作伙伴基于武当C1200家族开发的针对量产应用的域控、软件应用及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既有安波福、大陆、均胜、斑马等在内的国内外多家头部企业基于武当C1296开发的跨域融合方案,又有国内外Tier1及车厂基于C1296和C1236所做多款跨域融合及高阶智驾域控制器,还有武当系列芯片对整车数据交换、大模型、音频算法等应用的功能支持。与此同时,黑芝麻智能也让业内外看到了武当C1200家族应用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广阔空间。
此外,2024年12月刚刚发布的华山A2000芯片也在此次CES上展出。据介绍,该芯片采用7nm工艺,内置业界最大规格NPU核心——黑芝麻智能“九韶”,并运用了新一代通用AI工具链BaRT和新一代双芯粒互联技术BLink两大创新技术,以支撑其智能驾驶能力。这是该芯片的首次公开亮相。
激光雷达卷向“千线”
除芯片以外,自动驾驶技术及其相关落地成果也是本届CES的重头戏。CES 2025上,自动驾驶激光雷达(LiDAR)环境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们就上演了一出“龙争虎斗”,纷纷卷向更高的线数,推出多款车载“千线”雷达。
其中,速腾聚创在此次展会上推出了“全球首款1080线超长距数字化激光雷达”——RoboSenseEM4。这款雷达是速腾聚创全新数字化架构EM平台的首款产品,拥有最高1080线、最远600米探测距离,以及2592万点/秒的成像能力,可实现最高0.050°×0.025°角分辨率和超长测距,为汽车提供1080P三维感知力,助力高阶智能驾驶及完全自动驾驶实现更优性能表现。
同样来自国内的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也不甘示弱。在CES 2025上,其展示了全球最高线数1440线激光雷达AT1440和全球视野最广的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禾赛FTX,这是禾赛科技下一代车规级产品的首次正式亮相。
据介绍,AT1440搭载禾赛第四代自研芯片,并将采用更前沿的高效感光和超高并行处理技术,能输出极致高清的图像级点云,比当前主流车载激光雷达提升了30倍以上,是当之无愧的车规级激光雷达新标杆。而禾赛FTX则是一款高性能的补盲雷达,可与远距主雷达协同工作。其采用纯固态电子扫描技术实现了最大视场角180°×140°,能实现对盲区的高清扫描,为L3/L4智能驾驶提供全景感知支持。
面向车载场景,万集科技则首次在国际舞台展示了该公司的760超薄车载激光雷达。该款半固态激光雷达专为高阶辅助驾驶ADAS设计,采用了真192线扫描设计,10%反射面测距可达200米,最远可探测距离达300米,在水平120度*垂直25度的超广视角内,分辨率达0.15°和0.13°,能够提供高精度探测,但机身厚度仅为24-30mm。此外,万集科技还带来了其为低速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研发的750全固态补盲激光雷达。该款激光雷达采用了全固态设计,具备140°×70°的大视场角,最远测距可达50米(30米@10%反射率),目前已在国内多家自动驾驶企业的低速无人驾驶场景中得到实际应用,助力解决低速行驶中的"盲区"问题。
通俗来说,激光雷达产品的线数越高,激光器的数量就越多,激光雷达的综合性能也就越强大。“千线”激光雷达则意味着其在垂直方向上拥有多达一千个可同时发射和接收激光脉冲的激光线,这代表着激光雷达技术的超高精度与性能。
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激光雷达依旧是助推国内主机厂投放城市NOA功能的关键传感器。与视觉方案相比,激光雷达在夜间的识别能力更强,识别精度更高,识别物体的数量更多,能够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鲁棒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较高的落地成本依旧是阻碍激光雷达快速普及的原因之一,这需要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生产以及供应链优化等多方面的努力来逐步降低。同时,主机厂与激光雷达供应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研发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案,也是缩短激光雷达上车周期、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届CES盛会上,以上几家激光雷达的企业还展出了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多款集成了先进激光雷达技术的机器人纷纷登台,生动诠释了AI与激光雷达融合的无限可能。而上述这些机器人在CES展会上引起的热闹,或许也预示了未来激光雷达产业的去向——其与具身智能的契合度,有可能远远超过汽车行业本身。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2月刊
本文来自【汽车纵横全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