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2月6日晚,湖北武汉的夜空划过一颗星辰。99岁的黄旭华院士安详离世,留下一个震撼世界的传奇——他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玩具模型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杆。他的故事,是共和国最隐秘的史诗,是科学家最赤诚的告白,更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牺牲
2025年2月6日晚,湖北武汉的夜空划过一颗星辰。99岁的黄旭华院士安详离世,留下一个震撼世界的传奇——他隐姓埋名30年,用算盘和玩具模型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杆。他的故事,是共和国最隐秘的史诗,是科学家最赤诚的告白,更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与坚守。今天,我们送别这位“深海巨鲸”的设计者,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游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的一个小渔村。童年时,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成了他的噩梦。他曾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被炸得血肉模糊,海边的少年攥紧拳头立下誓言:“我要造最坚固的船,让中国人再也不受欺负!”
1949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本可以成为体面的工程师,却在1958年突然“人间蒸发”。这一年,32岁的他被选中参与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研制核潜艇。临行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叮嘱:“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他含泪点头,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是30年。
核潜艇研制基地藏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没有地址,没有电话,连寄信都要通过北京“×××信箱”。为了保密,他连父亲去世都未能回家奔丧,兄弟姐妹骂他“不孝”,母亲只能默默流泪。直到1987年,一篇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偶然被家人看到,母亲才颤抖着抚摸着文章里“他的爱人李世英”几个字,明白儿子竟是“国家的人”。
当黄旭华和团队接到任务时,所有人都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他们手上唯一的“参考资料”,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两个儿童玩具模型——一艘铁皮潜艇,一艘塑料航母。有人苦笑着自嘲:“咱们这是要用玩具给国家造重器?”
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打出十几万组数据。为了计算潜艇的耐压壳体,几十人分成两组打算盘,结果必须完全一致才算通过。黄旭华回忆:“算盘珠子都磨得发亮,地上全是脱落的头发。”
最惊险的是1970年首艘核潜艇下水前夜。有人发现艇体焊缝存在隐患,黄旭华带着工人钻进狭窄的舱室,用手电筒一寸寸检查。汗水浸透的工作服能拧出水来,他却笑着说:“潜艇里流的不是水,是咱们的血汗!”
1988年,62岁的他做出震惊世界的决定——亲自随核潜艇下潜300米。这是连美国总设计师都不敢尝试的“死亡深潜”。试验成功后,他在深海写下诗句:“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2019年,93岁的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2020年又斩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数千万元奖金,他转身捐出全部身家,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有记者问他为何不留给子女,他淡然一笑:“核潜艇不是我一人的功劳,这些钱应该留给更需要它的年轻人。”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仍每天拄着拐杖去办公室。年轻的工程师常看见他对着新型核潜艇设计图喃喃自语:“这里可以再优化……”有后辈劝他休息,他却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两件事——造核潜艇和教人造核潜艇。只要还能动,就要把这两件事做到死。”
今天,当我们站在巨浪翻涌的南海之滨,很难想象曾经有人用玩具和算盘劈开惊涛骇浪。黄旭华院士的离世,让那张著名的“中国核潜艇四总师”合影彻底褪色——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四位“深海巨匠”已全部化作星辰。
但他留下的不仅是核潜艇。在武汉719研究所的陈列室里,保存着他用过的算盘、泛黄的手稿和那个铁皮玩具潜艇。每当新入职的年轻人触摸这些物件,总能听见老所长的话在回响:“中国没有的,我们就要造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今夜,当北斗七星照亮南海,我们相信那颗新升起的“黄旭华星”,将永远凝视着这片他用生命守护的蔚蓝。#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逝世#
来源:李将平老师